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草中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时珍国医国药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enjinti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蚊子草中黄酮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蚊子草的95%乙醇提取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硅胶柱色谱、ODS-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解析。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评价化合物抗氧化活性;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测定NO、TNF-α、IL-6炎症因子含量评价化合物抗炎活性。结果从乙酸乙酯层中分离纯化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山奈酚(3)、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4)、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5)、山奈酚-3-O-β-D-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芹菜素(8)、槲皮素-3-O-β-D-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9)、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0)、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1),其中化合物5、6、7、9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11种化合物中化合物1~3、7~11对DPPH自由基具有显著清除作用;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1种化合物中化合物1、3、4、6、8~10对NO、TNF-α、IL-6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3、7~1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3、4、6、8~10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改良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改良缩唇腹式呼吸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6MWD长于对照组;FEV1、
理查德·谢克纳的《环境戏剧》中,以回忆、记录的视角,"自由体"的书写方式,详细地论述了环境戏剧的理论依据、工作方法、戏剧原则等相关内容。谢克纳论述了环境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的本质特征,即环境戏剧是如何营造戏剧环境的,回答了环境戏剧对传统戏剧的突破与发展,对现代戏剧艺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常识的知晓率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构建更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慢性病属于一种可对患者正常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的顽固性恶疾,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血压、
期刊
目的 分析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LVEF、CO均升高,LVESD、LVEDD均减小,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在临床运用广泛并行之有效,但其具体作用靶点及机制尚不够明朗。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不同疾病、证型间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中医药可通过作用于相关肠道菌群而起到治疗不同病证的作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证型间肠道菌群差异及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关。因此,深入研究临床病证肠道菌群的特征与差异、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对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改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152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生活质量、镇痛见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与
贵州水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务公司")党委按照"大经营、大管理、大发展"的思路,转变思想,瞄准目标,坚持以初心使命为动力,全面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的机制路径,实现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高度对接、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持续转化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转化成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力量,不断提升新
期刊
目前仅有公法对建造行为及违法建筑予以调整,新出台的《民法典》对违法建筑的物权未明确规定。违法建筑在被拆除前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在学界仍有争议。违法建筑这一概念仅具有公法意义。建造人因其建造行为违反公法规定而应承担公法责任,私法并不因此否定违法建筑的物权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建造人的民事权益应从明确违法建筑所有权归属的目的出发,探讨违法建筑的概念性问题即违法性与不动产物权的“因果性”,进而结合《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