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是生活的表现,还是生活的本身存在,人不仅生活在语文中,语文还在构建着人的生活。由此可见,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那么,对话则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生活就是一种对话人生,语文学习就是一种对话实践。结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对话”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对话”的本质内涵
只有正确理解了对话的本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地实现对话教学。对话不是简单的日常语文交际,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不限于一问一答,而是广义上的交谈行为,包括所有使用语言的互动行为。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之间具有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中,都可以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章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己都存在对话。
过去,语文活动终归认为的听说读写,实际上都是对话的行为表现。听、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而写实质上就是用笔说,写之前,之中,写者心中都有一个臆想的听者,所以我们有的老师在写的训练,尤其是作文训练中强调学生既要有自我意识,又要有听者(读者)意识,这是做得很好的。读,本质是一种倾听,读者面对文章,就像面对作者本人,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是与文章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对话,是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整体过程。之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诸如演讲、辩论,热爱家乡、参加公益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话,它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进同生活、同社会、同文化等的思想感情交流,在交流中学习、积累、积淀、感悟、提升,只不过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极强的对话。
二、认识语文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
面对学生,教师担当的角色就是道德布施、知识传授、疑惑解答等,完全忽略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学就演变成了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甚至是强行灌输、绝对驯化的模式,对话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重视的只是一些语言现象,顶多是一些语言规律的掌握,重视的只是对语文知识或能力的技能技巧性训练。面对如此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望而生畏,懂了知识与技巧,却缺了过程与方法,更没了体验、感悟和创新,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使语文没有了真正的语文生活。
只有对话型的语文教学,才使得语文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才从根本上发掘出了语文的生活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得到动机、倾向、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满足培养人的需要,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重学生的接受,而偏重学生的感悟。学生首先是一个读者、听者、说者、写者,即听说读写的主题,他正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而成长起来的,教学对话只是为学生的获得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最具可能性的契机而已。背着、抱着过河的学生永远是自己过不了河的,对学步的孩子,教师只能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试试去摸爬,最多在旁扶上一把。试想,一首好诗,学生只会读、背、写就成了学生学到手的好诗了?没有学生想象联想的发挥,没有学生带入自己生活情感经验的体验,诗歌的意境、辞采又怎样出得来,对诗人的感情又怎样领悟得透?
2.对话教学不偏重训练,而偏重实践。训练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不是机器人,只有实践活动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大量枯燥机械的语言知识练习与诸如演讲、辩论、专栏创作、自然写生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哪一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结果当然不言自明。
3.对话教学不偏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而偏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很好。真情涌动、想要表达、或怀旧、或写今、或展望,总之一定要倾诉记录,这就是动机、意向、态度。情真意切,则文从字顺,它远比死教写作的技能技巧的效果来得快来得好。因为真实的情感萌动,就是最好最大的创作源泉。而现实的教学中确有只重形式甚至细化到是否入格入套的片面的教学模式。
4.对话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过程不仅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更是学生自我感悟、相互交流、形成意志、感受快乐的一个流程。获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过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被奉为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教师和知识的奴隶,师生间纯粹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新课标出台之前,不是经常见一些批判性的报道吗?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我家门前的小河很难过”很感情化却被老师判定为错;“弯弯的月亮像豆荚”很生活化却因不合“弯弯的月亮像镰刀”的习惯而被判错;老鼠逃命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极富灵性的创造,却被老师判为生造成语。教师举着权威的大棒不断抹杀学生的创造,实在令人堪忧。
对话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驯化者、传授者而是对话者。平等,然后才有真诚,真诚的尊敬、真诚的关爱,没有压抑、没有虚伪,相互体谅、宽容、理解,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教师也能丰富完善提高自己。语文教学中更应强调建立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因为课文不可能只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应当万家争鸣;写作中不应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独到、独特的见解和感情应受到鼓励。一句话,尊重学生本身很重要,教师与学生平等、真诚、合作的对话才有真正的价值。
当然,作为对话主体的学生又有其特殊性。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又决定了他们在语文知识和素养方面均有待提高。比如说语言的感受度、美感度、对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的深广度、思维方式的建立、思考角度的选定等很多方面都有欠缺。这就必须要让教师发挥好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要担当好组织、参与、引导者的角色,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热情和潜能,激发学生语文对话的兴趣。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对话”的本质内涵
