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前身为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在新建项目正按二级乙等中医院设计期间,项目的功能变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是,其整个项目设计进行了策略性调整——力争使新建项目,既能满足区级中医院的使用要求,又能高效地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在这种变迁与延续的历程中,一个建筑面积9817m2、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3.9m、100张病床的富于中医特色的高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诞生了。在当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势下医院,本项目或许对您有着值得细究的借鉴意义。
1 项目背景:从中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
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类功能于一体,是省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其前身为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按二级乙等中医院设计。2007年,根据杭州市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杭州各区级医院相继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转变,于是,该院改名为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保留下城区中医院名称。当时,正值设计阶段的下城区中医院新建工程,也顺应形势要求,对内部功能进行了修改调整,力争使新建项目既能满足区级中医院的使用要求,又能高效地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本项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分设全科医疗、中医康复(中医馆)、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体检、健康教育馆六大区域;设有两个康复病区,设计病床100张;采用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康复手段,为社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住院康复服务。
本项目建筑面积9817m2,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3.9m。设计1层至3层为诊疗、医技、康复、保健、接种、体检等用房,4、5层为住院病房,6层为行政办公用房,地下室为中心供应室及停车库、自行车库等。
2 规划及建筑设计:强调资源共享,设全科诊室,将急诊淡化
2.1 设计宗旨
以居民的卫生需求为服务导向,适应社区医院健康促进的医疗目的,将中医院与社区服务中心有效结合,把本项目设计成资源共享,既能按中医院的常规运作,又相对独立、有社区卫生服务特色,便捷、如家的新型医院。
2.2 规划设计
本项目用地面积3855m2,东侧为现有城市道路,北侧为规划道路,西侧与南侧为待拆迁的公建。
根据规划条件,后退道路及南側、西侧用地,于是建筑布局基本框定。主体为南北朝向,医院主入口设于北侧道路,考虑门诊医技功能较多,充分利用用地,设计北部裙楼,成L型布局,使建筑密度不超过规划指标30%,并留出一定的入口广场。
医院用地设3个出入口,广场主入口组织医院主要人流,在用地东侧设儿童保健人员出入口,在西北角设机动车出入口兼污物出口,以满足不同的出入需要。
2.3 平面设计
1层分为公共区、保健服务区、基本医疗区。
公共区,包括大厅、挂号、收费、药房、交通核、公共卫生间等,位于L型的中心位置。药房与挂号收费分两侧布置;
保健区,设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接种、冷链、办公等,位于建筑东侧,直接对外,避免与其他区人流交叉;
基本医疗区,设全科诊室6间、急诊通道、抢救间、输液室、肠道门诊等,位于建筑南部、东部,其中急诊通道靠北侧对内院,肠道门诊设于建筑西侧,自成一组,单独出入。
1层对外设有4个出入口,分别满足保健、医务人员、病人、传染病人、住院病人、后勤的出入需要。
