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没有美育的教学就不能是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心愉快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美,让学生自身感悟到美,进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学生学习语文,选入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背影》、《春》、《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等,它们语言优美,饱含感情,如“岁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的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这样的佳词妙句在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它们或清新自然,或凝练优美,或音韵流畅,对吮吸语言汁液的少年学子,其浸染与陶冶不言而喻,教师应很好地开发这一资源,或诵读,或默品,或仿写。与学生一起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就能做到不刻意死记硬背就能积累下来。
  二、以语文情感美育为中心,启发学生做理性思考,培养人格美。语言教学中的美育不能只停留在品读佳词妙句上,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感悟。有人说:美育是人心灵的体操。课文的形象因素、情感因素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心灵。而这一切都应包含一个“情”字,语言课堂应该是一个贮满情感的海洋,教师通过诱发感情,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滋润学生的心田,启迪他们的人生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提高洞察力,从而对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一幅精美的图画对于“美育”来说毫无意义,一支优美的乐曲对于“乐育”来说也毫无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非常重要,有了审美技巧,学生的文化品味提高了,就能遨游于美的长河,创造出美的生活。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姐妹。”由此可见,美育与智育、德育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将美育割裂开来,有意提高、搞空架子都不可取。不能一味地进行所谓的“赏析”,把鲜活的语言肢解破碎,把语言课上成美育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要确立审美目标,目标不能过大,可师生对话,可相互辩论,形式多种多样,不必拘一。
  审美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再创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语言文字的关键地方指一点门径”给学生一点暗示,让学生“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其他文献
以杏果实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壳聚糖与单果包装处理对杏果实长途运输后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采用4种不同处理,观察长途运输后杏果实商品率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影响杏果实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
小说是对生活的反映或呈现,而民俗是民族生活文化史的核心与主体。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融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事象。从作家的成长和创作实践来看,每位作家也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画面带进自己的作品中去,使他的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家乡风情民俗色彩,并打上自己思想、情感、性格的烙印。可见民俗风情与小说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小说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