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末至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混乱、战争频繁的时期,动乱的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山水画创作的勃兴。其中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人的山水创作,奠定了当时北方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北方山水画;荆浩;关同;李成;范宽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66-02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统治局面混乱。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此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北宋王朝的相对统一,南宋政权和金朝的短暂对峙。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等对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唐末的连年战乱使长安洛阳失去昔日的繁华,当时一些厌恶政治的仕人纷纷纵情山水,隐居林泉,其中一部分和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专意于山水。山水画和具有山林性格的画家最为相通,每当政治混乱、国运不祥、文人学子心情不适之时,山水画总会出现新的局面。晋末南北朝时,天下大乱,文人学子对国家的前途失望,山水画萌芽;中唐大乱,山水画面貌大变。五代时山水画变化最大,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立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
一、北方山水画的奠基人荆浩
在荆浩之前的唐代,人物画一直是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如阎立本、吴道子、张暄、周昉等人的画作。在唐代,除了李思训、李昭道之外,几乎所有的山水画家都兼擅人物画,或者是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次之。真正把山水画推向高峰并使之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是唐末的画家荆浩。五代时,山水画开始流行,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是当时北方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画作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方式,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长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河南沁水人。荆浩业儒,博通经史,能做诗,博雅好古。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荆浩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常耕田而自食,他摒弃一切功名富贵之杂欲,致力于山水画的创造和研究。他说:“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他经常登山,观看古松、怪石、祥烟。他的画流传至今的有《匡庐图》、《秋山瑞霭图》等。现存的画作画的虽是江南庐山,然其生活基础仍是从北方的山水而出,画作石质坚硬,气势雄伟。整幅画上面留天,下面留地,右下角临水浅坡,画几株松树,枝叶甚茂。右半画水,水中有一人撑船。向上绢幅的中间,危峰重叠,壁立千仞。
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画的山体现了北方山的特点。他的山水画前无古人,也由此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其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荆浩又是继李思训之后,专攻山水画的一位伟大画家。他把后起的山水画推入中国画的首位。他的《笔法记》是我国中古时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述。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水进行观察研究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另外他还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等“六要”。从形象的生动性、立意酝酿形象到传达笔墨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评论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荆浩之前的唐代,人物画创作一直是绘画创作的主流,这一类画作多描摹人物肖像、表情及日常生活的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如阎立本、吴道子、张暄等人的画作。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唐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了五代、北宋时期,画家们才开始使用皴法,前人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墨法也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的意境。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
二、北方山水画的三大家关仝、李成、范宽
在北宋,荆浩的北方画派占主导地位,他的传人——关仝、李成、范宽,被誉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图画见闻志》)。关同,又名童,仝,他是荆浩的入室弟子,陕西长安人,后人把他和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处师荆浩,刻意力学,后又向当时一些著名画家学习,画法益进,其画作世称“关家山水”。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当时世人推崇关仝的画,四面八方的人赶来,争求其笔迹,可见其画名之高。《关山行旅图》的上半部分是天空,一怪石巨峰突兀云天,气势雄伟,山中云气缭绕,大石丛立,小峰叠出。山谷中,流水成溪,直至下左,中有一小桥,山脚幽岩委涧处,有一些树落,中有人来人往,杂以鸡犬马驴。整幅画的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符合米芾所记的关同粗山、“关河之势,峰峦少秀”之特点。