2层分为基本医疗区、妇女保健区、中医康复区及检验区。基本医疗区,靠公共区电梯口,有大的候诊空间,候诊廊为6m宽;东侧妇女保健区,入口处布置妇女保健相关内容;西侧中医康复区,和1楼走廊不同,考虑小诊室,采用双廊布置,在前厅设中医相关介绍内容,各自独立,既有私密性,又有自己的风格,成为本项目的靓点;北侧辅楼设化验用房,等候区与1楼大厅共享空间,有良好的等候、休息空间场所。
3层分为物理诊疗区、专家诊疗区及体检保健区。物理诊疗区,设于西侧和北侧辅楼,西侧包括B超、彩超、心电图、影像和小手术区等,为双廊布置,小手术区与其他部分分隔,并有洁净货物电梯通到地下中心供应;北侧影像区,设2间DR、X光室,尽端式布置,减少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体检保健区,为干部体检、社区体检服务,中心设候检厅,与诊疗区同层联系方便。
4层、5层为标准护理单元,每层设病床50张。病房基本朝南布置,北侧设交通枢纽、医护及辅助用房及少量病房。病房主要为3床、2床间,根据不同消费人群需要,设少量1床、4床、6床间。病房均带卫生间。
6层布置医院办公、大小会议室等空间,满足相关行政、后勤、财务等部门需要,符合院方的安静、与医疗区分开的要求。
地下层安排中心供应、煎药与汽车、自行车停放功能。中心供应考虑与上部的联系,结合污物位置设电梯,布置污物区。按卫生流程,清洁区的物品可通过洁物货梯,运送到3楼手术区及病房各层,并尽量缩短物流路程。
3 建筑设计的8方面探索与考虑
3.1 方便社区卫生服务,考虑不同人群的进出
将社区保健预防接种服务,设于1层靠东侧路边,并直接对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卫生保健,避免了健康人群与病人的接触,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3.2 突出中医特色
该医院原来为中医院,有中医的优势条件。通过对中医康复区的集中布局,形成了一个区域,并重点装饰,在设计风格、用材上体现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该院的一个最大靓点。
3.3 体现快捷的交通联系
将主门厅与交通枢纽,布置于L型平面的核心部位,对上、下联系均最为有利。尽量将关联区域设于同层,减少上下交通流量。次要交通及污物流,设于东侧交通体,按“规范”的卫生流程要求,做到了洁污分流。
3.4 柱网合理布置与空间有效利用
本项目建筑为综合楼,下部3层为门诊、医技用房,上部2层为病房,顶部1层为办公用房,3个不同要求的功能,导致各功能区在开间进深上有所不同。本项目采用7200mm开间,分成两间,基本满足了病房、办公和门诊医技的使用要求。部分诊室,只要小的开间(如接种),可将2开间分成5间,增加了间数。 同时,开间的尺寸还要与用地范围的有效利用相结合。开间组合后,基本用足东西两边建筑红线,使得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得以最大化。
進深设计上,上部病房因带卫生间,需要尺寸较大,而诊室不需要。设计时,将诊室候诊廊进深做大,体现大候诊的理念;诊室做小,同时在西侧2、3层中医馆、物理诊疗区,设置两条内廊,增加1排用房,既丰富了内部空间,又增添了私密感。
3.5 空间层次有创意变化,各区域体现不同感觉
儿童保健区活泼的线条、亮丽的色彩,以及接种空间的吧台式布置,给人以动感;妇女保健区的紫色与柔和元素,显现出女性的浪漫、温馨、细腻;中医区花格传统符号的利用,稳重大方,彰显出不凡的文化品味;公共区、体检区简洁明快,便捷干净;医疗区、诊疗区则素雅清静。
3.6 造型的变化有功能性
建筑为6层,通过2层、4层、6层、局部7层的高低变化、退台处理,显得错落有致;又使屋面更加方便使用,如2层屋面种植绿化,并放置VRV小型中央空调机组,4层屋面可作为患者晾晒衣物场所,6层屋面可用于其它功能。
3.7 立面处理上,体现出医院建筑特点
建筑立面上通过直线与弧线及横与竖的对比;两片幕墙与实墙的虚实对比;挂贴大块1200mm×600mm玻化石,上部光面浅色处理,下部2层岩面深色处理,之间用铝合金线条过渡,均给人以丰富精致的感觉,体现出医院建筑的特点。
细部处理上,上部有分体空调室外机,下2层没有外机,通过立面构图与装饰的处理,使空调室外机跟立面有机组合。
3.8 “绿色建筑”的追求
体型规整,控制体型系数与窗墙比,是节能的最经济、有效手段。本项目设计中,采用方形、结合局部圆形的规则平面,控制体型系数。外窗除电梯厅、走道局部为幕墙外,各用房的窗均为方窗、条窗,将窗墙比控制在了35%以下,利于节能。
外墙采用带25mm厚挤塑保温板的大块玻化石挂贴方式,在满足外墙传热系数要求的同时,有着令人满意的立面效果。外窗采用断热型铝合金框加低辐射中空玻璃,屋面种植绿化,进一步满足节能保温要求。
在空调与设备选用上,采用分层控制的VRV小型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结合,在下部2层,因为有大空间、检查科室等,用中央空调;而上部主要为住院病房及办公,采用分体空调。这种安排较好地适应了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习惯,以及南方的气候特点,利于灵活管理及节约用电。
