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被誉为一部“反对种族歧视的伟大著作”。本文通过对哈克和吉姆等人物的形象象征及他们在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分析,揭示了当时美国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种族歧视的实质。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构建民主社会的愿望,表现出了解放黑奴的意识,反对种族压迫,提倡种族平等和对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种族歧视 种族平等 自由
一、介绍
(一)作者背景与小说社会批评意义的联系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擅长写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马克?吐温幼时家境贫困,12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开始到印刷所当学徒,稍大一点便外出找活干。少年生活坎坷,21岁在密西西比河上4年领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样的人。也使他了解到了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和种族歧视。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他擅长以幽默、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的各个方面。他虽以轻松,幽默,诙谐,有趣的笔调描绘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但作品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本作品正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存在种族问题的小说,批判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写出了处于奴隶制下黑人们的悲惨生活,谴责了种族歧视的社会行为。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种族压迫,提倡种族平等,通过作品唤起更多人的民主自觉。
(二)小说简介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聪明、善良、勇敢的十三岁白人男孩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脫醉酒父亲,假装死亡以获取自由,接着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他们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诸如“遭遇沉船上海盗的谋财害命”,“目睹大家族之间的宿怨争斗”,“残杀波格斯事件”,“‘国王’与‘公爵’的欺骗勾当”,“对吉姆的营救”等等。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小说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敢于抵制奴隶压迫,寻找自由之地;同时赞扬了哈克贝利的机智善良,勇敢地冲破社会制度的束缚,从良心上觉醒并坚定了反对奴隶制度的决心。作者将哈克定为当时社会一个反奴隶制典型代表形象,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必须彻底废除奴隶制,追求一个真正民主和自由的社会。
二、种族主义的背景与小说的联系
小说创作于1876年,内战前,奴隶制在人们看来是想当然的,它被视为一种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可避免的特性。白人认为黑色是野蛮的,未开化的和愚蠢的,黑人就是白人的奴隶。甚至许多白人觉得,虽然他们不是足够幸运拥有很多资产,毕竟有灵魂,所以他们永远不会贬低自己与可怕的奴隶劳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结束了落后且野蛮的奴隶制。但马克·吐温意识到,奴隶制只是从法律上被废除了,可在现实社会中种族压迫的情况仍然很严重。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已经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黑人仍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得不到自由,受到歧视、压迫和剥削,更不用说经济和政治的权利和利益。马克·吐温,代表民主和人道主义,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现实意义。它描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完全真实的生活情况,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奴隶制在一个有趣的和虚构的故事中展示了他眼中关于奴隶制的意见。小说中有许多例子表明,黑人奴隶只是处理事物的工具并且被当成是白人的私人财产。如哈克的父亲,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但也认为黑人不如白人,他说:“到选举的日子,只要我没有喝的走不了路,我是打算亲自去投票的,但是当他们告诉我在这个国家有一个州,他们会让黑奴投票,我就不投了。我说我永远不会再去投票了。”“他们称,一个自由黑奴要在本州待满六个月才能被拍卖。”又如,当萨莉姨妈询问哈克为什么这么晚才到,是什么事耽搁了,是轮船搁浅吗,哈克回答说:“倒不是因为搁浅--这不过耽误了我们一点时间。我们船上的一只气缸炸了。”萨里姨妈问有没有人受伤,哈克答道:“没有,只是死了一个黑奴。”萨里姨妈说:“啊,这真是幸运;因为有的时候有人确实会因为这样而受伤。”死一个黑人不算是有人受伤,可见,在白人眼中,和人根本算不上是人只是一个工具或牲畜。