李成,字咸熙。其祖上本是唐代的皇族宗室,居长安。唐末五代之际,李成的祖父李鼎从苏州避乱迁至营丘,李成对他家乡的山水很感兴趣,曾作《营丘山水图》,写象赋景,得其全盛。李成的画目前尚能见到的有《读碑石图》、《晴峦萧寺图》。李成之前的荆关山水皆奇峰突兀,气势雄伟,关仝的山水更是笔墨粗壮,这是关陕一带山水的写照。而李成的山水描摹的是山东平原的山水特色。《读碑石图》墨画平原土岗上数株乔木,在后方立一大石碑,石碑树于石龟上,碑前一老者骑骡上观看碑文。他的画给人以清刚、淡雅的美感,以气论之,则其气是清气,以韵论之,则其韵是淡韵。李成山水画作造诣颇高,技法丰富,对后来的山水画影响深远。以至齐鲁之士,其实其影响非此于齐鲁,著名画家燕文贵、许道宁、郭熙、王诜等皆出于李成门下。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其人如其名,性宽厚。《图画见闻志》记载范宽“性嗜酒,好道”。好道是指好道家之道,这是山林之士和大山水画家的共同性格。范宽的山水画——开始学李成、荆浩,后来主要师法造化,并移居于终南山、太华山,终日观赏山水以其趣。范宽的画据《宣和画谱》著录有58件。现有的只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存世,尤以《溪山行旅图》最能代表范宽的绘画风格。在画面上一巨大的山头顶天立地,占据全幅画面的2/3,山头有茂林密树,壁立千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泄千尺的瀑布,山路边淙淙溪水和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他在皴山画树上都有所创造,以质朴有力而转折顿挫的笔墨勾画山峦轮廓,山石的岩层肌理则用短条子般的皴笔层层铺叠,被后人称为“雨点皴”、“芝麻皴”。
三、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和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五代北方的力量,宋初只是五代的延续。从五代宋初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北方山水画的特点:其一,画的都是北方石质山,雄伟高峻,石质坚硬,风骨峭拔;其二,突出山石结构,以线条勾出凹凸,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其三,以长松巨木为主,有崇高感。
宋代山水画与花鸟画、人物画等画种一样,在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探索创新的精神,对当时及其后的山水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下的山水画艺术发展也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花仕旺,任宏霞.中国山水画之精神[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苏琪.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人格物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苏琪.中国文人人格的文化物质与山水画艺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高尔太.中国古代山水画探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78,(2).
[7]史新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风格演变[J].衡水师专学报,2001,(5).
[8]行卫东.宋代山水画家范宽浅议[J].美与时代,2009,(1).
[关键词]北方山水画;荆浩;关同;李成;范宽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66-02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统治局面混乱。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此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北宋王朝的相对统一,南宋政权和金朝的短暂对峙。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等对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唐末的连年战乱使长安洛阳失去昔日的繁华,当时一些厌恶政治的仕人纷纷纵情山水,隐居林泉,其中一部分和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专意于山水。山水画和具有山林性格的画家最为相通,每当政治混乱、国运不祥、文人学子心情不适之时,山水画总会出现新的局面。晋末南北朝时,天下大乱,文人学子对国家的前途失望,山水画萌芽;中唐大乱,山水画面貌大变。五代时山水画变化最大,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立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
一、北方山水画的奠基人荆浩
在荆浩之前的唐代,人物画一直是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如阎立本、吴道子、张暄、周昉等人的画作。在唐代,除了李思训、李昭道之外,几乎所有的山水画家都兼擅人物画,或者是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次之。真正把山水画推向高峰并使之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是唐末的画家荆浩。五代时,山水画开始流行,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是当时北方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画作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方式,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长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河南沁水人。荆浩业儒,博通经史,能做诗,博雅好古。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荆浩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常耕田而自食,他摒弃一切功名富贵之杂欲,致力于山水画的创造和研究。他说:“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他经常登山,观看古松、怪石、祥烟。他的画流传至今的有《匡庐图》、《秋山瑞霭图》等。现存的画作画的虽是江南庐山,然其生活基础仍是从北方的山水而出,画作石质坚硬,气势雄伟。整幅画上面留天,下面留地,右下角临水浅坡,画几株松树,枝叶甚茂。右半画水,水中有一人撑船。向上绢幅的中间,危峰重叠,壁立千仞。
