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有效教学设计和实施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主要操作步骤,在研究课改和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意义,并以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电解池”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电解池的核心知识,进行目标框架搭建,并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驱动任务,引发学生课堂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完成驱动任务后,能完成“电解池”这一节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电解原理;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以生为本,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學法融合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主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创设应用情境,把教学内容分解在一个或多个有相关联的任务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教师设定的任务的思考,分析它涉及的内容与知识,在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以及教师的点拨下,对学习资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应用。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方法,最终通过完成老师的设定任务,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完成教师设定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了核心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驱动任务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①任务分析,即分析教学需要,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节课的教学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成目标框架,在框架中引入教学任务;②任务设计,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出逻辑相关、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探索的热情;③任务实施,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有效可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情境或自主探索下的思考来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④教学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进行评价,思考教学设计的有效与不足,进行二次修正,以利于驱动任务的完善和推广。(见图1)
  (一)驱动任务分析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已有知识把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分解成多个小驱动型任务,构建教学目标框架,把每一个模块知识都设计成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当这些学习任务完成后,即能实现本节课总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驱动任务应清晰明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获得知识与技能。(见图2)
  (二)驱动任务设计原则和教学流程
  1. 驱动任务设计原则
  “驱动任务”应将学习置于预设可能的情境,甚至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下的应答情境,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为依托,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驱动任务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任务的设计还要注意逻辑相关性和逐步递推性,新任务中不仅要包含已有基础知识的相关性,同时又含有新知识的逐步深入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复习回顾了前有的知识,又学习领会和应用了新的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迁移,层层递进,稳步提升。因此一个好的驱动任务设计要满足一定的设计原则(见图3)。
  2. 驱动任务教学流程
  驱动任务的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好的驱动任务应该逐层递进,几乎每个任务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学生有兴趣继续探究下一个驱动任务。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意同时包含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因为只有教学方法,学生完成驱动任务学不到知识;只有知识体系,就显得任务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教学驱动任务流程可完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设计好驱动任务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见图4)
  三、基于“任务驱动式”的“电解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于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一)教学情境分析
  1. 教材分析
  “电化学”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下的内容,而“电解池”又隶属于电化学的内容。电解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电解,课本中以用石墨做电极电解CuCl2溶液为实验探索依据,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该实验的电极(阴阳极)、闭合回路的形成、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等。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以上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归纳电解的概念、电解池的闭合回路形成原理、离子放电顺序,从而明白电解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是电解原理在实际工业上的应用,以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精炼粗铜、通过电解制得金属钠为例,介绍电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的主线是化学能与电能间的相互转化。在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分组实验知道了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能够形成原电池的反应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选修4“电解池”的核心知识是“通过电解池让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反应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原理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反应类型仍为氧化还原反应,但大部分不能自发进行。②微粒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的先后顺序。③闭合回路的形成(包括内外电路)。本节知识的学习也将为后续“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提供指导依据,所以电解池知识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见图5)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对电解水有了一定了解;必修1学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掌握了氧化性、还原性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子转移的相关知识;必修2中又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其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相关学习,使学生对微粒(包括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判断基础;选修4中本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更是让学生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深刻的认识。不过在本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电解的相关知识,经调查得知,电解知识的理论分析程度高,但学生知识的纯理论性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程度大,导致电解知识不易学精,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有两种以上离子或不熟悉离子的情况下,对于离子的放电顺序无法直接进行判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判断装置属于原电池还是电解池也会出现混淆,无法快速通过负极失电子正极得电子(原电池)或阳极失电子阴极得电子(电解池)来判断电子流向,无法正确判断电极类型以及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因此,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电解水来进行电解知识的引入,再分别运用石墨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NaCl溶液的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分析闭合回路的形成和电极反应,最后举例工业中金属Na、Mg、Al的冶炼,让学生明白微粒的放电顺序,从而使学生建立电解的核心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知道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从而掌握电解池装置的基本构造,能够从电极名称、电极反应、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会书写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方程式。能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电解过程中电子移动方向与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方向,并运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离子放电顺序,判定电极产物,最终形成电解原理的一般思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电解NaCl溶液的实验中,通过提出问题(驱动任务设计)、分析解决问题(完成驱动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基本概念和规律(反馈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综合运用微粒观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电解池问题的基本思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示试验和分组实验并结合实验录像,了解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用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对未来探索的渴望;通过注明科学家在电解方面的贡献及其终生成就的介绍,帮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和为科学贡献自己力量的想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并运用电解池的原理。
  (三)构建电解池知识的教学目标框架
  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为理解电解池的原理,将这个目標通过下列目标框架构成: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能量转化关系→闭合回路形成→分析内外电路的构成→电解池的形成要素→通过电极产物,分析离子放电顺序→书写电极反应式。通过学生实验和驱动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见图6)
  (四)电解池教学任务驱动设计(见表1)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任务驱动”通过任务引导、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多种方式改变了课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不仅使教学活动不再只是简单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老一套模式,而且让教师从知识的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价值的正面引导、学生的未来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上,帮助学生攻克难关,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刘红梅.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高教,2016(04).
