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制造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并应用于制造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智能制造需要在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和智能化。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国家的工业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更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
近些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智能制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对企业的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要素,而这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据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个别中小企业开始智能制造升级的探索阶段。对于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本文以政府的视角,从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小企业智能制造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智能制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中小企业的信心
智能制造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案例,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包括高管在内,对数字转型和智能制造存在观望态度,实施智能制造升级的信心不足。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增加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批组织企业负责人,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到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参观学习。比如,徐工集团的数字化工厂、山推集团数字化车间、临工机械智能制造车间等等。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提高企业负责人以及政府人员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达成发展智能制造的共识。同时,也可以依托当地的智能制造专业机构,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专题报告会,普及和讲解智能制造理、技术和案例。让企业真实地看到智能制造在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的作用,切实增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信心。
其次,还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确定区域智能产业生态的基本目标、发展阶段和实现路径,并且针对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出台针对性强、可落地、可操作性的促进政策,逐步培育起区域性开放型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此外,区市政府可以通过组建专业机构,专职负责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作。從政府的部门职能来看,智能制造主要隶属于各地工信厅(局)的工作范畴。各地市的工信局处于中间层级,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负责智能制造的具体推进工作,比如工信局的技改科或信息化科承担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作。但是,工信局的工作面较广,同时也缺乏智能制造的专业人员。近几年很多地市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机构,依托专业机构及其专业人员来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泰安市为了推动区域智能制造的发展,组建了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是隶属于工信局的二级事业单位,专职负责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引进平台,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此外,宁波市、苏州市、南京市等许多地区也联合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了相应的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通过组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之类的专业机构,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既解决了智能制造推进工作所需专业人员的短缺,又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二、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诊断,为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指导
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深入,对自身智能制造的定位、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明确,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实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智能制造诊断就是通过现场调研与诊断,剖析企业存在问题与实际需求,帮助企业正确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与要素,在评估企业智能制造现状的基础上,为稳步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降低制造成本和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诊断服务以企业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的趋势,对标行业智能制造标杆工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制造诊断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顶层规划设计等服务。具体达成以下效果:帮助企业深入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与要素;帮助企业找出和判断自身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找出主要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针对痛点提出改进方案(短期方案);帮助企业制定顶层设计规划,并编制企业智能制造建设顶层设计方案(长期规划);向诊断企业传授智能制造领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方案;培训相关人员,从源头解决问题,让智能制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能制造诊断可以采取供需双方自由对接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从专业资源池里选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诊断服务,协助企业梳理现状、剖析问题、优化提升,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改造、管理、运营等全流程领域问题。目前江苏、浙江、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都启动了智能制造诊断工程,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重点打造行业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智能制造试点的示范引领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工信部共确定了200多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0个省、82个行业。试点示范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试点示范工程的开展对智能制造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工信部遴选的智能制造试点工程,多数聚集于信息化基础好的大企业、国企和央企。面向中小企业的示范工程偏少。这就需要省市两级政府,特别是市区政府要兼顾考虑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试点工程。
首先科学遴选有基础、有发展潜力,而且有需求的企业作为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切实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成功的试点项目,会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一旦智能制造对企业产生了相应的效果,其他企业看到了智能制造投入所取得的预期效果,更多的企业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中去。这样,区域智能制造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切实发挥政策与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当地的不同行业企业中分批遴选若干中小企业,打造本土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利用政府的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另外,也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打造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与示范工厂。智能制造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引导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并确保所建设的试点示范工程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最后,在兼顾行业的同时还要集中资金和力量重点打造若干个示范工程。避免资金分散,示范项目无法完成,无法起到示范效果。
四、培育本地的智能制造服务商,增强本土智能制造服务能力
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工程,需要专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乏专业人员,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与实力还有待提升。很多时候,中小企业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在信息上不对称,容易陷入技术陷阱。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甄别服务商的真实能力,往往在供应商选择上出现问题。也容易被一些供应商进行“技术忽悠”,被动接受供应。此外,外地的一些专业供应商,尽管在智能制造技术上实力雄厚,但是后续可能在项目的持续服务方面有欠缺,往往只能将中小企业“扶上马”,但是做不到“送一程”的持续服务。
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目录或资源池,帮助中小企业遴选一批既有技术实力,又能持续服务的专业服务商,避免实施项目验收后无法持续的困境。政府部门通过引进几家专业公司,让他们在本地做几家企业的智能制造工程,并监督他们的长期有效地服务。此外,在引进外地供应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育本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从而促进本地智能制造经济发展。这样既能满足本地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的需求,又进一步实现了数字化产业和智能化产业,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五、建设区域性的公共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培训
人才培育是智能制造最主要的保证。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是智能制造推进的障碍之一。企业首先要对领导干部培训,再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进行培训,还要对实施数字化车间或者工程的企业进行全员培训。
2017年国家发改委就引发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在整合资源、统筹建设、错位发展、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的省级大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中高端产业发展需求的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2020年山东省提出,采取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形式,从专业、区域、产业集群三個层次进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建设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300个左右。其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发展行业,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领域公共实训基地。
面向社会开放的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应该由政府主导、学校与产业聚集区共建,企业深度参与建设与运行。据报道,杭州、潍坊、上海、苏州等地都已建设了智能制造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公共实训基地,既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领域的员工培训,也可以为周边院校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为区域性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开展技能鉴定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提供强大支撑。