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画的山体现了北方山的特点。他的山水画前无古人,也由此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其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荆浩又是继李思训之后,专攻山水画的一位伟大画家。他把后起的山水画推入中国画的首位。他的《笔法记》是我国中古时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述。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水进行观察研究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另外他还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等“六要”。从形象的生动性、立意酝酿形象到传达笔墨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评论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荆浩之前的唐代,人物画创作一直是绘画创作的主流,这一类画作多描摹人物肖像、表情及日常生活的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如阎立本、吴道子、张暄等人的画作。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唐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了五代、北宋时期,画家们才开始使用皴法,前人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墨法也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的意境。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
二、北方山水画的三大家关仝、李成、范宽
在北宋,荆浩的北方画派占主导地位,他的传人——关仝、李成、范宽,被誉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图画见闻志》)。关同,又名童,仝,他是荆浩的入室弟子,陕西长安人,后人把他和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处师荆浩,刻意力学,后又向当时一些著名画家学习,画法益进,其画作世称“关家山水”。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当时世人推崇关仝的画,四面八方的人赶来,争求其笔迹,可见其画名之高。《关山行旅图》的上半部分是天空,一怪石巨峰突兀云天,气势雄伟,山中云气缭绕,大石丛立,小峰叠出。山谷中,流水成溪,直至下左,中有一小桥,山脚幽岩委涧处,有一些树落,中有人来人往,杂以鸡犬马驴。整幅画的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符合米芾所记的关同粗山、“关河之势,峰峦少秀”之特点。
李成,字咸熙。其祖上本是唐代的皇族宗室,居长安。唐末五代之际,李成的祖父李鼎从苏州避乱迁至营丘,李成对他家乡的山水很感兴趣,曾作《营丘山水图》,写象赋景,得其全盛。李成的画目前尚能见到的有《读碑石图》、《晴峦萧寺图》。李成之前的荆关山水皆奇峰突兀,气势雄伟,关仝的山水更是笔墨粗壮,这是关陕一带山水的写照。而李成的山水描摹的是山东平原的山水特色。《读碑石图》墨画平原土岗上数株乔木,在后方立一大石碑,石碑树于石龟上,碑前一老者骑骡上观看碑文。他的画给人以清刚、淡雅的美感,以气论之,则其气是清气,以韵论之,则其韵是淡韵。李成山水画作造诣颇高,技法丰富,对后来的山水画影响深远。以至齐鲁之士,其实其影响非此于齐鲁,著名画家燕文贵、许道宁、郭熙、王诜等皆出于李成门下。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其人如其名,性宽厚。《图画见闻志》记载范宽“性嗜酒,好道”。好道是指好道家之道,这是山林之士和大山水画家的共同性格。范宽的山水画——开始学李成、荆浩,后来主要师法造化,并移居于终南山、太华山,终日观赏山水以其趣。范宽的画据《宣和画谱》著录有58件。现有的只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存世,尤以《溪山行旅图》最能代表范宽的绘画风格。在画面上一巨大的山头顶天立地,占据全幅画面的2/3,山头有茂林密树,壁立千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泄千尺的瀑布,山路边淙淙溪水和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他在皴山画树上都有所创造,以质朴有力而转折顿挫的笔墨勾画山峦轮廓,山石的岩层肌理则用短条子般的皴笔层层铺叠,被后人称为“雨点皴”、“芝麻皴”。
三、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和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五代北方的力量,宋初只是五代的延续。从五代宋初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北方山水画的特点:其一,画的都是北方石质山,雄伟高峻,石质坚硬,风骨峭拔;其二,突出山石结构,以线条勾出凹凸,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其三,以长松巨木为主,有崇高感。
宋代山水画与花鸟画、人物画等画种一样,在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探索创新的精神,对当时及其后的山水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下的山水画艺术发展也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花仕旺,任宏霞.中国山水画之精神[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苏琪.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人格物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苏琪.中国文人人格的文化物质与山水画艺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高尔太.中国古代山水画探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78,(2).
[7]史新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风格演变[J].衡水师专学报,2001,(5).
[8]行卫东.宋代山水画家范宽浅议[J].美与时代,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