热水节能设备的采用空气源热泵及电辅助加热热水系统,可有效节约电能,没有采用影响美观和屋面使用的太阳能板。
本项目设置了中心供氧、吸引系统,病房呼叫对讲系统,大屏幕电子显示、监控系统,触屏引导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网络系统等适宜的智能化措施,可满足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及中医治疗康复的要求。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类型”设计体会
本项目设计,从第一次方案到设计完成,经过了2年多时间。期间经过了用地的位置的调整,设计由中医院定位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为主3次大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位明确后,因为此类建筑没有相应规范,它不叫医院,又像是一个小而全的医院,所以设计师需要结合业主的实际医疗情况,参考医院建筑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与业主多沟通,才能做好。沟通中,根据医院的思想,引入全科诊室概念,将急诊淡化,突出卫生服务功能。同时也吸收了他们不少好的意见,如社区保健位置原来是肠道门诊,现改为社区保健,并直接对外;施工时,原设计按医院常规将放射科在1层,后来甲方觉得应把有更多人流量的输液放在1层,而把放射科放在3层辅楼上,于是修改并对结构进行加固……这些修改对日后的使用运营都很有好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也应分区明确,不同的功能有相对独立的组团空间,以减少人流的交叉与干扰,避免相互感染;其各分区的联系,也应统筹考虑,和其他区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如何做到方便、快捷是设计的关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没有综合医院的规模和功能,如可以没有住院、急诊部等,但同样得有门诊、医技、管理保障等,特别应将预防保健空间列入规定比例,作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其门诊部分不细分科室,应有全科诊室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通过宜人的空间尺度、精致的细部处理与温馨的色彩,给人以亲切、如家的感觉。
作者简介:
吴致敏,高级建筑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
在这种变迁与延续的历程中,一个建筑面积9817m2、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3.9m、100张病床的富于中医特色的高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诞生了。在当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势下医院,本项目或许对您有着值得细究的借鉴意义。
1 项目背景:从中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
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类功能于一体,是省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其前身为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按二级乙等中医院设计。2007年,根据杭州市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杭州各区级医院相继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转变,于是,该院改名为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保留下城区中医院名称。当时,正值设计阶段的下城区中医院新建工程,也顺应形势要求,对内部功能进行了修改调整,力争使新建项目既能满足区级中医院的使用要求,又能高效地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本项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分设全科医疗、中医康复(中医馆)、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体检、健康教育馆六大区域;设有两个康复病区,设计病床100张;采用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康复手段,为社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住院康复服务。
