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女儿课堂举手慢半拍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上二年级,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也很愿意和同学交往,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回到家总是先写作业再玩,从来不用督促,家人、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前不久,学校举办开放日,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就是这次听课,让我发现了女儿的问题。每次老师提问时,同学们很快就举手了,可是我女儿每次都会比同学慢半拍。她解释说老师一提问她就会想出好几种可能,然后从中权衡再选出一个,这样才不会出错。后来,我发现女儿无论做什么决定,总是权衡再三,即使简单如穿哪件衣服、看哪本书,也要思量一阵子。这让我非常着急,这样得耽误多少事呀?
  曼曼妈
  咨询师: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我好奇的是:平日的生活中,你是一个倾向于追求完美的人吗?不知道你对孩子有完美的要求吗?
  如果我们追求完美,首先关注的会是问题,甚至会鸡蛋里挑骨头。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事情才能变得完美,虽然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关注下生活,自然会内化这样的规则,也会事事处处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出一丁点儿错,慢慢地她还会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虽然这常常会让自己失望。
  你的女儿对简单的问题也要再三思量,是不是也在过于害怕出错,追求完美呢?追求完美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选择困难。若选择了A,便会关注A的短处,然后用A的短处去比较B的长处;若选择了B,又会关注B的短处,然后用B的短处去比较A的长处,因为她想规避所有的不如意、不完美,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选哪一个都让她不满意,她便左右为难起来。
  一个人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这很好,但如果把完美作为一个底线去追求,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才是有资格、有价值的,若达不到,就焦虑就难过就不接纳自己,会给自己给生活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困扰。
  首先,久而久之会自卑,严重的会感到绝望,因为完美的标准总是达不到;其次,人会不快乐、不满足,因为总是关注问题会让人经常有负面的情绪;再就是人际关系出问题,因为过于敏感,容易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最后会有人生的挫败感,因为劲儿没少出、力没少费,总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完美境界,反而出了更多的问题。
  建议你先放下对自己的完美要求,同时也改变对孩子的完美要求。放弃那种对孩子简单的对错评判,改用开放的、好奇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多和孩子有一些情感的链接,多分享,少说教,让孩子感到你对她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她表现好才爱她,只因为她是你的孩子,你就爱她。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更放松,更自在。
  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谈论身边的事传达犯错不可怕,也是难免的,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犯点小错,用行动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只要通过犯错有新的收获、改变和成长,就是好事一桩。
  回到具体问题,对孩子举手慢半拍,千万不要再质问她为什么,更不要拿她跟别的同学作比较,而是要帮助她建立自信,第一步就从接纳、不挑剔和肯定开始。只对她说,发现你很愿意思考问题,而且思路很好,总能找到答案。
  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千万别说你怎么这么犹豫不定呀?你不妨说,选这有这的好,选那有那的好,就看你心里喜欢哪一个了,它们各有千秋,你选了哪个就喜欢哪个吧。
  你的接纳和信任最后都会变成孩子的自信,一个自信的孩子,会更从容、更有主见,也就不再会为了那个并不存在的完美纠结啦。
其他文献
哪个妈妈不是在摸索  吴文君是苏州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心理教师,她曾经成功地让许许多多的青少年摆脱了心理危机,因而被评为全国十佳心理教师。  学了那么多教育学、心理学,吴文君自信能教好女儿冉鑫安。怀着鑫安时,她就自己动手写了几百个毛笔字,给鑫安做识字卡片;准备了大量的黑白、彩色图片,作为早教教材;翻腾出来那些婴幼儿心理书,再温故一遍……吴文君心里还有个目标:一定要比自己的妈妈做得好,不能让孩子受自己当
