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身份认同与社会功能的互动关系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p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情味交织关系网连接人与人之间互动行为的社会结构中,礼物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观察与研究视角。伴随仪式场合与活动的随礼行为,更是探索国人社会关系缔结,及其随时代变迁的关键且独特的视角。对此,文章在对以往随礼行为的理论梳理基础上,以陕南竹村为例,对随礼背后交织的身份认同与功能的二重性与累叠性进行分析并指出,随礼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被社区的认同,在身份认同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三个层面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在微观的自我、中观的人际关系以及宏观的资源配置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次的社会功能又会反过来强化身份认同。
  关键词:随礼 认同 功能 保障
  中图分类号:C958
  一、随礼行为研究回顾与述评
  对于中国有关礼物研究,阎云翔先生所著的《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以黑龙江省下岬村为例,通过生动的社会生活分析礼物交换的模式、规则及其映射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运行方式。正如閻云翔所说,“义务性的送礼收礼为村民提供了一种培养、 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络的基本方式”,在乡村,尤其是北方,宗族势力瓦解,建立起的是私人关系网络,私人关系网络的强化增强了礼物在人际关系构建中的作用。随礼行为大多发生在特定的仪式场合,随礼的礼物多为货币,上述两个特点将随礼与其他类型的礼物交换形式相区分。
  (一)以“异化”定义随礼
  礼物,本是包含对收礼者的关心,表现二者间情谊的物,礼物的价值不是以货币衡量,礼物本身足以表达双方的关系,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在不断地发展中,衡量双方关系的不再简单地以物衡量,更重要的是物背后的货币价值以及功利性。王青认为仪式性人情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传统的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嵌入其中的人情运行脱栓,导致其运行基础改变;其次,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市场逻辑深入至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在行动时强调收益与成本,力求收益最大化,传统的仪式受到现代的简便、快速、娱乐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杂糅在一起,仪式性人情逐渐出现了异化,消解这种异化需要社会力量,需要文化的转型。杜姣认为仪式性人情出现人情名目无序增长、规则失序与礼金攀升、仪式化人情去仪式化与功利化的异化向,这样的异化造成农村消费性贫困的形成,社会交往底层排斥以及村庄社会关系撕裂等后果,建议借助政策及制度手段,有针对性地强化地方政府对农村人情交往秩序引导,重建农村良性的人情交往秩序。
  (二)社会关系网络下的随礼
  是否参与随礼、随礼的金额是多少,这些问题背后,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体现,是否随礼划分出社会关系网络的内与外,随礼金额的多少则区分出关系的近与远。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在乡土中国中,人际关系以“己”为中心,血亲和姻亲是主要的社会网络,以亲疏、远近、等级区别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通过随礼行为表现。彭洁敏以鲁南地区A县的婚礼中礼物的流动为个案,分析认为随礼遵循互惠互利、群体内部一致两大原则,随礼可以根据先赋性人际关系和收获性人际关系两种人际关系进行随礼分类。刘小峰从父辈初级关系的礼单账册和子代次级关系的礼单账册出发,分析认为礼单中的“差序格局”在传承中发展。董磊明、李蹊认为,原有的差序格局被打破,横向关系扩展并重排、纵向等级扁平并错位的新差序格局逐渐形成。赵巧艳分析了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交换,她认为互惠可分为劳务互惠与礼物互惠,这两种互惠在上梁仪式中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实现了侗族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三)随礼,社会结构下的具体行为
