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左市是建市仅8年的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建市之初,百业待兴,发展建设任务相当繁重,更加需要培才引才聚才促发展。近年来,崇左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证。
一、创新机制,激活人才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只有用好人才,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使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崇左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实际,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充实党政人才队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打破地域、行业和身份界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招才引智”,有效扩大了党政人才总量。率先在全区探索试行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办法,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录办法,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去年以来,崇左市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力度,开展的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面向全市公推公选处级领导干部、在市直单位中量化择优选拔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等工作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共选拔了78名优秀党政人才。今年初开展的面向乡镇事业单位公开选拔年轻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有效缓解了乡镇党政班子来源不足的問题,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为充实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崇左市的产糖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锰矿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如何在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建设培养一支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此,我们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崇左市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程。如凭祥万通国际物流公司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训合作关系,培训了3000多名高等院校的学生,成为交通部指定的国家级物流技术研发与实训基地。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联合多所名校,举办了清华大学中层干部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专题研修班、中南大学首期中信大锰中高层管理人员MBA班等,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和专业型人才,还先后选送1500多名委培生到南宁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南宁技工学校培养。为吸引更多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加盟公司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2009年以来,每年捐资100万元,在广西大学设立“中信大锰奖学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三是创新人才小高地建设机制,集聚高端人才。我们把人才小高地建设作为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快速有效地聚集人才,先后创建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和23个市、县级人才小高地,基本实现了物流、有色金属、热带林业、蔗糖业、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全覆盖,为产业发展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如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区建设的广西物流人才小高地,已打造成广西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日本全日通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及国内40多家物流企业、进出口贸易公司进驻,汇聚了3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热带林业人才小高地围绕国家林业建设需求,参与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协作研究,先后承担研究项目(课题)42项,其中国际合作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3项。依托中信大锰建设的广西锰业人才小高地,以事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10多名国内锰冶炼行业的领军人才加盟。今年初柔性引进区外14名技术顾问,其中包括被我国冶金界尊称为“选矿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余永富等,引进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西锰业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詹海青,“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黎贵亮等为代表的享誉行业的高端人才。
二、搭建平台,锻造人才
为有效发挥优势,利用资源科学合理地引进人才,我们坚持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的有效平台。
一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强化人才引领作用。围绕“中国糖都”建设,我们加大对制糖业等特色产业的扶持,有效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相匹配。积极“筑巢引凤”,聘请了“农业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5位甘蔗专家作为产业发展顾问,推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于今年与湘桂企业集团签署了科技转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企业共建三千亩高产良种培育与病虫害防治综合繁殖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甘蔗生产。湘桂集团利用自身发展制糖循环经济的产业优势,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实施20万吨微藻生物柴油项目,从而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丰富人才创业舞台。我们紧紧依托崇左市城市工业区、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重点产业物流园区,充分做好项目文章,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平台,快速有效地引进人才与项目,带动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到崇左创业发展。投资9亿多元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已通过国务院联合验收组验收,封关运营。为加快推进陆路东盟南崇经济产业带建设成为人才、科技和经济新高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汇聚一大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我们制定了《崇左市科技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崇左市科技创业园优惠政策和入驻条件》,近期将启动崇左市科技创业园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实现人才、项目、资金的聚集效益,为人才创业提供坚实的平台,形成以园区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局面。
三是以科技服务平台为抓手,培养农村技术人才。为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我们建立了科技“110”科技信息服务网,打造区、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聚集广西农科院、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所等区内外及本地50多名专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信息发布、远程技术培训及远程诊断等服务,先后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农业、水产畜牧业、果蔬业等行业的农民群众解答各种技术难题2万多个,促成农产品交易87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优化环境,广聚人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针对崇左新建市实际,市委提出,环境越艰苦,越要营造一种让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一切有志之士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打造引才聚才的“磁场”。崇左市委市政府把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去谋划和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崇左市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崇左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30多个政策文件,明确各类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等措施。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住房、安家费补助等。出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管理规定,给予科研经费、进修培训、岗位津贴等方面的扶持和待遇。注重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加大人才评比表彰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中信大锰公司工程师陈南雄被中组部确定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易忠荣获第七批“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二是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打造留住人才的“港湾”。我们不断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事业心,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每年春节前夕,党政一把手都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到北京、南宁慰问崇左籍专家,通过举办崇左同乡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倾听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建议。市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相对固定联系1-2名优秀科技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市领导经常看望慰问长期在崇左从事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关心支持他的事业。同时,我们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等一批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荐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授予先进、优秀、模范等荣誉称号。