因此,如何确保黑人的权利,让他们享受真正的平等的经济和政治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种族问题在美国社会也仍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所以,作者写这部小说试图唤起人们一种新的意识,改变旧时固有的思想,批判这个时代的错误,能从根源上彻底废除奴隶制。
三、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批评
(一)通过人物语言反映对奴隶制度的批评
小说以一个十三岁儿童的冒险经历为线索,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整个故事情节。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进而让读者身临其近跟着主人公哈克的各种经历走进了他的回忆中,与他和吉姆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通过哈克的眼睛描写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谴责了罪恶的奴隶制度。作者还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使用了很多美国南方方言,密苏里州黑人土话,西南边远林区地道的土话和普通的村话等。就此,马克·吐温自己就说到:“本书采用了许多方言土语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这些语言上的差别,并非是随意捏造出来的,或是想当然的这么认为的,而是花费了很大的苦心,学习了解这些方言土语后的结晶。”作者大量使用这些方言,俚语,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例如寡妇道格拉斯,酒鬼父亲帕普,两个骗子“公爵”和“国王”以及黑奴贩子等为代表象征虚伪、贪婪、自私、残酷的现实世界,揭穿美国社会民主自由的虚伪,道德品质的错位,暴漏了美国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实质;又如哈克,这个机智聪明,富有冒险精神,好开玩笑但本性善良,有同情心,说话简练明快并带有方言口音,在逃亡中帮助吉姆找回自由的男孩,他代表了那些反对奴隶制度,提倡种族平等的先进者的思想;及憨厚淳朴,老实善良,因自小就是奴隶,没有受过教育,说话方言味更浓,甚至难以理解的黑人吉姆所代表的长期被奴隶制,种族歧视所迫害的黑人奴隶和黑人吉姆口中常说的自由州所表现出的渴望摆脱种族压迫,向往自由民主的热烈情感和愿望。 (二)通过人物形象反映对奴隶制的批评及批评意义
1、哈克内心的纠结和所表现出的反对奴隶制的精神
每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拥有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主人公哈克是一个正直勇敢,善良机智的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逃亡时,遇到了从沃森小姐家逃跑的黑人吉姆,知道吉姆是为了摆脱被主人卖到南方,他并没有告发吉姆,而是帮助吉姆到达“自由州”。但是哈克从小生活在蓄奴制社会,种族歧视是社会的常态,长期受到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帮助吉姆逃跑的过程中,他显得很犹豫,内心很矛盾。通过这种内部斗争,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荒谬的奴隶制批判和在法律的社会个人良知的重要性的观点。刚开始,哈克将吉姆看做是黑奴,觉得他没有多少文化,对他的话不以为然,经常戏弄他,将打死的响尾蛇放在吉姆的毯子脚旁边,还想,等到吉姆突然看见的时候,就有好戏可看了。可当他看到吉姆被蛇咬伤后,吸取了教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相信吉姆说的话。渐渐地,随着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哈克发现吉姆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觉得吉姆是个好心肠的黑人。尤其看到吉姆思家心切,情绪低落时,哈克相信他关爱思念家人的心情和白人是一样的。这似乎不合常理,可我看的确如此。于是两人成了共患难的朋友。但是受当时美国社会奴隶制度的影响,所有人脑海里从小就被灌输的是白人天生比黑人优越,种族歧视等思想,帮助黑人逃跑是违背当时的社会道德的,就像哈克说的:“谁要做了像我对吉姆所做的一切就要下地狱,受到永恒的烈火的煎熬。”这些思想使得哈克内心备受煎熬,当他第一次帮助吉姆脱险,他的感觉糟透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怎么努力学好也没用了。在哈克的潜意识里还是歧视黑人的,例如,当他看到国王的可耻行为后说:“我发誓我以前要是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就罚我当一名黑奴吧”。 因此,当吉姆越是接近自由州,哈克的内心谴责越深,越觉得左右为难。他的心里乱极了,甚至写信告诉沃森小姐吉姆现在所处的位置。写完信后他觉得非常痛快,平生第一次觉得自己全身的罪恶被洗干净了。说自己差点就迷失正道,下了地狱。这些都表现出了罪恶的奴隶制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也反映了作者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这些扭曲的社会形态的憎恶及批判态度。最后哈克又想到每次帮助吉姆后,他总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哈克,并说“亲爱的,老吉姆永远不会忘掉你的恩德”。