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虽然只写了两个乐章,但是却以其出色的完整性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本文将截取其中的引子,从引子窥探舒伯特未完成的意境,写作手法,并进行各类指挥家的对比,彰显出不同指挥家看待这首曲目的不同之处。
一、引子分析
(一)从调性、音色、音域、力度分析
从作曲家标注的调性、音色、音域、力度以及引子极强的旋律性不难看出,作曲家在引子上所想要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一种哀伤、绝望的形象,其次是想要传达给听众一种阴森低沉的气氛。第一,b和声小调的调性使得引子的小调性质得以确立,小调特定的阴柔特征是旋律给人这种感觉的基础。第二,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音色本就低沉空辽,再加上两种低音弦乐器共同奏鸣,仿佛更加让人感觉到那是从深不见底的崖底所传出来的声音,使用弦乐低音乐器,而放弃使用木管低音乐器大管或者铜管低音乐器长号或大号,是因为弦乐器独有的旋律性。用管乐器演奏出来的低音固然可以达到低沉的效果,但由于是用气息以及按键音来控制音的转换,因此两音之间的转换会不如弦乐器般无缝延绵,因此旋律性就差一些。第三,引子的力度用到了pp,作曲家在这里用整个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来演奏pp的力度,明显地显示出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既想追求一种深不见底的、仿佛从崖底传来的低沉音色,但也想营造一种似幻似真的效果。一种隐隐约约,不真切,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音响效果,因此才选择用pp的力度。
(二)从节拍和速度分析
但是从其四三拍的节拍和设定速度来看,这个引子的处理又并不单单是上文说的那样简单。第一,节拍为四三拍,典型的舞曲性结构,一般来说,音乐偏抒情以及忧伤,较多用四四拍,四四拍具有这种特征,能将抒情性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三拍子特有的强弱弱规律的结构,使得人们不禁想起舞曲那欢快活泼的结构。这种节拍具有很强的动力性,因此作曲家在这里是想要让这整个乐章不仅要有低沉阴森的氛围,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动力性。第二,从速度来说,本乐章运用的速度为Allegro moderato(中文意思:中庸的快板),中庸的快板速度加上四三拍的拍子,引子部分在营造一种哀伤绝望的形象时也不失动力。
(三)从舒伯特的创作风格分析
从作者即舒伯特的创作风格来看,舒伯特处于古典主义末期、浪漫主义早期,其作品既不像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般追求平衡、节制,也不像浪漫主义中期肖邦等作曲家那样追求个人情感的充分表达,舒伯特的音乐旋律性很重,但却十分典雅、亲切,句子的结构都比较规整。他的早期音乐中多表达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描写生活场景与人物,作品弥漫着希望的气息,如《坊车旁的阿格利特》《鳟鱼》《音乐瞬间》。到了晚期,由于生活窘迫,出版商的压榨等等,他终于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在这个时期中写的作品都更表现生活的不公平与痛苦。舒伯特善于将情感灌注于音符中,而不是靠强弱的大对比来彰显,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非常亲切,戏剧性不太强,但是情感真挚,内容丰富,情感大多随旋律流淌而出,比较自然,歌唱性强。舒伯特早期交响乐作品如第一交响曲沿袭了古典音乐的写作特征,舒伯特从小到大并未系统地学习过作曲理论技术更别说交响乐的作曲理论了,因此当时舒伯特写作交响曲时是参照四重奏、五重奏等的模式去写的,经常在写交响曲写到一半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研究四重奏等的写作方法。因此早期的舒伯特交响作品并不太成熟,然而到了后期,舒伯特已经在写作交响曲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与经验,第八交响曲有了舒伯特自己的风格并且更加注重旋律性。
二、指挥家诠释对比
(一)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
1.引子的外在表现
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引子一开始,就能使人感受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那厚实的音色,第一个音拉出后慢慢渐强,一直持续到第三小节,然后从第四小节开始减弱。整个引子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在长音部分如第一小节三拍长音以及第三小节三拍长音等等,都充分地利用了弦乐的颤音,加上低音提琴与大提琴本来就厚实的音色,显得颤音音量比实际音还要大,就像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一样,美声唱法即源于意大利,很好地助歌唱性进一步增强。从分句来看,穆蒂把这一八小节的长句子分成了两小句或者说是两个小部分,第一到第三小节为第一小句,第四到第七小节为第二小句,穆蒂将第四小节的三个四分音符加快了速度,然后又回到原速。综上所述穆蒂的诠释极其注重歌唱性和旋律性,注重情感的表达抒发,好似一个歌唱家在尽情歌唱。