三是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和投资“洼地”。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投资“洼地”,是承载人才、培育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宽广舞台。崇左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各种论坛、经贸合作洽谈会等,积极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平台,快速有效地引进人才与项目。通过举办“陆路东盟崇左看”——首届国际商务文化节、“中国—东南亚陆路通道经济发展论坛”等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等,组织本市企业与科研人才洽谈,先后吸引了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等15所科研院所与凭祥物流园区、中信大锰、新振锰品等重点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柔性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等8名领军人才,担纲“高性能无汞碱锰电池级电解二氧化锰材料开发”、“热能回收型氧化锰微波还原焙烧技术开发”等国家“863项目”,有效带动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事业召唤人才,崇左市将全力打造人才核心优势,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努力用事业吸引、造就、激励人才,以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助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作者系中共广西崇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一、创新机制,激活人才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只有用好人才,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使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崇左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实际,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充实党政人才队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打破地域、行业和身份界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招才引智”,有效扩大了党政人才总量。率先在全区探索试行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办法,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录办法,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去年以来,崇左市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力度,开展的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面向全市公推公选处级领导干部、在市直单位中量化择优选拔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等工作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共选拔了78名优秀党政人才。今年初开展的面向乡镇事业单位公开选拔年轻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有效缓解了乡镇党政班子来源不足的問题,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为充实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崇左市的产糖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锰矿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如何在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建设培养一支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此,我们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崇左市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程。如凭祥万通国际物流公司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训合作关系,培训了3000多名高等院校的学生,成为交通部指定的国家级物流技术研发与实训基地。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联合多所名校,举办了清华大学中层干部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专题研修班、中南大学首期中信大锰中高层管理人员MBA班等,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和专业型人才,还先后选送1500多名委培生到南宁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南宁技工学校培养。为吸引更多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加盟公司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2009年以来,每年捐资100万元,在广西大学设立“中信大锰奖学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三是创新人才小高地建设机制,集聚高端人才。我们把人才小高地建设作为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快速有效地聚集人才,先后创建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和23个市、县级人才小高地,基本实现了物流、有色金属、热带林业、蔗糖业、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全覆盖,为产业发展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如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区建设的广西物流人才小高地,已打造成广西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日本全日通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及国内40多家物流企业、进出口贸易公司进驻,汇聚了3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热带林业人才小高地围绕国家林业建设需求,参与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协作研究,先后承担研究项目(课题)42项,其中国际合作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3项。依托中信大锰建设的广西锰业人才小高地,以事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10多名国内锰冶炼行业的领军人才加盟。今年初柔性引进区外14名技术顾问,其中包括被我国冶金界尊称为“选矿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余永富等,引进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西锰业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詹海青,“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黎贵亮等为代表的享誉行业的高端人才。
二、搭建平台,锻造人才
为有效发挥优势,利用资源科学合理地引进人才,我们坚持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的有效平台。
一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强化人才引领作用。围绕“中国糖都”建设,我们加大对制糖业等特色产业的扶持,有效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相匹配。积极“筑巢引凤”,聘请了“农业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5位甘蔗专家作为产业发展顾问,推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于今年与湘桂企业集团签署了科技转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企业共建三千亩高产良种培育与病虫害防治综合繁殖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甘蔗生产。湘桂集团利用自身发展制糖循环经济的产业优势,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实施20万吨微藻生物柴油项目,从而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丰富人才创业舞台。我们紧紧依托崇左市城市工业区、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重点产业物流园区,充分做好项目文章,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平台,快速有效地引进人才与项目,带动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到崇左创业发展。投资9亿多元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已通过国务院联合验收组验收,封关运营。为加快推进陆路东盟南崇经济产业带建设成为人才、科技和经济新高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汇聚一大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我们制定了《崇左市科技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崇左市科技创业园优惠政策和入驻条件》,近期将启动崇左市科技创业园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实现人才、项目、资金的聚集效益,为人才创业提供坚实的平台,形成以园区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局面。
三是以科技服务平台为抓手,培养农村技术人才。为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我们建立了科技“110”科技信息服务网,打造区、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聚集广西农科院、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所等区内外及本地50多名专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信息发布、远程技术培训及远程诊断等服务,先后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农业、水产畜牧业、果蔬业等行业的农民群众解答各种技术难题2万多个,促成农产品交易87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优化环境,广聚人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针对崇左新建市实际,市委提出,环境越艰苦,越要营造一种让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一切有志之士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打造引才聚才的“磁场”。崇左市委市政府把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去谋划和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崇左市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崇左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30多个政策文件,明确各类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等措施。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住房、安家费补助等。出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管理规定,给予科研经费、进修培训、岗位津贴等方面的扶持和待遇。注重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加大人才评比表彰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中信大锰公司工程师陈南雄被中组部确定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易忠荣获第七批“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二是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打造留住人才的“港湾”。我们不断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事业心,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每年春节前夕,党政一把手都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到北京、南宁慰问崇左籍专家,通过举办崇左同乡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倾听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建议。市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相对固定联系1-2名优秀科技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市领导经常看望慰问长期在崇左从事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关心支持他的事业。同时,我们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等一批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荐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授予先进、优秀、模范等荣誉称号。
三是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和投资“洼地”。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投资“洼地”,是承载人才、培育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宽广舞台。崇左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各种论坛、经贸合作洽谈会等,积极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平台,快速有效地引进人才与项目。通过举办“陆路东盟崇左看”——首届国际商务文化节、“中国—东南亚陆路通道经济发展论坛”等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等,组织本市企业与科研人才洽谈,先后吸引了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等15所科研院所与凭祥物流园区、中信大锰、新振锰品等重点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柔性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等8名领军人才,担纲“高性能无汞碱锰电池级电解二氧化锰材料开发”、“热能回收型氧化锰微波还原焙烧技术开发”等国家“863项目”,有效带动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事业召唤人才,崇左市将全力打造人才核心优势,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努力用事业吸引、造就、激励人才,以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助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作者系中共广西崇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