每次遇险哈克活着回来时,吉姆都非常欣慰,热情地张开双手拥抱他说:“上帝保佑,你又回来了,我多么高兴啊”。“轮到我值班的时候,吉姆并没有叫醒我。他总是这样,只是想让我多睡会。”他屏住呼吸,认真考虑了一分钟,然后对自己说:“那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我要想办法让吉姆摆脱奴隶的境地。”哈克的良心最终克服了所谓的社会道德,为自己的良心做决定。他看到吉姆的善良和友好,意识到奴隶制是不道德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心战胜了畸形的社会意识,民主、正直、善良、友好,这些品质战胜了偏见、无知、虚伪、残忍。通过哈克态度的转变,马克·吐温正在向人们展示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一个无知的孩子能够意识到奴隶制是那么的可怕、罪恶,那么有一天这个国家会醒来,制止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
2、吉姆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反对奴隶制的精神
在整个小说中,吉姆也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他是沃森小姐家的黑奴,在刚开始被汤姆索亚捉弄,将吉姆綁在树上,还把他的帽子挂在他头顶正上方的树枝上,但事后吉姆却说是妖巫对他施了法术,他们骑着他飞遍了全世界。这一经历使得吉姆变成了这带最被人敬仰的黑奴,还有黑奴不辞劳苦从远处来听他的经历。后来,吉姆为了不被主人卖到南方和哈克开始逃亡生活,由于黑人奴隶逃跑在当时社会是不允许的,所以政府悬赏抓逃跑的黑奴。一路上,白天他总是要躲起来以防被被抓。这体现了奴隶制社会对黑人的迫害,他们没有白人所享有的自由,更别说从社会获得平等权利。不能享受教育,使得他们变得愚昧,无知和迷信,受到白人的歧视。就如汤姆计划用一些英雄式的方法救出吉姆时,哈克说:“吉姆是个黑奴,他不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干,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欧洲会有这样的风俗,所以我们只得放弃”;在让吉姆写日记时,哈克又说:“吉姆根本不会写字啊”。吉姆告诉哈克他逃跑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是希望能够到达废奴州,赚钱将自己的妻子赎出来过幸福的生活。这对当时美国社会的黑人而言都是一种奢求和幻想。吉姆总是留心察看着是不是到了卡罗镇,每隔一小会就会跳起来说道:“自由州到了”;夜里因为思念家人在船板上偷偷的抽泣。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奴隶制下黑人的悲苦生活。
在马克吐温笔下,吉姆代表爱和象征着真正的善意,他善良、真挚、淳朴。一路上都在无微不至的照顾哈克,到哈克轮班也不忍叫醒他;总是说哈克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在最后,甚至冒着被抓的危险,坚决留下来帮助医生照顾受伤的汤姆。通过这些描述,我们看到了黑人和白人一样有感情并懂得感恩。吉姆的形象揭示了奴隶制的罪恶,显示了废除奴隶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吉姆的条款,哈克“精神之旅就失败了。因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吉姆成为真正的英雄,而不仅仅是一个受压迫的和残害的黑人奴隶。他是这部小说的真正富有远见的中心。没有吉姆,哈克的冒险就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动,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关于反对奴隶制的小说。
3、厚颜无耻的“公爵”和“国王”
在逃亡途中哈克救了两个白人,可没想到他们竟然是两个骗子。他们厚颜无耻,无比贪心,出过许多洋相,也干过很多骗人的勾当,竟然连几个小女孩的财产都不放过,甚至在最后为了四十块钱就将黑人吉姆卖了。被村名骂为“禽兽不如的混蛋”,就连温柔端庄的玛丽珍妮小姐知道他们的预谋后骂他们是“禽兽”。在哈克眼里,他们是真正的败类,从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真是为人性的堕落而感到羞愧啊”。而吉姆却是一个很好的黑人。因此,哈克想尽早摆脱他们,不再和他们打交道。“国王”和“公爵”在这这部小说中与逃亡的黑人吉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以此进一步说明了美丑善恶不该以种族,肤色来定论。所谓的出生高贵的白人中也有很多像“国王”和“公爵”这样的贪得无厌,无恶不作,卑鄙无耻的大骗子;而黑人中也不乏像吉姆那样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人。马克·吐温通过这种对比,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社会民主自由的虚伪和种族歧视的实质。 四、小说的社会批评意义
小说描写了机智勇敢的哈克、善良忠诚的黑人吉姆、寡妇道格拉斯、酒鬼父亲帕克、两个骗子“公爵”和“国王”、当时美国封建的家庭、愚昧无知的民众以及一路上在追捕黑奴的人和黑奴贩子,展现了美国当时社会明主自由的虚伪和种族歧视的实质,表现作者渴望种族平等的愿望。在当时美国社会,种族思想从未真正消除,例如从小说开始吉姆希望哈克不要告发自己,哈克却说:“我说过绝不告发就一定说话算数。当然喽大家会骂我是个下贱的废奴主义者,会因为我保护这个秘密而看不起我。”到小說最后,吉姆为了救受伤的汤姆·索亚被抓住后,人们的表现“大家都很愤怒,有些人想把吉姆绞死,让周围的其他黑奴不敢像吉姆那样逃跑,他们还恶狠狠地咒骂吉姆,还时不时的给他一个巴掌,不过吉姆都没有说什么。甚至最后决定如果过了一定的期限,它的主人还不来,他们就把吉姆卖掉。”