2.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
(1)考虑舒伯特创作风格的因素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音乐历史逐步走向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时代,人们倡导人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发挥,尤其是艺术家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并努力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在这种时代大环境的熏陶下,舒伯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开创出一种注重抒发情感,自然亲切的风格,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作品前所未有的抒情性、歌唱性。
除了注重歌唱性外,舒伯特的风格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奥地利国籍。舒伯特一生几乎就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的音乐气息与民间音乐一直影响着舒伯特的创作。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中极其擅长吸取德奥民间音乐的因素或将德奥民歌因素加以变形减缩,使自己的创作充满了德奥音乐特色。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德奥音乐家会比穆蒂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时更有优势。
(2)意大利音乐风格
意大利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中攫取两个代表性因素来佐证意大利音乐风格特色。首先,意大利音乐擅用装饰,这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影响。那个时期的意大利,受享乐主义思想的驱使,人们开始追求视觉的满足与冲击,于是出现了宏大的建筑规模和富丽奢华的装饰,带动了音乐中装饰因素的兴起。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街头小调、威尼斯船歌、塔兰泰拉舞曲以及西西里舞曲等被称为民间音乐。它们以城市音乐或流入城市后逐渐城市化的民间音乐的形态构筑并推动着意大利特殊语汇的形成。因此意大利音乐中装饰音种类极其丰富,在增添华丽性、优雅性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比因素,巴洛克时期,二元对立统一观念的发展为音乐意识的更新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与结构思维。意大利音乐也因此获得了新鲜的生命力。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加布里埃利与他的侄子发展的威尼斯乐派风格以强音部和弱音部的对比,独唱与合唱或者合唱与器乐合奏间形成的音色对比等手法丰富着意大利的音乐语汇。这种对立因素的运用以力度、音色的变化与差异形成音乐内部的戏剧性冲突,并通过音响传达音乐的内在张力。
(二)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版本
1.引子的外在表现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这一版本与穆蒂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从形象性还是抒情性都有着天壤之别,与穆蒂注重抒情性不同的是,卡拉扬并未对抒情性有太多的关注,相反在形象性上做足了功课。首先是乐队音色沙哑,没有利用低音弦乐器的厚实延绵的音色和颤音的特点,而是将弓子轻放在琴弦上拉出,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抒情性,还营造出一种从远古时期传过来的声音的感觉,庄严肃穆,音色立体性很强。其次,整个八小节的引子没有明显的加强减弱的趋势,气息一句到底,仿佛没有生命的物体在崖底下低吟,不带任何感情,纯粹描写一种场景。
2.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
(1)考虑舒伯特创作风格的因素
克内普勒所说,“如果不把舒伯特的作品作为奥地利人的作品去理解,那么就无法理解他的作品”。要谈德奥民间音乐,首先我们要知道在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以前,奥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长达近九百年的历史,直至弗兰茨二世不再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以后,才有奥地利国家的独立发展。因此,德国与奥地利的民间音乐有不少共同和相似之处。