  与上述文章仅仅关注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的是,还有一些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背景下分析原因、解析内涵并提出建议。秦苏芳认为,随礼愈演愈烈的根源在于农民抵抗风险能力的薄弱,并引申出农民实质上需要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结论。林建鸿等人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分析近年来福建农村婚丧礼俗消费情况,认为福建农村婚丧礼俗消费中存在突出问题,并从政府、党员、村民自治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尹广文以华北地区 L 村的一次婚礼为个案进行研究,礼物交换因角色不同而不同,礼物类型主要有情感表达性礼物、情感工具型礼物、情感投资型礼物以及交易型礼物,礼物的交换主要有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支持三种功能。
  本文所讨论的随礼,是基于一定的仪式场合,伴随着情境性的礼物的馈赠与回报。以什么视角讨论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待文化的态度,甚至影响着如何制定公共政策,单从一个角度分析现存文化不能充分解释其内涵的功能,本研究试图从行为人出发,到人际关系,再到社会保障这样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视角,解释竹村随礼行为背后交织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功能的二重性。
  二、竹村中的随礼行为
  竹村位于陕西东南部,传统社会的人情风俗印记明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今依然流行在结婚、生子、丧葬等传统的人生仪式中赠送与接受礼物,近年来,竹村还兴起在病人回村后探望病人时随礼。竹村有5个聚居区,总共分布278户,1068人,户与户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社区里的公共仪式与私人仪式之中,而在任何一种仪式中,随礼则是必有环节,仪式与随礼,二者是分不开的,社区成员通过参与仪式与交换礼物,维系着相互之间的 关系。
  在竹村,随礼行为发生在升学、结婚、满月、乔迁、祝寿、丧礼这六种需要办酒的场合,还有一种随礼行为较为特殊,是在病人出院后回到家中,亲戚及邻居前来探望时赠送礼金以表慰问,这种随礼不需要特殊的场合,日常的拜访就能完成。除去探望病人以及丧礼的时间是随机的,升学宴固定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夏季,结婚、满月、乔迁、祝寿这四种宴请时间是可以人为控制或改变的,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在竹村随礼行为主要发生的季节在冬季,其次是秋季,再次是春季,最后是夏季;竹村的多数人口在外打工,只有在收粮和过年时才能到竹村,而竹村的宴请往往是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举行,宴请的排场往往表现着主人家的排面,因此可以人为改变时间的宴请,通常是在过年前后的冬季以及收粮的秋季,即随礼行为大多在冬季和秋季,竹村人随礼金额主要在200元—300元之间,随礼金额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双方关系的远近以及他人随礼金额的多少决定。   在竹村,随礼行为有变也有不变;变的是从礼物变成礼金,不变的是仪式的流程。通常,在举行仪式前几日,主家会在自家门口张贴本次仪式的执事名单,以此为公告;在仪式举行当日,被邀请的客人到主家,首先与主人打招呼、相互问候,通过人的出现以体现两者之间是有关系,之后,客人便径直走向礼房送出礼物,同时,礼房先生会将客人姓名礼物是什么、数量是多少记录在礼簿上,整个随礼过程就此完成。
  三、随礼行为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身份的认同
  一次随礼行为需要经过多次的考量才能完成。第一次是主家决定向谁发出邀请,第二次是收到邀请的人考量去与不去,第三次则是随礼人考量随礼的礼物与金额。而自我身份的认同往往体现在第二次考量与第三次考量。在第二次考量中,当收到邀请的人决定参与这次仪式时,是对主家的回应,也是认可双方之间是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其次,在第三次考量中,收到邀请的人要同家人商量随礼的东西与金额,在这一讨论过程中,通常要提及双方日常交往的程度,對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以及以往随礼的金额,很少会考虑到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在竹村人看来,随礼造成家庭经济的紧张是暂时的,通过随礼维护双方之间的关系与感情的作用则是世世代代的,没有比在社区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因此,在以上因素的考虑下,客人决定随礼的金额,尽量与往次相比保持等价或稍高些,以此以自我的角度认同双方的关系。可以说,决定去与不去是对自我身份与他人关系的定性,而考量金额就是对自我身份与他人关系亲疏的定量。
  (二)社区成员的认同