这些都揭露了惨无人道的种族主义。还有小说结尾吉姆获得自由是由于华森小姐在遗嘱中的恩赐,这说明黑人想要获得正真的平等,不仅是法律能解决的,还需要彻底消除人们思想上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观念。综上所述,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通过描绘哈克和吉姆的逃亡经历,小说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了发人深省的重大主题——揭露和批判了美国蓄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恶,表达了黑人和白人一样应享有自由和独立权利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反对种族压迫、追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进步思想及美好愿望,使人们从思想上根除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五、结论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优美,更看到了一幅逼真的美国社会全景图,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等权利的社会现象。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哈克和吉姆的形象、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压迫的批判态度,提倡种族平等的思想。因此,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批判了美国当时社会存在的种族剥削和种族歧视制度,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残暴,而且表现了作者向往民主自由的希望,更想借此唤起更多人的民主觉悟,实现真正的种族平等。
【参考文献】
[1]白逸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0,(2)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董衡撰《马克·吐温画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葛艳萍浅析马克·吐温笔下的吉姆形象[J]牡丹江师院报,1990,(2)
[5]贾文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6]孔庆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7]李宜燮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8]刘存波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
[9][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委员会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10]王建琦谈谈哈克贝利·费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3)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种族歧视 种族平等 自由
一、介绍
(一)作者背景与小说社会批评意义的联系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擅长写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马克?吐温幼时家境贫困,12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开始到印刷所当学徒,稍大一点便外出找活干。少年生活坎坷,21岁在密西西比河上4年领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样的人。也使他了解到了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和种族歧视。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他擅长以幽默、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的各个方面。他虽以轻松,幽默,诙谐,有趣的笔调描绘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但作品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本作品正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存在种族问题的小说,批判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写出了处于奴隶制下黑人们的悲惨生活,谴责了种族歧视的社会行为。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种族压迫,提倡种族平等,通过作品唤起更多人的民主自觉。
(二)小说简介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聪明、善良、勇敢的十三岁白人男孩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脫醉酒父亲,假装死亡以获取自由,接着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他们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诸如“遭遇沉船上海盗的谋财害命”,“目睹大家族之间的宿怨争斗”,“残杀波格斯事件”,“‘国王’与‘公爵’的欺骗勾当”,“对吉姆的营救”等等。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小说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敢于抵制奴隶压迫,寻找自由之地;同时赞扬了哈克贝利的机智善良,勇敢地冲破社会制度的束缚,从良心上觉醒并坚定了反对奴隶制度的决心。作者将哈克定为当时社会一个反奴隶制典型代表形象,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必须彻底废除奴隶制,追求一个真正民主和自由的社会。
