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向教学设计就是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准)出发开始设计教学;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首先考虑评估方案再具体设计教学活动。这种设计思路正是我们当前“课程标准时代”所提倡的,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四节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为例来解析逆向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数学课上,没有上机实现过程序,渴望运行自己设计的程序,得到更大的成就感。所以,本节课要让学生自己多探索,多实践,多操作。才能体现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优势和价值。
解析:详细调查学生的现有的相关知识情况,以及了解其他学科对相关知识学习的要求,侧重点。有利于更准确的界定学习目标,以及难点、重点。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结合生活中实例,能举例独立解释什么是循环结构,对计算机解决问题有什么意义。
2.通过分析实例,在老师的提示下,能简述出构建循环结构的条件。(重点难点)
3.通过观察实例,在老师的提示下,能说出循环结构的控制的要素。(重点)
4.回顾旧知,自己能画出流程图,并解释流程图。(重点)
5.通过老师讲解,小组讨论,能用for循环语句来表达循环结构的问题。(重点难点)
6.通过小组讨论,例题改错的方法,能认识并总结出for循环语句的语法规则。
解析:这个学习目标是通过分解课标,并参考教材等相关资料,依据前面所调查的学情等综合确定的。遵循可操作可检测的原则。例如第3条,循环结构的控制要素对于构建一个循环结构非常重要,在以前学习时强调的比较少,需要学生能认识这些要素,所以可以在学生已经理解循环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实例自己去观察认识。再例如第5条,要求学生能用for循环语句来表达循环结构的问题,而对于for语句学生没有接触过,老师需要讲解它的语法格式,而for语句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着套用。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习目标的界定切切实实是基于课标,并且“以学生为主体”。
三、开发评价方案
1.通过课堂提问来检验目标1.,目标2,目标3
2.通过例题,和课堂练习题来检验目标4。
例题:画出能输出50个“你们真棒”的算法流程图。
3.通过小组例题和课堂练习题,拓展练习题来检验目标5.
例题:用for循环语句写出“输出50个你们真棒”的循环结构部分
课堂练习:阅读课本p74-76,完成课本活动一的程序。
拓展练习:编写程序,在窗体上画5个同心圆。
4.通过检验样题展示总结,来检验目标6。
给出一个的程序。让学生上机尝试、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A把“for i=1 to 10”改为”for i=10 to 1”。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B把”for i=1 to 10”改为”for i=10downto 1”。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C把”step 1”去掉,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D把”step 1”改为”step 2”, 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5.小组评价表
解析:如果说学习目标是说明“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那么评价方案就是在说“如何检验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所以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案,就是依据学习目标的内容设计的。小组评价表课前画在黑板上,课堂上及时给每个问题回答的好的小组加分,课下,老师检查学生课堂练习作业的情况,给予加分。检查学案,不好的扣分。这些评价也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2分钟)
老师:前一阶段我们通过上机操作,真实地体验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算法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的过程,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所以老师设计了一个算法,让计算机在屏幕上连续输出5个“你们真棒!”(vb程序展示)你们能不能用已学的知识把这个算法的流程图画出来?
问题一: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设计出能输出“你们真棒!”的算法流程图(在学案中画出来)
2.问题探究(25)
问题二:如果要输出的不是5个而是50个,用顺序结构能否方便地进行描述?应该改用什么结构表述?(幻灯片展示)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小组讨论一: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结构的例子,比一比3分钟内看那组想出的多。小组发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数学课上,没有上机实现过程序,渴望运行自己设计的程序,得到更大的成就感。所以,本节课要让学生自己多探索,多实践,多操作。才能体现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优势和价值。
解析:详细调查学生的现有的相关知识情况,以及了解其他学科对相关知识学习的要求,侧重点。有利于更准确的界定学习目标,以及难点、重点。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结合生活中实例,能举例独立解释什么是循环结构,对计算机解决问题有什么意义。
2.通过分析实例,在老师的提示下,能简述出构建循环结构的条件。(重点难点)
3.通过观察实例,在老师的提示下,能说出循环结构的控制的要素。(重点)
4.回顾旧知,自己能画出流程图,并解释流程图。(重点)
5.通过老师讲解,小组讨论,能用for循环语句来表达循环结构的问题。(重点难点)
6.通过小组讨论,例题改错的方法,能认识并总结出for循环语句的语法规则。
解析:这个学习目标是通过分解课标,并参考教材等相关资料,依据前面所调查的学情等综合确定的。遵循可操作可检测的原则。例如第3条,循环结构的控制要素对于构建一个循环结构非常重要,在以前学习时强调的比较少,需要学生能认识这些要素,所以可以在学生已经理解循环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实例自己去观察认识。再例如第5条,要求学生能用for循环语句来表达循环结构的问题,而对于for语句学生没有接触过,老师需要讲解它的语法格式,而for语句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着套用。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习目标的界定切切实实是基于课标,并且“以学生为主体”。
三、开发评价方案
1.通过课堂提问来检验目标1.,目标2,目标3
2.通过例题,和课堂练习题来检验目标4。
例题:画出能输出50个“你们真棒”的算法流程图。
3.通过小组例题和课堂练习题,拓展练习题来检验目标5.
例题:用for循环语句写出“输出50个你们真棒”的循环结构部分
课堂练习:阅读课本p74-76,完成课本活动一的程序。
拓展练习:编写程序,在窗体上画5个同心圆。
4.通过检验样题展示总结,来检验目标6。
给出一个的程序。让学生上机尝试、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A把“for i=1 to 10”改为”for i=10 to 1”。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B把”for i=1 to 10”改为”for i=10downto 1”。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C把”step 1”去掉,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D把”step 1”改为”step 2”, 程序有什么变化,规则
5.小组评价表
解析:如果说学习目标是说明“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那么评价方案就是在说“如何检验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所以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案,就是依据学习目标的内容设计的。小组评价表课前画在黑板上,课堂上及时给每个问题回答的好的小组加分,课下,老师检查学生课堂练习作业的情况,给予加分。检查学案,不好的扣分。这些评价也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2分钟)
老师:前一阶段我们通过上机操作,真实地体验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算法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的过程,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所以老师设计了一个算法,让计算机在屏幕上连续输出5个“你们真棒!”(vb程序展示)你们能不能用已学的知识把这个算法的流程图画出来?
问题一: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设计出能输出“你们真棒!”的算法流程图(在学案中画出来)
2.问题探究(25)
问题二:如果要输出的不是5个而是50个,用顺序结构能否方便地进行描述?应该改用什么结构表述?(幻灯片展示)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小组讨论一: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结构的例子,比一比3分钟内看那组想出的多。小组发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