德奥作曲家们都是富有民族情感的爱国者,他们迷恋于自己的音乐传统,努力探索和整理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音乐中不仅吸收了德奥民歌、乡村歌曲、民族民间等音乐素材,同时还体现出德奥民族性格所具有的幻想飞跃和创造力量。作品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没有了以往戏剧性的强烈冲突,表现出忧郁、孤独的感伤,表现出德奥坚毅沉稳的民族气质,因此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作曲家,其风格一定是与德奥音乐风格相一致的。恰巧时代走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使得一向严谨的德奥音乐作曲家响应时代的号召,也开始走向了抒发个人感情的道路,但这并不代表德奥音乐会走向意大利式欢腾活跃的音乐气氛中,而是在自己的民族特点基础上发展个人情感。比如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也是德奥民歌旋律的特点,就是很少用大音程,多用小二度、小三度、纯四度和纯五度,很少出现俄罗斯般上蹿下跳的旋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都是大部分音区不高,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不大,比较平稳。
(2)卡拉扬的指挥风格
其次卡拉扬就是奥地利人,对于德奥音乐是生来就刻在骨子里的,德奥音乐风格偏稳重深沉规范冷静理智,意大利音乐风格偏活泼欢快惊喜。这跟两地区文化风俗与人的性格特点分不开。卡拉扬是奥地利人,更加愿意从规范理智的角度去审视音乐,对于有深度的东西更加敏感,就拿引子为例,引子的音樂在旋律上来说是有歌唱性的,但从音域、音色、力度来说,其最终要表达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这才是引子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因此德奥音乐家更倾向于抓住这一点,而把歌唱性放在第二位,因此卡拉扬会将氛围放在第一位,去创造出这种氛围应有的音色,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时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卡拉扬具有自己的特点,他善于营造乐队的音响效果,与穆蒂不同的是,意大利式风格会将感情带到旋律里,自然流淌出来,卡拉扬更注重将其营造的效果表现出来,用效果带动旋律,用想象力带动旋律,这就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卡拉扬指挥的引子中能看出其想象力非常丰富,能够通过音色的打磨来表现出音乐中的场景、景象等等,极其具有画面感,但是从舒伯特的角度去考虑,其实他音乐中的画面感并没有那么强烈,作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倾向于在旋律的自然流淌中把感情带出来。庄重严肃的诠释并不是舒伯特的风格。在这一点上,穆蒂要更胜一筹。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一、引子分析
(一)从调性、音色、音域、力度分析
从作曲家标注的调性、音色、音域、力度以及引子极强的旋律性不难看出,作曲家在引子上所想要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一种哀伤、绝望的形象,其次是想要传达给听众一种阴森低沉的气氛。第一,b和声小调的调性使得引子的小调性质得以确立,小调特定的阴柔特征是旋律给人这种感觉的基础。第二,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音色本就低沉空辽,再加上两种低音弦乐器共同奏鸣,仿佛更加让人感觉到那是从深不见底的崖底所传出来的声音,使用弦乐低音乐器,而放弃使用木管低音乐器大管或者铜管低音乐器长号或大号,是因为弦乐器独有的旋律性。用管乐器演奏出来的低音固然可以达到低沉的效果,但由于是用气息以及按键音来控制音的转换,因此两音之间的转换会不如弦乐器般无缝延绵,因此旋律性就差一些。第三,引子的力度用到了pp,作曲家在这里用整个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来演奏pp的力度,明显地显示出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既想追求一种深不见底的、仿佛从崖底传来的低沉音色,但也想营造一种似幻似真的效果。一种隐隐约约,不真切,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音响效果,因此才选择用pp的力度。
(二)从节拍和速度分析
但是从其四三拍的节拍和设定速度来看,这个引子的处理又并不单单是上文说的那样简单。第一,节拍为四三拍,典型的舞曲性结构,一般来说,音乐偏抒情以及忧伤,较多用四四拍,四四拍具有这种特征,能将抒情性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三拍子特有的强弱弱规律的结构,使得人们不禁想起舞曲那欢快活泼的结构。这种节拍具有很强的动力性,因此作曲家在这里是想要让这整个乐章不仅要有低沉阴森的氛围,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动力性。第二,从速度来说,本乐章运用的速度为Allegro moderato(中文意思:中庸的快板),中庸的快板速度加上四三拍的拍子,引子部分在营造一种哀伤绝望的形象时也不失动力。
(三)从舒伯特的创作风格分析
