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时的习作篇篇达此要求,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望而生畏,觉得高不可攀。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这样的目标又是通过各年级段的学段目标来达成的,一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等,三四年级的级学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等,五六年级的学段目标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等,对学生习作而言,只要学生达到了每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或学段的某个要求,都应该视作优秀习作,给与学生鼓励。
因为小学生学作文并不是要成为作家而是生活交际的需要,比如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写封信、说件事、介绍某个人等等,都要用到言语的表达,习作教学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言语交际。因此,习作教学完全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教他的孩子们做作文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叶老从不教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子女每天读些书,至于读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都要告诉他。与此同时,叶老要求子女每天写一些东西,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花鸟鱼虫、路径山峦均可收于笔下。他指导孩子作文也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叶圣陶的儿子叶至成这样描写和父亲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怎样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叶圣陶的三个孩子就是这样很自然地跟父亲学写作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完全可以以一种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固有的观念,将优秀习作的标准降下来,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
二、随时随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并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常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习作素材的选择也是这样,学生往往抱怨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值得写的内容比比皆是,缺少的只是选择素材的眼光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一二年级就开始引导写一句话,三四年级写好日记,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写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将会渐渐养成习惯,何愁习作没有素材吗?
这里就要求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关注学习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李林写成了“李木木”,字写得不紧凑,这是常有的事,善于引导学生感悟的教师就会在班上故意把字读错,学生定会哈哈大笑,此时,教师就提醒学生把这件事写下来,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会写:“写字不能分家”“做事要细心”等等。长久的这样培养,学生就会对生活有很敏锐的感知,为写好习作做了铺垫。这样的训练如果从三年级开始就迟了,应该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开始就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并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三、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效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不从写的角度去读,去主动地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话语方式,去自觉地迁移,即使读了万卷书,也难以笔下生辉。
如何进行读写迁移?这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让阅读与写作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迁移”。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效,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阅读和习作截然分开。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说话、写话、交流的机会,找准训练的点:如教学《半截蜡烛》,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文中杰克的镇定、勇敢、机智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填空:蜡烛里藏着情报,杰克深知这点,此时他的内心活动一定很丰富,请同学们写一写:当蜡烛越来越短时,杰克想(),当烛台被端走时,杰克想()。再如《螳螂捕蝉》中,国王要攻打楚国,大臣们认为各诸侯国会趁虚而入,纷纷劝说国王。这里就有一个训练的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读写迁移题:大臣们都觉得国王要攻打楚国,各诸侯国会趁虚而入,于是纷纷进谏: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通过这样的训练,迫使着学生在用笔静静地思维,静静地把内心深处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读和写就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此外,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是如何表达的。比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读了《海底世界》,我们就知道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为什么呢?什么地方写得好呢?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很快学生会发现,这课再写作上用了拟人、比喻,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文章的结构有总有分,文脉清楚,等等。如此这般,长期训练,读、写始终连在一起,日积月累,学生就不会再害怕习作了。
四、把握契机,巧借机缘,改进教法
大千世界,鸟兽虫鱼,风雪雨电,物换星移,四季轮换,每时每刻都有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兴奋的事情发生。我们知道写作的原因是表达思想情感,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适时适当地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天天气特别热,老师到校后有点迟了,由于赶时间,老师更感到天气闷热,进入教室后教师随口说了一句:“今儿个真热。”很多学生很自然地应和:“是啊,太热了!”师生相视而笑,这一笑,让老师灵机一动,她临时将语文课改成了习作课,以“今儿个真热”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很精彩。再比如,当孩子们喜爱的雪花飘飘而至时,当孩子们坐在如画的美景中欣赏春景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一时段,此时此地的感受,此景此情,引导学生及时表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掌握言语表达方式
我们先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一首教育诗《成功的喜悦》:
儿欲爬上凳子,啼声乍发,身子一溜,
玩弄桌上摆着的积木, 两脚又站在地。
摇鼓,小锡船,耍孩儿。
他右膝支着凳面,耸身屡屡,为什么啼泣?
可是力量不济,不能成就他的尝试。 要发展你独创的天才?
老太太看见了, 要锻炼你奋发的潜力?
把他抱起来,让他坐上凳子。 要期求你意志的自由?
她的动作十分轻易。要享受你成功的喜悦?
但是,这使他十分失意, 他不作什么说明,
只是继续他的尝试。玩具在他的手里,
忽然身子一耸,两脚离地,笑容浮上他的两颐?