二、种族主义的背景与小说的联系
小说创作于1876年,内战前,奴隶制在人们看来是想当然的,它被视为一种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可避免的特性。白人认为黑色是野蛮的,未开化的和愚蠢的,黑人就是白人的奴隶。甚至许多白人觉得,虽然他们不是足够幸运拥有很多资产,毕竟有灵魂,所以他们永远不会贬低自己与可怕的奴隶劳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结束了落后且野蛮的奴隶制。但马克·吐温意识到,奴隶制只是从法律上被废除了,可在现实社会中种族压迫的情况仍然很严重。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已经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黑人仍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得不到自由,受到歧视、压迫和剥削,更不用说经济和政治的权利和利益。马克·吐温,代表民主和人道主义,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现实意义。它描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完全真实的生活情况,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奴隶制在一个有趣的和虚构的故事中展示了他眼中关于奴隶制的意见。小说中有许多例子表明,黑人奴隶只是处理事物的工具并且被当成是白人的私人财产。如哈克的父亲,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但也认为黑人不如白人,他说:“到选举的日子,只要我没有喝的走不了路,我是打算亲自去投票的,但是当他们告诉我在这个国家有一个州,他们会让黑奴投票,我就不投了。我说我永远不会再去投票了。”“他们称,一个自由黑奴要在本州待满六个月才能被拍卖。”又如,当萨莉姨妈询问哈克为什么这么晚才到,是什么事耽搁了,是轮船搁浅吗,哈克回答说:“倒不是因为搁浅--这不过耽误了我们一点时间。我们船上的一只气缸炸了。”萨里姨妈问有没有人受伤,哈克答道:“没有,只是死了一个黑奴。”萨里姨妈说:“啊,这真是幸运;因为有的时候有人确实会因为这样而受伤。”死一个黑人不算是有人受伤,可见,在白人眼中,和人根本算不上是人只是一个工具或牲畜。
因此,如何确保黑人的权利,让他们享受真正的平等的经济和政治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种族问题在美国社会也仍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所以,作者写这部小说试图唤起人们一种新的意识,改变旧时固有的思想,批判这个时代的错误,能从根源上彻底废除奴隶制。
三、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批评
(一)通过人物语言反映对奴隶制度的批评
小说以一个十三岁儿童的冒险经历为线索,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整个故事情节。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进而让读者身临其近跟着主人公哈克的各种经历走进了他的回忆中,与他和吉姆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通过哈克的眼睛描写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谴责了罪恶的奴隶制度。作者还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使用了很多美国南方方言,密苏里州黑人土话,西南边远林区地道的土话和普通的村话等。就此,马克·吐温自己就说到:“本书采用了许多方言土语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这些语言上的差别,并非是随意捏造出来的,或是想当然的这么认为的,而是花费了很大的苦心,学习了解这些方言土语后的结晶。”作者大量使用这些方言,俚语,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例如寡妇道格拉斯,酒鬼父亲帕普,两个骗子“公爵”和“国王”以及黑奴贩子等为代表象征虚伪、贪婪、自私、残酷的现实世界,揭穿美国社会民主自由的虚伪,道德品质的错位,暴漏了美国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实质;又如哈克,这个机智聪明,富有冒险精神,好开玩笑但本性善良,有同情心,说话简练明快并带有方言口音,在逃亡中帮助吉姆找回自由的男孩,他代表了那些反对奴隶制度,提倡种族平等的先进者的思想;及憨厚淳朴,老实善良,因自小就是奴隶,没有受过教育,说话方言味更浓,甚至难以理解的黑人吉姆所代表的长期被奴隶制,种族歧视所迫害的黑人奴隶和黑人吉姆口中常说的自由州所表现出的渴望摆脱种族压迫,向往自由民主的热烈情感和愿望。 (二)通过人物形象反映对奴隶制的批评及批评意义
1、哈克内心的纠结和所表现出的反对奴隶制的精神