从作者即舒伯特的创作风格来看,舒伯特处于古典主义末期、浪漫主义早期,其作品既不像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般追求平衡、节制,也不像浪漫主义中期肖邦等作曲家那样追求个人情感的充分表达,舒伯特的音乐旋律性很重,但却十分典雅、亲切,句子的结构都比较规整。他的早期音乐中多表达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描写生活场景与人物,作品弥漫着希望的气息,如《坊车旁的阿格利特》《鳟鱼》《音乐瞬间》。到了晚期,由于生活窘迫,出版商的压榨等等,他终于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在这个时期中写的作品都更表现生活的不公平与痛苦。舒伯特善于将情感灌注于音符中,而不是靠强弱的大对比来彰显,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非常亲切,戏剧性不太强,但是情感真挚,内容丰富,情感大多随旋律流淌而出,比较自然,歌唱性强。舒伯特早期交响乐作品如第一交响曲沿袭了古典音乐的写作特征,舒伯特从小到大并未系统地学习过作曲理论技术更别说交响乐的作曲理论了,因此当时舒伯特写作交响曲时是参照四重奏、五重奏等的模式去写的,经常在写交响曲写到一半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研究四重奏等的写作方法。因此早期的舒伯特交响作品并不太成熟,然而到了后期,舒伯特已经在写作交响曲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与经验,第八交响曲有了舒伯特自己的风格并且更加注重旋律性。
二、指挥家诠释对比
(一)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
1.引子的外在表现
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引子一开始,就能使人感受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那厚实的音色,第一个音拉出后慢慢渐强,一直持续到第三小节,然后从第四小节开始减弱。整个引子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在长音部分如第一小节三拍长音以及第三小节三拍长音等等,都充分地利用了弦乐的颤音,加上低音提琴与大提琴本来就厚实的音色,显得颤音音量比实际音还要大,就像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一样,美声唱法即源于意大利,很好地助歌唱性进一步增强。从分句来看,穆蒂把这一八小节的长句子分成了两小句或者说是两个小部分,第一到第三小节为第一小句,第四到第七小节为第二小句,穆蒂将第四小节的三个四分音符加快了速度,然后又回到原速。综上所述穆蒂的诠释极其注重歌唱性和旋律性,注重情感的表达抒发,好似一个歌唱家在尽情歌唱。
2.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
(1)考虑舒伯特创作风格的因素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音乐历史逐步走向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时代,人们倡导人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发挥,尤其是艺术家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并努力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在这种时代大环境的熏陶下,舒伯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开创出一种注重抒发情感,自然亲切的风格,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作品前所未有的抒情性、歌唱性。
除了注重歌唱性外,舒伯特的风格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奥地利国籍。舒伯特一生几乎就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的音乐气息与民间音乐一直影响着舒伯特的创作。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中极其擅长吸取德奥民间音乐的因素或将德奥民歌因素加以变形减缩,使自己的创作充满了德奥音乐特色。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德奥音乐家会比穆蒂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时更有优势。
(2)意大利音乐风格
意大利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中攫取两个代表性因素来佐证意大利音乐风格特色。首先,意大利音乐擅用装饰,这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影响。那个时期的意大利,受享乐主义思想的驱使,人们开始追求视觉的满足与冲击,于是出现了宏大的建筑规模和富丽奢华的装饰,带动了音乐中装饰因素的兴起。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街头小调、威尼斯船歌、塔兰泰拉舞曲以及西西里舞曲等被称为民间音乐。它们以城市音乐或流入城市后逐渐城市化的民间音乐的形态构筑并推动着意大利特殊语汇的形成。因此意大利音乐中装饰音种类极其丰富,在增添华丽性、优雅性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比因素,巴洛克时期,二元对立统一观念的发展为音乐意识的更新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与结构思维。意大利音乐也因此获得了新鲜的生命力。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加布里埃利与他的侄子发展的威尼斯乐派风格以强音部和弱音部的对比,独唱与合唱或者合唱与器乐合奏间形成的音色对比等手法丰富着意大利的音乐语汇。这种对立因素的运用以力度、音色的变化与差异形成音乐内部的戏剧性冲突,并通过音响传达音乐的内在张力。
