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作文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文道合一”,但在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现象,严重背离了中国文化人一贯追求的原则,让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误区,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
  
  回顾我国作文教学现状,不禁令人忧心汗颜:重理论研究,轻阅读积累;重技法指导,轻生活感悟;重表面文章,轻修身育人。教师没有把“育人”当作分内大事,没有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说白了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当然是教点作文技法更为轻巧。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是”的今天,教点作文技法,容易获得“短期效益”。但作文教学是要循序渐进的,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大家知道,文章的内容是作者的思想表现,文章要有较高的境界,首先要作者有较高的人品,否则,文章的高境界便是虚假的思想和矫饰之情。这种“杜撰”之作,是难以感人的。
  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白,做人乃作文之本。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好作品应该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真诚、友善、美好的感情,以及较高格调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自己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纵观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折射出的人性之光,不正如其作者胸中所蕴含的铮铮之气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等。哪一个不正气凛然,顶天立地?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
  要学“做人”,首要的当然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积极的审美观,去感悟生活的意见,去发现生活美的瞬间,去采撷、提炼生活的精彩片断,流之于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只要你真正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生,你就不会在作文“编”思想,而是用心灵在文章中“编织”理想,“编织”未来。这些真情流露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二、用作文促进做人
  
  学会做人,促进作文;反之,学会作文,促进做人。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他们学识渊博,著作传世。在著书立说之时,首先感动的是作者本人,要是自己都不为所动,又怎能感染读者?因此,作者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其人格熏陶、心灵净化的过程。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潜移默化,人格得以提升,心灵愈发美好,促进自己“做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跟他选择“文藝救国”道路密不可分。要是他不“弃医从文”,我们所能见到的顶多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再世华佗”,无论如何也不能跟现在的鲁迅相比拟。鲁迅选择“文艺救国”道路,在笔耕不辍,改变民众灵魂,唤醒民众觉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让自己从封建社会的逆子贰臣而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铸就当代中华“民族魂”。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精神,成为历史丰碑,永远激励后人。
  用作文促进做人,“求真”最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立文之本,更是立人之本。要做到“求真”最为不易,现在的学生作文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泛泛而谈;说套话,人云亦云。诸如此类,已成为写作时尚。这种胡编乱造的作文,无法感动读者,对自己的人格培养,也毫无益处。因此,对“真”字要下足功夫,以一贯之。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真话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说真话,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社会交际所需要的,更是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美化人生所不可缺少的。
  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实之事,引领学生献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问,去想,去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再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用手中之笔写生活中真实之事的意识。只有生活实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实在,才能感人,才能让学生在作文找回失落的人格。
  文如其人,作文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映照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文”与“人”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教者必须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拔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融合,用做人促进作文,用作文促进做人,齐头并进,实现双赢。习作者抛弃投机取巧做法,实实在在做人,真真切切作文,让自己置身社会的熔炉里,铸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先健康做人,再写健康文章,写好自己的新世纪“文章”。
其他文献
在外人眼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卢秀波的精力仿佛是开了外挂。每天早晨7点钟到医院,7点半准时查病房;一年完成大中型手术2000余台,平均每天在手术台前奋战10小时以上;坐诊从来不限号,一天100多个病号是家常便饭……在别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工作节奏,他却乐在其中。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代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这句话,是卢秀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初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但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扭曲了我们的课程改革。该怎样走出这些“误区”?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反思。    一、课堂教学形式化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不论什么内容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作为示范的公开课更是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本来小组合作学习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它的规则要求、动作难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绝大多数女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农村普通高中女生体育课上学习消极、懒散、意志消沉,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根本原因。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接受篮球教学是很有限的,不具备系统接受篮球学习的条件,甚至有部分女生从来没有碰过篮球。因此,传统的学校
新课标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从传
2007年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江苏卷的作文题是:“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我认为,这是一道多年未见的优秀作文题,因为它选材的范围特别广阔,非常有利于学生才智的发挥,定会产生佳作迭出的效果。也许有人会说“引人遐思,
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作为教育基地,加强德育工作为重中之重,既可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面对新课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应改革创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德育是以育人为目的,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课改也把培养学生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比较差,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质量更是如此。而且现在是课改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教育家们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设更多的情景,以便给学生提供接触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山区学校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目前农村
在这几年高三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二轮复习中的效果并不显著。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效果?教师要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是否符合二轮复习的要求,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现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民版)为例,谈谈二轮复习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  在二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这样
自打全面放开二孩儿政策笃笃实实从传闻落地成真,有关要不要二孩儿生不生二孩儿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在各种平台以各种方式冒个泡泡。有夫妇自己百般纠结到底生还是不生的,有双方老人一方强烈催生一方建议不生的,有家中大孩儿顽强抵制坚决不让生的。  前几天,一段视频在朋友圈广被转发。视频中,一个穿格衫的男孩眼眶泛红,哽哽咽咽地威胁妈妈:“你们要是敢生……我就敢死……今天我就把话撂这儿了。”更早以前,还有一则新闻
不忘初心,多年后才让多吉创立了海生文化。海生文化创立的宗旨就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正规出版和多媒体技术保存传播优秀文化。海生文化目前开展了喜马拉雅文库项目和“莲花生大师千幅唐卡”项目,这两大项目以藏文古籍和唐卡绘画为中心,是藏文化的最好表征。身体力行 保护和弘扬藏文化  藏文古籍文献以数量广博、涵盖全面而位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之首,仅藏区的存书量就达一百多万余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