每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拥有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主人公哈克是一个正直勇敢,善良机智的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逃亡时,遇到了从沃森小姐家逃跑的黑人吉姆,知道吉姆是为了摆脱被主人卖到南方,他并没有告发吉姆,而是帮助吉姆到达“自由州”。但是哈克从小生活在蓄奴制社会,种族歧视是社会的常态,长期受到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帮助吉姆逃跑的过程中,他显得很犹豫,内心很矛盾。通过这种内部斗争,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荒谬的奴隶制批判和在法律的社会个人良知的重要性的观点。刚开始,哈克将吉姆看做是黑奴,觉得他没有多少文化,对他的话不以为然,经常戏弄他,将打死的响尾蛇放在吉姆的毯子脚旁边,还想,等到吉姆突然看见的时候,就有好戏可看了。可当他看到吉姆被蛇咬伤后,吸取了教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相信吉姆说的话。渐渐地,随着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哈克发现吉姆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觉得吉姆是个好心肠的黑人。尤其看到吉姆思家心切,情绪低落时,哈克相信他关爱思念家人的心情和白人是一样的。这似乎不合常理,可我看的确如此。于是两人成了共患难的朋友。但是受当时美国社会奴隶制度的影响,所有人脑海里从小就被灌输的是白人天生比黑人优越,种族歧视等思想,帮助黑人逃跑是违背当时的社会道德的,就像哈克说的:“谁要做了像我对吉姆所做的一切就要下地狱,受到永恒的烈火的煎熬。”这些思想使得哈克内心备受煎熬,当他第一次帮助吉姆脱险,他的感觉糟透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怎么努力学好也没用了。在哈克的潜意识里还是歧视黑人的,例如,当他看到国王的可耻行为后说:“我发誓我以前要是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就罚我当一名黑奴吧”。 因此,当吉姆越是接近自由州,哈克的内心谴责越深,越觉得左右为难。他的心里乱极了,甚至写信告诉沃森小姐吉姆现在所处的位置。写完信后他觉得非常痛快,平生第一次觉得自己全身的罪恶被洗干净了。说自己差点就迷失正道,下了地狱。这些都表现出了罪恶的奴隶制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也反映了作者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这些扭曲的社会形态的憎恶及批判态度。最后哈克又想到每次帮助吉姆后,他总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哈克,并说“亲爱的,老吉姆永远不会忘掉你的恩德”。每次遇险哈克活着回来时,吉姆都非常欣慰,热情地张开双手拥抱他说:“上帝保佑,你又回来了,我多么高兴啊”。“轮到我值班的时候,吉姆并没有叫醒我。他总是这样,只是想让我多睡会。”他屏住呼吸,认真考虑了一分钟,然后对自己说:“那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我要想办法让吉姆摆脱奴隶的境地。”哈克的良心最终克服了所谓的社会道德,为自己的良心做决定。他看到吉姆的善良和友好,意识到奴隶制是不道德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心战胜了畸形的社会意识,民主、正直、善良、友好,这些品质战胜了偏见、无知、虚伪、残忍。通过哈克态度的转变,马克·吐温正在向人们展示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一个无知的孩子能够意识到奴隶制是那么的可怕、罪恶,那么有一天这个国家会醒来,制止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
2、吉姆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反对奴隶制的精神
在整个小说中,吉姆也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他是沃森小姐家的黑奴,在刚开始被汤姆索亚捉弄,将吉姆綁在树上,还把他的帽子挂在他头顶正上方的树枝上,但事后吉姆却说是妖巫对他施了法术,他们骑着他飞遍了全世界。这一经历使得吉姆变成了这带最被人敬仰的黑奴,还有黑奴不辞劳苦从远处来听他的经历。后来,吉姆为了不被主人卖到南方和哈克开始逃亡生活,由于黑人奴隶逃跑在当时社会是不允许的,所以政府悬赏抓逃跑的黑奴。一路上,白天他总是要躲起来以防被被抓。这体现了奴隶制社会对黑人的迫害,他们没有白人所享有的自由,更别说从社会获得平等权利。不能享受教育,使得他们变得愚昧,无知和迷信,受到白人的歧视。就如汤姆计划用一些英雄式的方法救出吉姆时,哈克说:“吉姆是个黑奴,他不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干,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欧洲会有这样的风俗,所以我们只得放弃”;在让吉姆写日记时,哈克又说:“吉姆根本不会写字啊”。吉姆告诉哈克他逃跑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是希望能够到达废奴州,赚钱将自己的妻子赎出来过幸福的生活。这对当时美国社会的黑人而言都是一种奢求和幻想。吉姆总是留心察看着是不是到了卡罗镇,每隔一小会就会跳起来说道:“自由州到了”;夜里因为思念家人在船板上偷偷的抽泣。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奴隶制下黑人的悲苦生活。