(作者单位: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
近些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智能制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对企业的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要素,而这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据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个别中小企业开始智能制造升级的探索阶段。对于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本文以政府的视角,从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小企业智能制造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智能制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中小企业的信心
智能制造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案例,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包括高管在内,对数字转型和智能制造存在观望态度,实施智能制造升级的信心不足。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增加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批组织企业负责人,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到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参观学习。比如,徐工集团的数字化工厂、山推集团数字化车间、临工机械智能制造车间等等。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提高企业负责人以及政府人员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达成发展智能制造的共识。同时,也可以依托当地的智能制造专业机构,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专题报告会,普及和讲解智能制造理、技术和案例。让企业真实地看到智能制造在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的作用,切实增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信心。
其次,还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确定区域智能产业生态的基本目标、发展阶段和实现路径,并且针对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出台针对性强、可落地、可操作性的促进政策,逐步培育起区域性开放型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此外,区市政府可以通过组建专业机构,专职负责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作。從政府的部门职能来看,智能制造主要隶属于各地工信厅(局)的工作范畴。各地市的工信局处于中间层级,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负责智能制造的具体推进工作,比如工信局的技改科或信息化科承担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作。但是,工信局的工作面较广,同时也缺乏智能制造的专业人员。近几年很多地市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机构,依托专业机构及其专业人员来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泰安市为了推动区域智能制造的发展,组建了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是隶属于工信局的二级事业单位,专职负责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引进平台,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此外,宁波市、苏州市、南京市等许多地区也联合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了相应的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通过组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之类的专业机构,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既解决了智能制造推进工作所需专业人员的短缺,又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二、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诊断,为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指导
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深入,对自身智能制造的定位、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明确,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实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智能制造诊断就是通过现场调研与诊断,剖析企业存在问题与实际需求,帮助企业正确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与要素,在评估企业智能制造现状的基础上,为稳步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降低制造成本和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诊断服务以企业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的趋势,对标行业智能制造标杆工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制造诊断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顶层规划设计等服务。具体达成以下效果:帮助企业深入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与要素;帮助企业找出和判断自身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找出主要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针对痛点提出改进方案(短期方案);帮助企业制定顶层设计规划,并编制企业智能制造建设顶层设计方案(长期规划);向诊断企业传授智能制造领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方案;培训相关人员,从源头解决问题,让智能制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能制造诊断可以采取供需双方自由对接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从专业资源池里选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诊断服务,协助企业梳理现状、剖析问题、优化提升,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改造、管理、运营等全流程领域问题。目前江苏、浙江、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都启动了智能制造诊断工程,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重点打造行业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智能制造试点的示范引领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工信部共确定了200多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0个省、82个行业。试点示范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试点示范工程的开展对智能制造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工信部遴选的智能制造试点工程,多数聚集于信息化基础好的大企业、国企和央企。面向中小企业的示范工程偏少。这就需要省市两级政府,特别是市区政府要兼顾考虑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试点工程。
首先科学遴选有基础、有发展潜力,而且有需求的企业作为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切实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成功的试点项目,会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一旦智能制造对企业产生了相应的效果,其他企业看到了智能制造投入所取得的预期效果,更多的企业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中去。这样,区域智能制造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切实发挥政策与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当地的不同行业企业中分批遴选若干中小企业,打造本土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利用政府的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另外,也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打造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与示范工厂。智能制造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引导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并确保所建设的试点示范工程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最后,在兼顾行业的同时还要集中资金和力量重点打造若干个示范工程。避免资金分散,示范项目无法完成,无法起到示范效果。
四、培育本地的智能制造服务商,增强本土智能制造服务能力
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工程,需要专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乏专业人员,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与实力还有待提升。很多时候,中小企业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在信息上不对称,容易陷入技术陷阱。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甄别服务商的真实能力,往往在供应商选择上出现问题。也容易被一些供应商进行“技术忽悠”,被动接受供应。此外,外地的一些专业供应商,尽管在智能制造技术上实力雄厚,但是后续可能在项目的持续服务方面有欠缺,往往只能将中小企业“扶上马”,但是做不到“送一程”的持续服务。
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目录或资源池,帮助中小企业遴选一批既有技术实力,又能持续服务的专业服务商,避免实施项目验收后无法持续的困境。政府部门通过引进几家专业公司,让他们在本地做几家企业的智能制造工程,并监督他们的长期有效地服务。此外,在引进外地供应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育本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从而促进本地智能制造经济发展。这样既能满足本地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的需求,又进一步实现了数字化产业和智能化产业,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五、建设区域性的公共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培训
人才培育是智能制造最主要的保证。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是智能制造推进的障碍之一。企业首先要对领导干部培训,再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进行培训,还要对实施数字化车间或者工程的企业进行全员培训。
2017年国家发改委就引发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在整合资源、统筹建设、错位发展、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的省级大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中高端产业发展需求的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2020年山东省提出,采取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形式,从专业、区域、产业集群三個层次进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建设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300个左右。其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发展行业,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领域公共实训基地。
面向社会开放的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应该由政府主导、学校与产业聚集区共建,企业深度参与建设与运行。据报道,杭州、潍坊、上海、苏州等地都已建设了智能制造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公共实训基地,既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领域的员工培训,也可以为周边院校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为区域性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开展技能鉴定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提供强大支撑。
(作者单位: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