(二)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版本
1.引子的外在表现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这一版本与穆蒂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从形象性还是抒情性都有着天壤之别,与穆蒂注重抒情性不同的是,卡拉扬并未对抒情性有太多的关注,相反在形象性上做足了功课。首先是乐队音色沙哑,没有利用低音弦乐器的厚实延绵的音色和颤音的特点,而是将弓子轻放在琴弦上拉出,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抒情性,还营造出一种从远古时期传过来的声音的感觉,庄严肃穆,音色立体性很强。其次,整个八小节的引子没有明显的加强减弱的趋势,气息一句到底,仿佛没有生命的物体在崖底下低吟,不带任何感情,纯粹描写一种场景。
2.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
(1)考虑舒伯特创作风格的因素
克内普勒所说,“如果不把舒伯特的作品作为奥地利人的作品去理解,那么就无法理解他的作品”。要谈德奥民间音乐,首先我们要知道在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以前,奥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长达近九百年的历史,直至弗兰茨二世不再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以后,才有奥地利国家的独立发展。因此,德国与奥地利的民间音乐有不少共同和相似之处。
德奥作曲家们都是富有民族情感的爱国者,他们迷恋于自己的音乐传统,努力探索和整理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音乐中不仅吸收了德奥民歌、乡村歌曲、民族民间等音乐素材,同时还体现出德奥民族性格所具有的幻想飞跃和创造力量。作品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没有了以往戏剧性的强烈冲突,表现出忧郁、孤独的感伤,表现出德奥坚毅沉稳的民族气质,因此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作曲家,其风格一定是与德奥音乐风格相一致的。恰巧时代走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使得一向严谨的德奥音乐作曲家响应时代的号召,也开始走向了抒发个人感情的道路,但这并不代表德奥音乐会走向意大利式欢腾活跃的音乐气氛中,而是在自己的民族特点基础上发展个人情感。比如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也是德奥民歌旋律的特点,就是很少用大音程,多用小二度、小三度、纯四度和纯五度,很少出现俄罗斯般上蹿下跳的旋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都是大部分音区不高,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不大,比较平稳。
(2)卡拉扬的指挥风格
其次卡拉扬就是奥地利人,对于德奥音乐是生来就刻在骨子里的,德奥音乐风格偏稳重深沉规范冷静理智,意大利音乐风格偏活泼欢快惊喜。这跟两地区文化风俗与人的性格特点分不开。卡拉扬是奥地利人,更加愿意从规范理智的角度去审视音乐,对于有深度的东西更加敏感,就拿引子为例,引子的音樂在旋律上来说是有歌唱性的,但从音域、音色、力度来说,其最终要表达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这才是引子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因此德奥音乐家更倾向于抓住这一点,而把歌唱性放在第二位,因此卡拉扬会将氛围放在第一位,去创造出这种氛围应有的音色,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时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卡拉扬具有自己的特点,他善于营造乐队的音响效果,与穆蒂不同的是,意大利式风格会将感情带到旋律里,自然流淌出来,卡拉扬更注重将其营造的效果表现出来,用效果带动旋律,用想象力带动旋律,这就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卡拉扬指挥的引子中能看出其想象力非常丰富,能够通过音色的打磨来表现出音乐中的场景、景象等等,极其具有画面感,但是从舒伯特的角度去考虑,其实他音乐中的画面感并没有那么强烈,作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倾向于在旋律的自然流淌中把感情带出来。庄重严肃的诠释并不是舒伯特的风格。在这一点上,穆蒂要更胜一筹。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