期刊
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我们的面子  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教导他们是非对错,当然,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孩子需要学会一些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听话,听大人说的就没错。一方面我们真爱孩子,想保护他们,教导他们好歹,免得将来吃亏;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了自己的方便和面子,不想接受孩子对我们说“不”。  这样一来,我们不是教养出没主见、凡事都要问爸妈的懦弱孩子,就是
期刊
有天晚上,一家人围坐着吃饭。两岁半的女儿跳跳吃得很香,奶奶笑眯眯地问:“好吃吗?”话音未落,爷爷就在一边代为回答:“跳跳,肯定好吃,对吧?”  晚饭后,我想教跳跳认识一下手指,掰着手指问她:“你知道这几个手指头都叫什么名字吗?”在另一间卧室的爷爷耳朵特别好使,大声感叹说:“这个问题太难了!跳跳可回答不上来。”跳跳在爷爷说法的“启发”下,知难而退,拒绝了我的游戏,说:“太难了!”拉着我就去玩积木。 
期刊
呼吁立法:  1994年,一名7岁的美国小女孩梅根·坎卡被住在她家附近的一名性犯罪分子绑架并遭其奸杀。1996年5月17日,当时的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以小女孩名字命名的“梅根法案”。法案规定:将正式建档的性犯罪案件资料放到网上以供读取;且此等罪犯被释放后必须予以备案存档。这样,全美国人民都会防着这些坏蛋了!如今,德国、韩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波兰等许多国家都为严厉惩处性侵犯儿童立法。而我国在这方面一
期刊
坏蛋说:专找太早熟或太晚熟的下手  罗斯·尼尔森是美国的一个性侵犯罪犯,现在正在服刑,他说:  找到男孩下手,比大家想像的容易。我从来不需要强迫或威胁他们,甚至不必给钱或贿赂。大部分男孩是自愿跟我走的……多半的时候我只是骑着摩托车在市区里的公园附近晃悠,或干脆把车停在便利商店前等机会。十几岁的男孩子看到摩托车就忍不住上钩了。  最容易操控的是有感情需求,而不是缺钱的男孩子,他们需要像我这样的朋友…
期刊
除了父亲珍藏的一张祖母遗像,我没有祖母的其他形象记忆。  事实上,祖母逝去前的好几年,离她最近的除了她的黑色棺材,就是任劳任怨的小女孩——我。20世纪中后期的四川乡下,尊老者住在堂屋,棺材也放在堂屋,再派一个懂事的孩子端茶递水,夜晚陪床。祖母极爱干净,母亲和我细心伺候,但我觉得,我还是像一条腊肉一样,被衰老病痛的烟雾彻底熏透了,我灵魂里潜伏的对衰老病痛的厌倦恐惧,像腊肉中的亚硝酸盐一样,不知需要多
期刊
日本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高桥敷曾与一对美国夫妇一家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十二岁的小儿子,一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敷家门上,一块很大的茶色玻璃被砸得粉碎。  高桥敷很宽容:小孩子嘛,哪有不贪玩、淘气的。不过,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道歉。然而,他想错了。  第二天一大早,高桥敷看到的却是小孩子自己,在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
期刊
父母要先于孩子接受心理辅导  在性侵犯案件发生后,受传统观念和舆论的影响,父母会认为这是“家丑”,会自责内疚,不知不觉中,许多父母会把这种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去,对孩子大加斥责。  所以,父母需要先于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师的辅导,从内疚自责的情绪中走出来,认识到孩子受伤害是施暴者的错,不是你们和孩子的错。而且父母要认识到,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并不是就此一辈子都完了。有研究显示,儿童性侵犯受害者中20%~4
期刊
香港限购奶粉的新闻一出,立刻成为热点,我用此文探讨中国社会对奶粉的“非理性需求”。  1、国内说的“奶粉”通常指营养成分经过调整的“配方奶粉”,跟把牛奶干燥得到的“普通奶粉”完全是不同的食品。  2、母乳是婴儿的最好食品,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追求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第二,但已足够好”,是唯一可以替代母乳的婴儿食品。母乳喂养的父母不必有优越感,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而不得不采用配方奶的父母也不必感到内疚或有
期刊
案例1中,“孩子晚上总做噩梦,时常惊醒。出事后,也不敢外出了”,这是孩子遭受性侵后的心理症状。孩子在遇到这种突发事件后,会十分害怕,因此,入睡困难,连续做噩梦。  案例2中,孩子一般不会告诉大人发生了什么,而会以学习急剧退步或厌学、辍学等症状出现。荣荣的妈妈及时发现,并报警,避免了孩子进一步遭受伤害。  案例3中,孩子出事后,会逃避别人的询问,别人一问,就说没事。而如果父母又忽略孩子的表现和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