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提出了高中学生所要具备的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仍处于发展之中。本研究重点探讨在读写课中教师通过创设语境,设立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促进高中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总目标。[1]“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但我国目前关于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我国英语教学目前仍面临“为考试而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仍然不够,教学方式表层化等方面的问题。虽然目前的英语教学已经重视大容量输入输出英语信息,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能力的挖掘还是不够的。[3]学生的思维活动趋于表象化,思维缺少深度加工,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入发展。
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教学。有学者提出教学评一体化概念,“整合了课程与评价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以课堂为场地,强调有效教学,力求使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实现无缝对接。”[4] 有学者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养主位”的英语教学,变革教学方式,加深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多采用形成性评价,辅助以线上的教学资源。[5]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有学者则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使用恰当的提问方式,采取群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6]也有学者提出用阅读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7]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是当下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目标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融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提高,这是广大英语教师需要钻研探讨的。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養的内涵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其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8] 《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其中,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要素。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教师所要给学生培养的文化意识不仅仅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维品质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体现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能力,指学生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拓宽学习渠道,但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
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分析挖掘语篇信息,以促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把握。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目标意识,多元思维,批判性思维。教师要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对学生整体人文素养、思维品质的培养。
“核心素养只有在解决问题或任务的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2] 教师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将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转换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运用到学生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中,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落到教学实处,才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写课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一堂读写课后,学生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语境,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理解不同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意图和情感态度,能分析不同语篇类型的结构特征,并能在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篇完成的作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1] 在读写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分析文本,并为课堂创设合适的语境;其次,教师要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一)教师研读语篇,创设语境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是一篇文章,教的也是一种思维。教师要深入分析阅读文本,结合新课标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分析语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写作顺序,主题句,结束句,过渡句,衔接词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语篇,可以启发学生的写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语境。情景的创设应当结合具体的课程文本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文本范围内,缔造一个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情境。有利于学生融入语篇情景和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二)教师设立问题,启发学生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纳共同解决问题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及多样的教学组织活动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也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加深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多设计一些参与型或评估型问题,少一些展示型问题。“根据《课标》建议,教师在分析语篇时从“What” “Why” “How”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研读。”[9]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考虑,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信息,深入思考。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学生当前水平与期待或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向学生提供支架,及时调整问题和活动形式,并且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