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一场多座二线城市参与角逐的“人才争夺战”硝烟未散。2019年,新一轮“人才战争”再次打响,且波及面从二线进一步向三线城市扩去,带动了以区域为单位的人才争夺战。
经济学家爱德华曾说,人的聚合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的确,“抢人”大战背后,是这些城市正在通往产业结构和城市量级跃升的路上,它们想要在二次城市化浪潮中抓住机会成长为超级城市,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
伴随知识型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人类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城市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显露出来。有人测算,物质资本的回报率在20%左右,而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可达40%。
好的人才如高岭之花,求贤若渴者甚多。古有周公“一沐三握发”、秦昭王“五跪得范雎”、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最终得到人才,还得看如何抓住人才的心,创造出适合他们发挥才能的环境,并使其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
近年来,太湖之畔的宜居城市无锡也加大了对人才的追求力度,连续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简称“才交会”),通过打造“才交会”这一人才对接交流平台,放大引才聚智效应,推动了人才与城市的深度融合。除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趋势下,无锡在沪宁线“人才走廊”上,作为人才枢纽的角色也在进一步加重。
长三角人才分布有“势能差”
放眼中国,人才有三大聚集区,即首都圈、长三角经济带与珠三角经济带。三个人才聚集区既有共性也有异性。三大聚集区都是围绕着一线城市形成的,北上广深凭借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才的持续流入。但三大聚集区的聚集特点又有明显不同。
首都圈的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人才缺乏梯次分布。珠三角由于广州与深圳的“双核驱动”,人才层级丰富,但科教资源不及京沪,高级人才产出相对较弱。而长三角则既有高端人才聚集,更有人才梯次分布这一特点,即存在人才分布的“势能差”。比如在沪宁线,上海和南京的人才分布明显有着较高“势能”。这一点,正是人才流动的前提。
铺开长三角地区的地图俯视,会发现长三角的经济密度是典型的由东向西的扩散轨迹。以上海为龙头,一路向苏南、浙北、皖东辐射过去,而无锡正处于这条线路的一个重要的地理中心。
作为地理中心,无锡作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由来已久。各大物流公司在无锡均有大本营,无锡市既是公路物流全国货源最多,也是干线物流线路最多的城市。连滴滴和美团“外卖大战”的第一战场,都首选在无锡。根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无锡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中心的地位再一次上升。
仅仅是交通便利,这只构成了人才交流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才聚集的软性环境。和几个环沪城市一样,无锡最初的人才引进是从与上海的交流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当时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刚起步,但大多数企业缺技术,无锡就从上海引进“星期日工程师”,在特殊时期借力上海的工业技术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无锡和上海的关系更加密切。除了本身优势的工业制造,在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也积极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从上海引进大量人才。无锡的远景能源、药明康德等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均在上海有研发机构。
长三角则既有高端人才聚集,更有人才梯次分布这一特点,即存在人才分布的“势能差”。这一点,正是人才流动的前提。
在吸引人才方面,无锡的优势在于实体经济。工业立市和产业强市的发展理念,使得无锡的工业体系上下游产业都很完善,制造业人才来此创业会迅速融入当地生态。
为吸引人才,无锡还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活动,帮助企业、园区招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据无锡市人才办介绍,截至2018年,无锡已连续六年共举办了19场活动,对接高校毕业生16300余名,促成了340个产学研项目。
高校是人才培养之源,也是技术研发的主要机构,无锡很清楚这一点,既要吸引青年才俊来锡,也要吸引高校来锡,自己培养人才。
产业机会是集聚人才的法宝
2018年底,无锡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見》,对未来一个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行整体部署。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机构将达30所左右,在校学生16万人以上,其中本科及以上9万人。
近年来,无锡已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等落地。以滨江学院为例,该学院设立了物联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等11个学院35个本科专业。这些学科都与无锡的支柱产业或者未来将要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相关。
此外,无锡更清楚,产业变革将越发突破国界,因此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到无锡创业也是引才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海归”对创业环境更挑剔,他们更希望引才和产业发展结合,而无锡显然不会让他们失望。紧密结合产业强市“行动计划”,突出人才与产业、人才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无锡已制定出台“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其中包括:立足打造世界格局中的无锡,实施国际人才特别支持计划;同时,立足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实施产业人才优先支持计划;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本土人才精准培育计划等。
“先来者”的成功经验是重要的,他们是无锡良好创业环境的最好体现。
创立道尔奇拜恩电机有限公司的曲延庆原来是一位先后在德国奔驰、戴姆勒、康明斯工作十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在公司已跻身管理层。2016年,曲延庆拿着在德国积攒的储蓄直接在无锡创业了。他在康明斯做的是旋转电机与船舶动力系统的有关业务,创业也是瞄准了海洋工程船的动力装备。国内这方面装备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功率密度过低,体积或重量过大,影响了船舶整体设计,且缺乏系统集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