本项目建筑面积9817m2,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3.9m。设计1层至3层为诊疗、医技、康复、保健、接种、体检等用房,4、5层为住院病房,6层为行政办公用房,地下室为中心供应室及停车库、自行车库等。
2 规划及建筑设计:强调资源共享,设全科诊室,将急诊淡化
2.1 设计宗旨
以居民的卫生需求为服务导向,适应社区医院健康促进的医疗目的,将中医院与社区服务中心有效结合,把本项目设计成资源共享,既能按中医院的常规运作,又相对独立、有社区卫生服务特色,便捷、如家的新型医院。
2.2 规划设计
本项目用地面积3855m2,东侧为现有城市道路,北侧为规划道路,西侧与南侧为待拆迁的公建。
根据规划条件,后退道路及南側、西侧用地,于是建筑布局基本框定。主体为南北朝向,医院主入口设于北侧道路,考虑门诊医技功能较多,充分利用用地,设计北部裙楼,成L型布局,使建筑密度不超过规划指标30%,并留出一定的入口广场。
医院用地设3个出入口,广场主入口组织医院主要人流,在用地东侧设儿童保健人员出入口,在西北角设机动车出入口兼污物出口,以满足不同的出入需要。
2.3 平面设计
1层分为公共区、保健服务区、基本医疗区。
公共区,包括大厅、挂号、收费、药房、交通核、公共卫生间等,位于L型的中心位置。药房与挂号收费分两侧布置;
保健区,设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接种、冷链、办公等,位于建筑东侧,直接对外,避免与其他区人流交叉;
基本医疗区,设全科诊室6间、急诊通道、抢救间、输液室、肠道门诊等,位于建筑南部、东部,其中急诊通道靠北侧对内院,肠道门诊设于建筑西侧,自成一组,单独出入。
1层对外设有4个出入口,分别满足保健、医务人员、病人、传染病人、住院病人、后勤的出入需要。
2层分为基本医疗区、妇女保健区、中医康复区及检验区。基本医疗区,靠公共区电梯口,有大的候诊空间,候诊廊为6m宽;东侧妇女保健区,入口处布置妇女保健相关内容;西侧中医康复区,和1楼走廊不同,考虑小诊室,采用双廊布置,在前厅设中医相关介绍内容,各自独立,既有私密性,又有自己的风格,成为本项目的靓点;北侧辅楼设化验用房,等候区与1楼大厅共享空间,有良好的等候、休息空间场所。
3层分为物理诊疗区、专家诊疗区及体检保健区。物理诊疗区,设于西侧和北侧辅楼,西侧包括B超、彩超、心电图、影像和小手术区等,为双廊布置,小手术区与其他部分分隔,并有洁净货物电梯通到地下中心供应;北侧影像区,设2间DR、X光室,尽端式布置,减少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体检保健区,为干部体检、社区体检服务,中心设候检厅,与诊疗区同层联系方便。
4层、5层为标准护理单元,每层设病床50张。病房基本朝南布置,北侧设交通枢纽、医护及辅助用房及少量病房。病房主要为3床、2床间,根据不同消费人群需要,设少量1床、4床、6床间。病房均带卫生间。
6层布置医院办公、大小会议室等空间,满足相关行政、后勤、财务等部门需要,符合院方的安静、与医疗区分开的要求。
地下层安排中心供应、煎药与汽车、自行车停放功能。中心供应考虑与上部的联系,结合污物位置设电梯,布置污物区。按卫生流程,清洁区的物品可通过洁物货梯,运送到3楼手术区及病房各层,并尽量缩短物流路程。
3 建筑设计的8方面探索与考虑
3.1 方便社区卫生服务,考虑不同人群的进出
将社区保健预防接种服务,设于1层靠东侧路边,并直接对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卫生保健,避免了健康人群与病人的接触,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3.2 突出中医特色
该医院原来为中医院,有中医的优势条件。通过对中医康复区的集中布局,形成了一个区域,并重点装饰,在设计风格、用材上体现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该院的一个最大靓点。
3.3 体现快捷的交通联系
将主门厅与交通枢纽,布置于L型平面的核心部位,对上、下联系均最为有利。尽量将关联区域设于同层,减少上下交通流量。次要交通及污物流,设于东侧交通体,按“规范”的卫生流程要求,做到了洁污分流。
3.4 柱网合理布置与空间有效利用
本项目建筑为综合楼,下部3层为门诊、医技用房,上部2层为病房,顶部1层为办公用房,3个不同要求的功能,导致各功能区在开间进深上有所不同。本项目采用7200mm开间,分成两间,基本满足了病房、办公和门诊医技的使用要求。部分诊室,只要小的开间(如接种),可将2开间分成5间,增加了间数。 同时,开间的尺寸还要与用地范围的有效利用相结合。开间组合后,基本用足东西两边建筑红线,使得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得以最大化。
