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士得春折期间,记者采访了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品部副总裁张嘉珍,就目前关于当代艺术作品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画廊和拍卖行“角色模糊”以及一路激增的当代艺术收藏群体的结构问题与其进行了探讨,她也对目前新加入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藏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收藏·拍卖》:从目前拍卖的状况看,当代艺术的比重在持续增加,有的人说现在当代艺术的拍卖已经出现泡沫,但也有人认为,即使是泡沫,也是“蛋糕”上的泡沫,请问佳士得怎么看?
张:艺术市场其实是一个很全面大众性的市场,它是只针对收藏者的市场。对于“泡沫”之言,其实取决于拍卖的水准和作品的品质。“泡沫”之说其实在目前的情况下不是大家主要关心的,唯一比较担心的是拍卖的作品有没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评估的水平来衡量,的确会容易出现令人担心的状况。
《收藏·拍卖》:那你们的标准是怎样?
张:基本上现在当代艺术推出的都是比较年轻一代的作品,首先,看其创作概念是否独特,是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对于同一个艺术家而言,什么作品是他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第二点,这是两个大的方向。这也其实可以提供给收藏家做一个参考,怎样去挑选作品。
《收藏·拍卖》:衡量的标准中有没有一个时间概念?一般都说作品要先进画廊这个一级市场然后再进去拍卖行这个二级市场,但我们也注意到此次你们的拍品中有张晓刚2005年的作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画作就进入到拍卖市场,作为拍卖行业的人士,你们怎么看?
张:整个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的确太快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的激增导致了这些作品要很快的流转。西方的艺术市场在结构和体制上比我们成熟很多,流转的速度没这么快。但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它的国际性和它的需求量,导致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个艺术家两年前画的作品,很有可能再拿出来。虽然从拍卖的角度看拍卖诞生仅仅只有两年的作品,这个间隔的年度的确不理想,但也还是属于可以“容忍”的部分。当然,如果撇开拍卖行的角色不谈,这个市场也的确需要艺术家、画廊和拍卖行三方一起培育。这是一个过渡期。像张晓刚的作品,画廊现在未必有他的作品出现。这也造成收藏家很热烈地在拍卖场上竞投,因为作品实在太少了。
《收藏·拍卖》:当代艺术作品这块有个很特别的因素在于,早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品是海外在收藏,而且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也在海外,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张:的确,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状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是从海外开始,当时整个中国甚至亚洲地区都没有所谓的收藏群体出现。但实际上,从1995年到2000年左右,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结构就已经发生了转变,现在可以讲,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非常平均,各地区的收藏群,很平均也很固定,这个市场非常具有国际化的特征。
《收藏·拍卖》:是不是中国本身的收藏群增长得非常快?
张:对,确实是这样。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民间资产的累积。新一代的收藏家,对当代艺术这块有特别的喜爱,他们既认为这是收藏,也是一种投资,所以也就促成了这个群体增长得特别快。
《收藏·拍卖》:对于现在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人,有什么建议?
张: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个很关键性也很革命性的因素在于它非常贴切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因为在整个20世纪,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和社会环境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些都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大家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也是当代艺术的收藏之门为什么这么直接地能让藏家快速进入的原因。它不像古代书画那样可能会跟当下的人有一种隔阂。当代艺术跟目前的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欣赏上没有很大的隔阂。这也引发了国际的藏家对这个艺术市场的关注。好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中国在这个时代中丰富的面貌,我们之前说到过的拍卖行选取作品的两大要点,其实可以提供给收藏家做一个参考,怎样去挑选作品。收藏家的角色应该是先学先读,去认识他所想收藏的艺术家的作品。
《收藏·拍卖》:从目前拍卖的状况看,当代艺术的比重在持续增加,有的人说现在当代艺术的拍卖已经出现泡沫,但也有人认为,即使是泡沫,也是“蛋糕”上的泡沫,请问佳士得怎么看?
张:艺术市场其实是一个很全面大众性的市场,它是只针对收藏者的市场。对于“泡沫”之言,其实取决于拍卖的水准和作品的品质。“泡沫”之说其实在目前的情况下不是大家主要关心的,唯一比较担心的是拍卖的作品有没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评估的水平来衡量,的确会容易出现令人担心的状况。
《收藏·拍卖》:那你们的标准是怎样?
张:基本上现在当代艺术推出的都是比较年轻一代的作品,首先,看其创作概念是否独特,是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对于同一个艺术家而言,什么作品是他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第二点,这是两个大的方向。这也其实可以提供给收藏家做一个参考,怎样去挑选作品。
《收藏·拍卖》:衡量的标准中有没有一个时间概念?一般都说作品要先进画廊这个一级市场然后再进去拍卖行这个二级市场,但我们也注意到此次你们的拍品中有张晓刚2005年的作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画作就进入到拍卖市场,作为拍卖行业的人士,你们怎么看?
张:整个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的确太快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的激增导致了这些作品要很快的流转。西方的艺术市场在结构和体制上比我们成熟很多,流转的速度没这么快。但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它的国际性和它的需求量,导致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个艺术家两年前画的作品,很有可能再拿出来。虽然从拍卖的角度看拍卖诞生仅仅只有两年的作品,这个间隔的年度的确不理想,但也还是属于可以“容忍”的部分。当然,如果撇开拍卖行的角色不谈,这个市场也的确需要艺术家、画廊和拍卖行三方一起培育。这是一个过渡期。像张晓刚的作品,画廊现在未必有他的作品出现。这也造成收藏家很热烈地在拍卖场上竞投,因为作品实在太少了。
《收藏·拍卖》:当代艺术作品这块有个很特别的因素在于,早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品是海外在收藏,而且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也在海外,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张:的确,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状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是从海外开始,当时整个中国甚至亚洲地区都没有所谓的收藏群体出现。但实际上,从1995年到2000年左右,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结构就已经发生了转变,现在可以讲,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非常平均,各地区的收藏群,很平均也很固定,这个市场非常具有国际化的特征。
《收藏·拍卖》:是不是中国本身的收藏群增长得非常快?
张:对,确实是这样。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民间资产的累积。新一代的收藏家,对当代艺术这块有特别的喜爱,他们既认为这是收藏,也是一种投资,所以也就促成了这个群体增长得特别快。
《收藏·拍卖》:对于现在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人,有什么建议?
张: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个很关键性也很革命性的因素在于它非常贴切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因为在整个20世纪,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和社会环境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些都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大家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也是当代艺术的收藏之门为什么这么直接地能让藏家快速进入的原因。它不像古代书画那样可能会跟当下的人有一种隔阂。当代艺术跟目前的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欣赏上没有很大的隔阂。这也引发了国际的藏家对这个艺术市场的关注。好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中国在这个时代中丰富的面貌,我们之前说到过的拍卖行选取作品的两大要点,其实可以提供给收藏家做一个参考,怎样去挑选作品。收藏家的角色应该是先学先读,去认识他所想收藏的艺术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