  “是”一个人就是去面对自己,亦即是必须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世人面前出现,在世俗关系里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做人”则是为例别人才去“做”一个人为的角色,即使最后是为了自己也必须鲜为别人。在酒席举办当天,收到邀请的人出现在该场域内不仅是收到邀请的人的自我决定,也是向社区成员表达一种态度:我和场域内的人是有关系的。同时,在场的人也是默许这一关系,在席间地相互闲聊或是引荐式的聊天,都会谈及双方共同的亲戚或朋友,对彼此亲戚朋友的关系,以深化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如何亲近如何重要。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仪式情景下,中心人物是办酒席的主人,除此之外,在场的所有人在被他人介绍时都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是直接被介绍为与主人的关系,这样,双方通过主人为中介或圆心,明白与对方之间关系的远近。每一场域都拥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想,场域创造并维持着他们。竹村村民通常根据自己与主家的关系确定随礼的金额,或是根据别人的随礼金额多少来确定自己的,这样的行为不仅有向内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有向外的作用,一则向主家表达双方之间的关系,二来随礼金额相同的人可以大体划为同一关系层级,当客人间相互不了解时,通过随礼的金额可以确定对方与主家的关系,并衡量两个客人谁与主家的关系孰近孰远。
  四、随礼行为的深层社会功能
  (一)自我安全感
  即便中国在不断地走向现代化,但依旧逃脱不了差序格局的影响,至今还会强调邻里、强调家庭,甚至在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社区工作中,资源的链接大多是借助邻里与亲属的力量对案主赋权增能,也即利用地缘与血缘来解决案主问题,最终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这样的工作模式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对于农村社区而言,随礼是明确双方关系的一种途径。对于送出礼物的一方来说,通过参与仪式,社区成员产生出“我是社区的一员”的归属感,有了这样的归属感,才能在社区,尤其是传统村落中安然的生活,同时,也为自己明确与谁是有关系的,明确自己的圈子,若是某人从不参与或是不随礼,在谙熟关系网络的村民中,就会被贴上“不会做人”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对于收礼物的一方而言,不仅仅是在向社区证明主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为自己明确圈子的界限,明确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如何;通过礼簿证明,若自己身处困境,谁可以帮助我,谁是可靠的,并用于判断对方有难处我是否出手相助,以及对对方的关心程度应是怎 样的。
  (二)关系的外显
  费孝通先生认为,成为村子里的人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总结来讲,就是地缘与血缘两个条件。竹村正是一个以地缘和血缘所构成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社区,不论是笔者还是其他外来人员,在一开始进入该社区时,若无当地报道人的带领,是不会知道该村278户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如何的、亲属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文化规则都在社区居民的意识之中。只有在日常的相互拜访、仪式中的出现的客人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的拜访是对内的,只在主与客之间明确与强化双方的关系,而仪式是对外的,不仅是主家需要通过仪式进入某一人生阶段,而且,仪式的公开举办,主家来客多少、客人是谁,都是在向社区证明主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访谈中,村民告诉笔者,来的人越多、客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主家就越有排场、越有“面子”,在社区中的地位也会随之变高。除了从人的身份以及数量外显社区关系,对于主家而言,在每次仪式中保存下来的礼簿是极其重要的,在礼簿中,记录两个内容,一是姓名,二是数字,礼簿上出现的姓名划分出圈子的内与外,数字的大小量化关系的强弱,对于竹村而言,双方关系与随礼的金额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礼簿上的数学也为主家下一次的回礼提供参考,在礼尚往来中,双方的礼金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等的,也有部分回礼是略高于上一次,在极少数情况下回礼金额低于上一次或是不再回礼;若是回礼金额高于上一次,说明双方关系强化,若未回礼,则说明双方关系发生断裂。
  (三)资源的再分配
  仪式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表达关系的建立或中断,例如婴儿满月所举行的仪式,是欢迎家族新成员的到来,同时通过仪式宣告新的家族关系的产生,婚礼亦是如此,通过随礼行为表达对仪式中核心人物的美好祝福。无论是哪一种仪式,都是在说明该家庭要经历生命时里的大事件,或好或坏,要顺利渡过,就要花费人力、财力,人出现在仪式现场,表明出对对方的关切,人所携带的礼物,是在物质上对主家的实在支持。对于竹村普遍而言,举办仪式的花费远远少于收到的礼金,也就是说收入大于支出,通过仪式中看的随礼行为,无论礼物是改革开放前的物还是改革开放后的钱,看似场景上展现出的是具“体”的关“心”,实则是资源短时间内快速地集中在某一家庭中,除了在精神上表示关心,更是在事实上帮助该家庭渡过难关或是表达祝福。人的衍生需求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手段,满足其衍生需求根本上还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   參考文献:
  [1]干咏昕.礼物、礼物交换与文化——评阎云翔<礼物之流>[J].民俗研究,2000(1).