他又坐上了凳子。
这首诗看似描述幼儿一次平常的自己爬上凳子拿玩具的行为,却暗含着一个教育的道理:那就是儿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这是孩子的天性。知道了这点,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创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让他们自己找到表达的言语方式,他们会兴奋不已,而且能很好地掌握。比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习作的内容是让学生写对话。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她先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看他和一个学生的对话,而后并不指导,只引导学生写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待学生写好后,教师开始带着评点,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评点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了提示语,最后教师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夸赞:“你能在说前面加上提示语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语义,你真能活学活用。”当发现有的学生将提示语放到后面时,更表现出赞扬:“你为什么把提示语放到后面?你怎么想的?”让学生自豪地说说,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自然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也自然会牢牢记住这一言语表达的方式。
尽量创设平台让学生去发现、去获得,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习作指导中,教师是伙伴、是助手,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不是代替者,这样将让学习进入崭新的境界。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老舍先生也说:“多念有名的作品,多练习各种形式的文艺写作,多体验生活,这三项功夫,都对语言的运用大有帮助。”由此可见,要让学生不怕习作就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时的习作篇篇达此要求,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望而生畏,觉得高不可攀。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这样的目标又是通过各年级段的学段目标来达成的,一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等,三四年级的级学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等,五六年级的学段目标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等,对学生习作而言,只要学生达到了每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或学段的某个要求,都应该视作优秀习作,给与学生鼓励。
因为小学生学作文并不是要成为作家而是生活交际的需要,比如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写封信、说件事、介绍某个人等等,都要用到言语的表达,习作教学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言语交际。因此,习作教学完全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教他的孩子们做作文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叶老从不教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子女每天读些书,至于读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都要告诉他。与此同时,叶老要求子女每天写一些东西,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花鸟鱼虫、路径山峦均可收于笔下。他指导孩子作文也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叶圣陶的儿子叶至成这样描写和父亲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怎样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叶圣陶的三个孩子就是这样很自然地跟父亲学写作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完全可以以一种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固有的观念,将优秀习作的标准降下来,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
二、随时随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并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常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习作素材的选择也是这样,学生往往抱怨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值得写的内容比比皆是,缺少的只是选择素材的眼光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一二年级就开始引导写一句话,三四年级写好日记,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写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将会渐渐养成习惯,何愁习作没有素材吗?
这里就要求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关注学习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李林写成了“李木木”,字写得不紧凑,这是常有的事,善于引导学生感悟的教师就会在班上故意把字读错,学生定会哈哈大笑,此时,教师就提醒学生把这件事写下来,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会写:“写字不能分家”“做事要细心”等等。长久的这样培养,学生就会对生活有很敏锐的感知,为写好习作做了铺垫。这样的训练如果从三年级开始就迟了,应该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开始就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并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三、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效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不从写的角度去读,去主动地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话语方式,去自觉地迁移,即使读了万卷书,也难以笔下生辉。
如何进行读写迁移?这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让阅读与写作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迁移”。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效,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阅读和习作截然分开。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说话、写话、交流的机会,找准训练的点:如教学《半截蜡烛》,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文中杰克的镇定、勇敢、机智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填空:蜡烛里藏着情报,杰克深知这点,此时他的内心活动一定很丰富,请同学们写一写:当蜡烛越来越短时,杰克想(),当烛台被端走时,杰克想()。再如《螳螂捕蝉》中,国王要攻打楚国,大臣们认为各诸侯国会趁虚而入,纷纷劝说国王。这里就有一个训练的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读写迁移题:大臣们都觉得国王要攻打楚国,各诸侯国会趁虚而入,于是纷纷进谏: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通过这样的训练,迫使着学生在用笔静静地思维,静静地把内心深处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读和写就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此外,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是如何表达的。比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读了《海底世界》,我们就知道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为什么呢?什么地方写得好呢?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很快学生会发现,这课再写作上用了拟人、比喻,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文章的结构有总有分,文脉清楚,等等。如此这般,长期训练,读、写始终连在一起,日积月累,学生就不会再害怕习作了。
四、把握契机,巧借机缘,改进教法
大千世界,鸟兽虫鱼,风雪雨电,物换星移,四季轮换,每时每刻都有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兴奋的事情发生。我们知道写作的原因是表达思想情感,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适时适当地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天天气特别热,老师到校后有点迟了,由于赶时间,老师更感到天气闷热,进入教室后教师随口说了一句:“今儿个真热。”很多学生很自然地应和:“是啊,太热了!”师生相视而笑,这一笑,让老师灵机一动,她临时将语文课改成了习作课,以“今儿个真热”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很精彩。再比如,当孩子们喜爱的雪花飘飘而至时,当孩子们坐在如画的美景中欣赏春景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一时段,此时此地的感受,此景此情,引导学生及时表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掌握言语表达方式
我们先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一首教育诗《成功的喜悦》:
儿欲爬上凳子,啼声乍发,身子一溜,
玩弄桌上摆着的积木, 两脚又站在地。
摇鼓,小锡船,耍孩儿。
他右膝支着凳面,耸身屡屡,为什么啼泣?
可是力量不济,不能成就他的尝试。 要发展你独创的天才?
老太太看见了, 要锻炼你奋发的潜力?
把他抱起来,让他坐上凳子。 要期求你意志的自由?
她的动作十分轻易。要享受你成功的喜悦?
但是,这使他十分失意, 他不作什么说明,
只是继续他的尝试。玩具在他的手里,
忽然身子一耸,两脚离地,笑容浮上他的两颐?
他又坐上了凳子。
这首诗看似描述幼儿一次平常的自己爬上凳子拿玩具的行为,却暗含着一个教育的道理:那就是儿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这是孩子的天性。知道了这点,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创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让他们自己找到表达的言语方式,他们会兴奋不已,而且能很好地掌握。比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习作的内容是让学生写对话。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她先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看他和一个学生的对话,而后并不指导,只引导学生写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待学生写好后,教师开始带着评点,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评点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了提示语,最后教师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夸赞:“你能在说前面加上提示语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语义,你真能活学活用。”当发现有的学生将提示语放到后面时,更表现出赞扬:“你为什么把提示语放到后面?你怎么想的?”让学生自豪地说说,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自然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也自然会牢牢记住这一言语表达的方式。
尽量创设平台让学生去发现、去获得,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习作指导中,教师是伙伴、是助手,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不是代替者,这样将让学习进入崭新的境界。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老舍先生也说:“多念有名的作品,多练习各种形式的文艺写作,多体验生活,这三项功夫,都对语言的运用大有帮助。”由此可见,要让学生不怕习作就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