在马克吐温笔下,吉姆代表爱和象征着真正的善意,他善良、真挚、淳朴。一路上都在无微不至的照顾哈克,到哈克轮班也不忍叫醒他;总是说哈克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在最后,甚至冒着被抓的危险,坚决留下来帮助医生照顾受伤的汤姆。通过这些描述,我们看到了黑人和白人一样有感情并懂得感恩。吉姆的形象揭示了奴隶制的罪恶,显示了废除奴隶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吉姆的条款,哈克“精神之旅就失败了。因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吉姆成为真正的英雄,而不仅仅是一个受压迫的和残害的黑人奴隶。他是这部小说的真正富有远见的中心。没有吉姆,哈克的冒险就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动,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关于反对奴隶制的小说。
3、厚颜无耻的“公爵”和“国王”
在逃亡途中哈克救了两个白人,可没想到他们竟然是两个骗子。他们厚颜无耻,无比贪心,出过许多洋相,也干过很多骗人的勾当,竟然连几个小女孩的财产都不放过,甚至在最后为了四十块钱就将黑人吉姆卖了。被村名骂为“禽兽不如的混蛋”,就连温柔端庄的玛丽珍妮小姐知道他们的预谋后骂他们是“禽兽”。在哈克眼里,他们是真正的败类,从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真是为人性的堕落而感到羞愧啊”。而吉姆却是一个很好的黑人。因此,哈克想尽早摆脱他们,不再和他们打交道。“国王”和“公爵”在这这部小说中与逃亡的黑人吉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以此进一步说明了美丑善恶不该以种族,肤色来定论。所谓的出生高贵的白人中也有很多像“国王”和“公爵”这样的贪得无厌,无恶不作,卑鄙无耻的大骗子;而黑人中也不乏像吉姆那样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人。马克·吐温通过这种对比,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社会民主自由的虚伪和种族歧视的实质。 四、小说的社会批评意义
小说描写了机智勇敢的哈克、善良忠诚的黑人吉姆、寡妇道格拉斯、酒鬼父亲帕克、两个骗子“公爵”和“国王”、当时美国封建的家庭、愚昧无知的民众以及一路上在追捕黑奴的人和黑奴贩子,展现了美国当时社会明主自由的虚伪和种族歧视的实质,表现作者渴望种族平等的愿望。在当时美国社会,种族思想从未真正消除,例如从小说开始吉姆希望哈克不要告发自己,哈克却说:“我说过绝不告发就一定说话算数。当然喽大家会骂我是个下贱的废奴主义者,会因为我保护这个秘密而看不起我。”到小說最后,吉姆为了救受伤的汤姆·索亚被抓住后,人们的表现“大家都很愤怒,有些人想把吉姆绞死,让周围的其他黑奴不敢像吉姆那样逃跑,他们还恶狠狠地咒骂吉姆,还时不时的给他一个巴掌,不过吉姆都没有说什么。甚至最后决定如果过了一定的期限,它的主人还不来,他们就把吉姆卖掉。”
这些都揭露了惨无人道的种族主义。还有小说结尾吉姆获得自由是由于华森小姐在遗嘱中的恩赐,这说明黑人想要获得正真的平等,不仅是法律能解决的,还需要彻底消除人们思想上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观念。综上所述,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通过描绘哈克和吉姆的逃亡经历,小说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了发人深省的重大主题——揭露和批判了美国蓄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恶,表达了黑人和白人一样应享有自由和独立权利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反对种族压迫、追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进步思想及美好愿望,使人们从思想上根除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五、结论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优美,更看到了一幅逼真的美国社会全景图,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等权利的社会现象。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哈克和吉姆的形象、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压迫的批判态度,提倡种族平等的思想。因此,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批判了美国当时社会存在的种族剥削和种族歧视制度,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残暴,而且表现了作者向往民主自由的希望,更想借此唤起更多人的民主觉悟,实现真正的种族平等。
【参考文献】
[1]白逸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0,(2)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董衡撰《马克·吐温画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葛艳萍浅析马克·吐温笔下的吉姆形象[J]牡丹江师院报,1990,(2)
[5]贾文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6]孔庆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7]李宜燮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8]刘存波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
[9][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委员会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10]王建琦谈谈哈克贝利·费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