只有正确理解了对话的本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地实现对话教学。对话不是简单的日常语文交际,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不限于一问一答,而是广义上的交谈行为,包括所有使用语言的互动行为。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之间具有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中,都可以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章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己都存在对话。
过去,语文活动终归认为的听说读写,实际上都是对话的行为表现。听、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而写实质上就是用笔说,写之前,之中,写者心中都有一个臆想的听者,所以我们有的老师在写的训练,尤其是作文训练中强调学生既要有自我意识,又要有听者(读者)意识,这是做得很好的。读,本质是一种倾听,读者面对文章,就像面对作者本人,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是与文章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对话,是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整体过程。之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诸如演讲、辩论,热爱家乡、参加公益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话,它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进同生活、同社会、同文化等的思想感情交流,在交流中学习、积累、积淀、感悟、提升,只不过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极强的对话。
二、认识语文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
面对学生,教师担当的角色就是道德布施、知识传授、疑惑解答等,完全忽略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学就演变成了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甚至是强行灌输、绝对驯化的模式,对话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重视的只是一些语言现象,顶多是一些语言规律的掌握,重视的只是对语文知识或能力的技能技巧性训练。面对如此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望而生畏,懂了知识与技巧,却缺了过程与方法,更没了体验、感悟和创新,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使语文没有了真正的语文生活。
只有对话型的语文教学,才使得语文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才从根本上发掘出了语文的生活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得到动机、倾向、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满足培养人的需要,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重学生的接受,而偏重学生的感悟。学生首先是一个读者、听者、说者、写者,即听说读写的主题,他正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而成长起来的,教学对话只是为学生的获得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最具可能性的契机而已。背着、抱着过河的学生永远是自己过不了河的,对学步的孩子,教师只能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试试去摸爬,最多在旁扶上一把。试想,一首好诗,学生只会读、背、写就成了学生学到手的好诗了?没有学生想象联想的发挥,没有学生带入自己生活情感经验的体验,诗歌的意境、辞采又怎样出得来,对诗人的感情又怎样领悟得透?
2.对话教学不偏重训练,而偏重实践。训练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不是机器人,只有实践活动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大量枯燥机械的语言知识练习与诸如演讲、辩论、专栏创作、自然写生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哪一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结果当然不言自明。
3.对话教学不偏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而偏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很好。真情涌动、想要表达、或怀旧、或写今、或展望,总之一定要倾诉记录,这就是动机、意向、态度。情真意切,则文从字顺,它远比死教写作的技能技巧的效果来得快来得好。因为真实的情感萌动,就是最好最大的创作源泉。而现实的教学中确有只重形式甚至细化到是否入格入套的片面的教学模式。
4.对话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过程不仅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更是学生自我感悟、相互交流、形成意志、感受快乐的一个流程。获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过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被奉为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教师和知识的奴隶,师生间纯粹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新课标出台之前,不是经常见一些批判性的报道吗?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我家门前的小河很难过”很感情化却被老师判定为错;“弯弯的月亮像豆荚”很生活化却因不合“弯弯的月亮像镰刀”的习惯而被判错;老鼠逃命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极富灵性的创造,却被老师判为生造成语。教师举着权威的大棒不断抹杀学生的创造,实在令人堪忧。
对话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驯化者、传授者而是对话者。平等,然后才有真诚,真诚的尊敬、真诚的关爱,没有压抑、没有虚伪,相互体谅、宽容、理解,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教师也能丰富完善提高自己。语文教学中更应强调建立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因为课文不可能只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应当万家争鸣;写作中不应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独到、独特的见解和感情应受到鼓励。一句话,尊重学生本身很重要,教师与学生平等、真诚、合作的对话才有真正的价值。
当然,作为对话主体的学生又有其特殊性。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又决定了他们在语文知识和素养方面均有待提高。比如说语言的感受度、美感度、对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的深广度、思维方式的建立、思考角度的选定等很多方面都有欠缺。这就必须要让教师发挥好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要担当好组织、参与、引导者的角色,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热情和潜能,激发学生语文对话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