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精神,素质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研究文件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已被广大教师运用,深入到教学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
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但是在进行教学时面临的是教育对象年龄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成绩差异很大,所以当我们应用这种形式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或非常快就完成教师的例题、练习,能力差同学默默无语或不会做,改为抄能力强的同学的答案,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拔尖。
又如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我们看到在一些数学课上,教师不管教什么数学内容,有无合作的必要,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环节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具体哪些教学内容更适合合作学习,我初步总结如下:
一、收集和整理信息
收集和整理信息最适合于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一个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范围较窄,收集到的信息毕竟有限。而不同学生收集信息的内容、范围渠道往往不同,如果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则可以实现互相补充、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如“勾股定理”一节课讲述知识量较少,但是内容非常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许多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些证明不仅证出了定理,而且丰富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如果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网上查找或其它途径搜集勾股定理的这些历史背景及其证明方法,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遇到疑难问题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如数学学科在概念教学时,学生常常出现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种种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此时教师可不急于给予解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研讨争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寻求正确的答案。
如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去掉此条件可以吗?“整式”概念中a/2和2/a都是单项式吗?3/x+5是多项式吗?再如在讲“有效数字”时有许多同学搞不清7.20×10的5次方精确到那一位等。遇到类似较难理解问题时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加深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些可以由个人单独完成,而有相当多的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效果更好。如在讲“七巧板”、“图案设计”时每人的思考方式不同,观察想象能力不同,拼出的图形图案不同,若通过小组完成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再如“探索规律”一节中许多题目有多种方法或思考方式,经过讨论可以使同学们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显然,这种合作学习比个人完成探究任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任务。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都适宜采用合作的形式去完成。
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有实习作业“测量楼房或其它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和“生活中的数据”一章后的“人口图”,由于这类“课题学习”涉及内容多、步骤复杂,各环节工作要求标准较高,所以它更适合于小组内的分工合作、组长协调最后完成大的课题学习。这种合作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团体意识。
第五、遇到创新性问题。创新性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应当事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展开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个人的发散性思维扩大到整个小组的发散性思维,最后通过班级汇报达到全班的发散性思维,使智力得到放大。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好处。如编一道有关分式方程1/X+5/X+2=1的应用题,同学们兴致很高,编出了许多有新意、新背景的题目。
第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小组之间互教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以往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帮助一些困难的学生跟上学习的步伐,却常常苦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一个人不能关照太多的学生。
在教学改革中,有不少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当“小老师”,同学间互帮互助,这样的合作对各方都有好处,被帮助者和帮助别人的人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参与面广,补漏补缺及时,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校部)
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但是在进行教学时面临的是教育对象年龄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成绩差异很大,所以当我们应用这种形式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或非常快就完成教师的例题、练习,能力差同学默默无语或不会做,改为抄能力强的同学的答案,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拔尖。
又如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我们看到在一些数学课上,教师不管教什么数学内容,有无合作的必要,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环节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具体哪些教学内容更适合合作学习,我初步总结如下:
一、收集和整理信息
收集和整理信息最适合于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一个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范围较窄,收集到的信息毕竟有限。而不同学生收集信息的内容、范围渠道往往不同,如果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则可以实现互相补充、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如“勾股定理”一节课讲述知识量较少,但是内容非常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许多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些证明不仅证出了定理,而且丰富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如果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网上查找或其它途径搜集勾股定理的这些历史背景及其证明方法,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遇到疑难问题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如数学学科在概念教学时,学生常常出现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种种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此时教师可不急于给予解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研讨争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寻求正确的答案。
如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去掉此条件可以吗?“整式”概念中a/2和2/a都是单项式吗?3/x+5是多项式吗?再如在讲“有效数字”时有许多同学搞不清7.20×10的5次方精确到那一位等。遇到类似较难理解问题时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加深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些可以由个人单独完成,而有相当多的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效果更好。如在讲“七巧板”、“图案设计”时每人的思考方式不同,观察想象能力不同,拼出的图形图案不同,若通过小组完成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再如“探索规律”一节中许多题目有多种方法或思考方式,经过讨论可以使同学们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显然,这种合作学习比个人完成探究任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任务。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都适宜采用合作的形式去完成。
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有实习作业“测量楼房或其它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和“生活中的数据”一章后的“人口图”,由于这类“课题学习”涉及内容多、步骤复杂,各环节工作要求标准较高,所以它更适合于小组内的分工合作、组长协调最后完成大的课题学习。这种合作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团体意识。
第五、遇到创新性问题。创新性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应当事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展开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个人的发散性思维扩大到整个小组的发散性思维,最后通过班级汇报达到全班的发散性思维,使智力得到放大。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好处。如编一道有关分式方程1/X+5/X+2=1的应用题,同学们兴致很高,编出了许多有新意、新背景的题目。
第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小组之间互教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以往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帮助一些困难的学生跟上学习的步伐,却常常苦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一个人不能关照太多的学生。
在教学改革中,有不少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当“小老师”,同学间互帮互助,这样的合作对各方都有好处,被帮助者和帮助别人的人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参与面广,补漏补缺及时,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