進深设计上,上部病房因带卫生间,需要尺寸较大,而诊室不需要。设计时,将诊室候诊廊进深做大,体现大候诊的理念;诊室做小,同时在西侧2、3层中医馆、物理诊疗区,设置两条内廊,增加1排用房,既丰富了内部空间,又增添了私密感。
3.5 空间层次有创意变化,各区域体现不同感觉
儿童保健区活泼的线条、亮丽的色彩,以及接种空间的吧台式布置,给人以动感;妇女保健区的紫色与柔和元素,显现出女性的浪漫、温馨、细腻;中医区花格传统符号的利用,稳重大方,彰显出不凡的文化品味;公共区、体检区简洁明快,便捷干净;医疗区、诊疗区则素雅清静。
3.6 造型的变化有功能性
建筑为6层,通过2层、4层、6层、局部7层的高低变化、退台处理,显得错落有致;又使屋面更加方便使用,如2层屋面种植绿化,并放置VRV小型中央空调机组,4层屋面可作为患者晾晒衣物场所,6层屋面可用于其它功能。
3.7 立面处理上,体现出医院建筑特点
建筑立面上通过直线与弧线及横与竖的对比;两片幕墙与实墙的虚实对比;挂贴大块1200mm×600mm玻化石,上部光面浅色处理,下部2层岩面深色处理,之间用铝合金线条过渡,均给人以丰富精致的感觉,体现出医院建筑的特点。
细部处理上,上部有分体空调室外机,下2层没有外机,通过立面构图与装饰的处理,使空调室外机跟立面有机组合。
3.8 “绿色建筑”的追求
体型规整,控制体型系数与窗墙比,是节能的最经济、有效手段。本项目设计中,采用方形、结合局部圆形的规则平面,控制体型系数。外窗除电梯厅、走道局部为幕墙外,各用房的窗均为方窗、条窗,将窗墙比控制在了35%以下,利于节能。
外墙采用带25mm厚挤塑保温板的大块玻化石挂贴方式,在满足外墙传热系数要求的同时,有着令人满意的立面效果。外窗采用断热型铝合金框加低辐射中空玻璃,屋面种植绿化,进一步满足节能保温要求。
在空调与设备选用上,采用分层控制的VRV小型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结合,在下部2层,因为有大空间、检查科室等,用中央空调;而上部主要为住院病房及办公,采用分体空调。这种安排较好地适应了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习惯,以及南方的气候特点,利于灵活管理及节约用电。
热水节能设备的采用空气源热泵及电辅助加热热水系统,可有效节约电能,没有采用影响美观和屋面使用的太阳能板。
本项目设置了中心供氧、吸引系统,病房呼叫对讲系统,大屏幕电子显示、监控系统,触屏引导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网络系统等适宜的智能化措施,可满足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及中医治疗康复的要求。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类型”设计体会
本项目设计,从第一次方案到设计完成,经过了2年多时间。期间经过了用地的位置的调整,设计由中医院定位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为主3次大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位明确后,因为此类建筑没有相应规范,它不叫医院,又像是一个小而全的医院,所以设计师需要结合业主的实际医疗情况,参考医院建筑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与业主多沟通,才能做好。沟通中,根据医院的思想,引入全科诊室概念,将急诊淡化,突出卫生服务功能。同时也吸收了他们不少好的意见,如社区保健位置原来是肠道门诊,现改为社区保健,并直接对外;施工时,原设计按医院常规将放射科在1层,后来甲方觉得应把有更多人流量的输液放在1层,而把放射科放在3层辅楼上,于是修改并对结构进行加固……这些修改对日后的使用运营都很有好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也应分区明确,不同的功能有相对独立的组团空间,以减少人流的交叉与干扰,避免相互感染;其各分区的联系,也应统筹考虑,和其他区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如何做到方便、快捷是设计的关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没有综合医院的规模和功能,如可以没有住院、急诊部等,但同样得有门诊、医技、管理保障等,特别应将预防保健空间列入规定比例,作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其门诊部分不细分科室,应有全科诊室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通过宜人的空间尺度、精致的细部处理与温馨的色彩,给人以亲切、如家的感觉。
作者简介:
吴致敏,高级建筑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