  [2]王青.农村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社会学解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5).
  [3]杜姣.农村仪式性人情异化后果及其矫正[J].长白学刊,2020(1).
  [4]彭洁敏.婚礼中礼物流动的人类学分析——以鲁南地区.A.县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刘小峰.礼单中的“差序格局”——基于一个农户礼单账册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8(5).
  [6]董磊明,李蹊.人情往来与新“差序格局”——基于河北顺平县东委村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5(3).
  [7]赵巧艳.象征交换与人际互动: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行为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1).
  [8]秦苏芳.从随礼看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以辽宁省开原市.S村随礼现状的博弈分析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3).
  [9]林建鸿,刘小婵,阮晓菁,吴菁,林宜辉.福建农村婚丧礼俗消费态势调查及建议[J].福建农业,2017(6).
  [10]尹广文.农村社区中礼物交换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北地区.L.村的一次婚礼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1]惠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及其完善路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7]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的交换形式与理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其他文献
路世鹏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秘书长公关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公关之家”工作研讨会,非常高兴与公共关系界的各位朋友欢聚在“花田酒溪”,共话公关,共谋公关之家事业之发展。在正式开始今天的会议议题之前,关于杂志我先说几句,《公关世界》到刚刚过去的5月,办刊整满28年,杂志刚好出刊500期。在此,我代表杂志社由衷地感谢所有关心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始终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与安全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大国的阻力、能源设施和通道的脆弱以及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的威胁,中国政府和军队应当积极开展远航护航、实施本地化战略、建设海外港口基地,为海外能源合作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
期刊
摘要:通过对比学习者及母语者学术论文语料库中表达原因/理由的各接续词在使用频率、使用倾向上的特征及异同点,考察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学术论文中接续词使用情况。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相比在学术论文撰写中,表达原因/理由接续词的使用数量大体相同,且同母语者一样倾向于较多地使用「したがって」「そのため」等一部分表达原因/理由的接续词,但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口语化倾向。  关键词:二语习得 学术论文语料库 接续
期刊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之下,“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运而生。笔者通过对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后简称武汉船院计算机学院)学生抽样调研,也对部分参赛指导教师开展了深入访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研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来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比赛视角 高职院校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期刊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当前大学生网络状态和分科学习的状态下,碎片化知识没有整体性,教学效能没有得到全面发挥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学习教育模式改革十分有必要,根据现在大学生学习方式和特征,针对当下产教融合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最大化的发挥产学研在高校学生学习和择业上的优势。  关键词:课程建设 产教融合 教育改革  一、引言  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
期刊
摘要:我国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真正尊重热爱中国文化,真正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者与推广者。在此背景下,湖南科技学院將《中国概况》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门基础必修课程,积极遵循文化育人的目的探究完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提升教学团队的中国文化教学经验,培育专业化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将优秀地方
期刊
摘要: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历经千年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化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流传,茶文化在国外也极为兴盛,尤其是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茶道更是受到重视。现如今,日语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学常见的课程之一,如何更好的完善对我国大学生日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事,本文旨在通过以茶文化为例,将其与思政元素融入到日语教学中去,为高等教育日语教学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茶文化 日语 思政元素 传统文化  引言  
期刊
摘要:《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的基础课,是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版本《广告学概论》为例,探索《广告学概论》课堂思政建设,着重从思政内容融入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 《广告学概论》 思政融入点 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贯彻
期刊
摘要:本文以Z大学J学院为例,结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分析党建工作中党支部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党建工作在新时代如何以高质量状态发展建议,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如何全面发展的工作重心。  关键词:学生党员 二级学院 党校建设 高质量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建设教
期刊
摘要:高校育人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要牢记思想政治引领是教育的关键,校内的课程教育和校外的实践活动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具有传播性广、实践性强、创新性快等特点,实践中要结合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与播音专业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完美融合,并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具体的专业实践及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互融互进,促进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