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文道合一”,但在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现象,严重背离了中国文化人一贯追求的原则,让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误区,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
回顾我国作文教学现状,不禁令人忧心汗颜:重理论研究,轻阅读积累;重技法指导,轻生活感悟;重表面文章,轻修身育人。教师没有把“育人”当作分内大事,没有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说白了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当然是教点作文技法更为轻巧。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是”的今天,教点作文技法,容易获得“短期效益”。但作文教学是要循序渐进的,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大家知道,文章的内容是作者的思想表现,文章要有较高的境界,首先要作者有较高的人品,否则,文章的高境界便是虚假的思想和矫饰之情。这种“杜撰”之作,是难以感人的。
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白,做人乃作文之本。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好作品应该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真诚、友善、美好的感情,以及较高格调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自己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纵观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折射出的人性之光,不正如其作者胸中所蕴含的铮铮之气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等。哪一个不正气凛然,顶天立地?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
要学“做人”,首要的当然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积极的审美观,去感悟生活的意见,去发现生活美的瞬间,去采撷、提炼生活的精彩片断,流之于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只要你真正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生,你就不会在作文“编”思想,而是用心灵在文章中“编织”理想,“编织”未来。这些真情流露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二、用作文促进做人
学会做人,促进作文;反之,学会作文,促进做人。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他们学识渊博,著作传世。在著书立说之时,首先感动的是作者本人,要是自己都不为所动,又怎能感染读者?因此,作者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其人格熏陶、心灵净化的过程。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潜移默化,人格得以提升,心灵愈发美好,促进自己“做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跟他选择“文藝救国”道路密不可分。要是他不“弃医从文”,我们所能见到的顶多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再世华佗”,无论如何也不能跟现在的鲁迅相比拟。鲁迅选择“文艺救国”道路,在笔耕不辍,改变民众灵魂,唤醒民众觉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让自己从封建社会的逆子贰臣而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铸就当代中华“民族魂”。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精神,成为历史丰碑,永远激励后人。
用作文促进做人,“求真”最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立文之本,更是立人之本。要做到“求真”最为不易,现在的学生作文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泛泛而谈;说套话,人云亦云。诸如此类,已成为写作时尚。这种胡编乱造的作文,无法感动读者,对自己的人格培养,也毫无益处。因此,对“真”字要下足功夫,以一贯之。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真话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说真话,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社会交际所需要的,更是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美化人生所不可缺少的。
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实之事,引领学生献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问,去想,去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再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用手中之笔写生活中真实之事的意识。只有生活实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实在,才能感人,才能让学生在作文找回失落的人格。
文如其人,作文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映照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文”与“人”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教者必须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拔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融合,用做人促进作文,用作文促进做人,齐头并进,实现双赢。习作者抛弃投机取巧做法,实实在在做人,真真切切作文,让自己置身社会的熔炉里,铸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先健康做人,再写健康文章,写好自己的新世纪“文章”。
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
回顾我国作文教学现状,不禁令人忧心汗颜:重理论研究,轻阅读积累;重技法指导,轻生活感悟;重表面文章,轻修身育人。教师没有把“育人”当作分内大事,没有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说白了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当然是教点作文技法更为轻巧。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是”的今天,教点作文技法,容易获得“短期效益”。但作文教学是要循序渐进的,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大家知道,文章的内容是作者的思想表现,文章要有较高的境界,首先要作者有较高的人品,否则,文章的高境界便是虚假的思想和矫饰之情。这种“杜撰”之作,是难以感人的。
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白,做人乃作文之本。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好作品应该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真诚、友善、美好的感情,以及较高格调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自己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纵观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折射出的人性之光,不正如其作者胸中所蕴含的铮铮之气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等。哪一个不正气凛然,顶天立地?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
要学“做人”,首要的当然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积极的审美观,去感悟生活的意见,去发现生活美的瞬间,去采撷、提炼生活的精彩片断,流之于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只要你真正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生,你就不会在作文“编”思想,而是用心灵在文章中“编织”理想,“编织”未来。这些真情流露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二、用作文促进做人
学会做人,促进作文;反之,学会作文,促进做人。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他们学识渊博,著作传世。在著书立说之时,首先感动的是作者本人,要是自己都不为所动,又怎能感染读者?因此,作者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其人格熏陶、心灵净化的过程。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潜移默化,人格得以提升,心灵愈发美好,促进自己“做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跟他选择“文藝救国”道路密不可分。要是他不“弃医从文”,我们所能见到的顶多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再世华佗”,无论如何也不能跟现在的鲁迅相比拟。鲁迅选择“文艺救国”道路,在笔耕不辍,改变民众灵魂,唤醒民众觉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让自己从封建社会的逆子贰臣而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铸就当代中华“民族魂”。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精神,成为历史丰碑,永远激励后人。
用作文促进做人,“求真”最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立文之本,更是立人之本。要做到“求真”最为不易,现在的学生作文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泛泛而谈;说套话,人云亦云。诸如此类,已成为写作时尚。这种胡编乱造的作文,无法感动读者,对自己的人格培养,也毫无益处。因此,对“真”字要下足功夫,以一贯之。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真话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说真话,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社会交际所需要的,更是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美化人生所不可缺少的。
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实之事,引领学生献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问,去想,去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再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用手中之笔写生活中真实之事的意识。只有生活实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实在,才能感人,才能让学生在作文找回失落的人格。
文如其人,作文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映照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文”与“人”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教者必须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拔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融合,用做人促进作文,用作文促进做人,齐头并进,实现双赢。习作者抛弃投机取巧做法,实实在在做人,真真切切作文,让自己置身社会的熔炉里,铸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先健康做人,再写健康文章,写好自己的新世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