  [3]何彩霞,岳波.教重要的深层知识——以“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09).
  [4]王磊.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化学教育,2014(07).
  [5]付良.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任务设计[J].科技信息,2010(11).
  [6]吴殿更.以核心概念为本的“电解池”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3(12).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引领着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是高考命题的核心落脚点。在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中,通过合作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高考解题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的备考实践,从整合习得知识、模拟应用知识、论证探究知识三个角度探索立足核心素养的合作学习备考,以期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合作学习;核心素养  近年
期刊
编者按:鲁迅先生曾经说:“教育根植于爱。”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发挥实效的强大动力。而对于肩负学校发展重任的校长来说,更是要具有教育之大爱,并机智地将“爱”发挥到实处:要用爱浇灌学生成长,用心推动教师发展,谋划学校科学前行。正所谓“爱”化春风育桃李,唯有爱教育,同时拥有爱的智慧,才能助力师生成长、推进学校发展。  吴丽萍,从教28年,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课,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挑选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内容作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技巧,从而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文章以小学五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对如何关注小学生的文本表达以提高语用能力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
期刊
2012年12月,刚任惠州市大亚湾第一中学副校长才满一年的何汝玉,突然被组织部门“空降”只身来到大亚湾第三中学。随之而来的还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何汝玉工作室”,也落户在大亚湾区实力最弱的第三中学。但何汝玉以她从教30多年,从一线班主任逐渐成长为名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经历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敬业精神,在关键时期临危受命,以抓好党建促管理、抓实作风促发展为工作原则,创造了许多教育奇
期刊
编者按: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以学生为主体”,则意味着要带领学生在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也正是王万里老师的追求。在王老师看来,做一名幸福的地理老师比做一名成功的地理老师更有价值、更有内涵。她认为,如果将追求成功转变为体验幸福,可能会使地理课堂变得更轻松有趣,使地理教学更丰富多彩,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美满。  王万里,
期刊
编者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面临着转变——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以及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这也意味着,教师应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能做到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应该让学生每天带着好奇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只有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才能走在教育的最前沿。  王
期刊
编者按:教育是一种“慢”艺术,学生的成长、老师的成长都是“慢”的。因此,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有心人”,这样才能于“不变”中掌握主动权,才能抓住教育的契机、把握成长的时机。在教育教学中,具惠兰老师坚持以“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专心”对待教学和教研,以“热心”帮扶教师的成长。正是这种“有心”,使得具老师能够把握住教育教学的方向,在助力学生发展、实现自身专业水平提升以及帮扶青年教师成长上取得丰硕
期刊
编者按:教师的使命是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幸福和发展。然而,只有教師“幸福地教”,才会有学生“幸福地学”。“做个幸福的老师”一直是李代权老师的梦想与追求。在三十多年的为师之路上,他也这样实践着:他本着“做个好老师”的信念,勤恳工作,勇于创新,做出业绩,一直享受与学生谈心的幸福、成为学生“师傅”的
期刊
摘 要:数学复习课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在复习课教学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数学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文章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为例,探究在数学复习课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数学思想方法  一、基于数
期刊
摘 要:教科版(2011年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插图色彩丰富,卡通人物角色形象可爱,是文本的有效信息补充。通过教师的合理使用,课文插图在语篇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应该在语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文插图;语篇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