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和三观发展与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训练现状进行描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课外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训练策略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老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让课外阅读变得有意义,老师需要从中进行适当指导和训练,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1]。
一、创设阅读环境,建立良好阅读的基础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大部分还是以分数高低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差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压力。迫于这种压力,老师只能利用课上时间使劲给学生灌输死板的知识,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巩固知识,因此学生缺少课外阅读实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2]。
创设阅读的环境是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基础。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阅读课程,给老师和学生一个阅读空间,老师也应当与家长进行适当沟通,让家长选购一些对学生有用的书籍,放在家里供学生阅读。老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老师要发挥作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适当训练。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老师不用着急进行正式课文讲解,可以给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浏览和阅读,让学生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让老师了解学生到底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如“尽管”、“原形毕露”、“窥探”等词语的念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一些重要词句,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
二、拓宽阅读渠道,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老师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老师仍然以课本为主,这样虽然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因为阅读材料的范围过于狭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耐心缺失。不能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限制,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定型,这样只会让小学生活泼的性格因为死板的教学变得没有活力[3]。
要想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老师需要采取行动改善这一现象。老师需要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小学生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不同,老师要结合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课外书籍。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嫦娥奔月》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小视频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观看“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过程。对于短片的选择,应当贴合课文内容,这样学生观看过程就是学生们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课程,在观看完之后进入课文正文的讲解。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通过播放短片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科技的材料或者观看相关短片,从而加深学生印象,达到阅读目的。兴趣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利用好这一点,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如词句理解、文章概括和中心思想的领悟等。
三、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主动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老师大部分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少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会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让学生难以对阅读产生兴趣[4]。
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老师应当在每节课之前进行精心准备。适当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画画等方式增添阅读乐趣。
比如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时,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从室内移动到室外,在大自然中开始这一课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课外阅读活动因为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也让阅读训练变得更有效果。
四、结语
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校、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老师还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阅读的乐趣,从而主动投入到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当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过程变得有效率,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參考文献:
[1]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10(05):10-11.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15(02):20-21.
[3]戎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训练[J].中小学电教(下),2010,20(06):12-13.
[4]刘芹.阅读训练(二)[J].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2010,06(05):20-2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训练策略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老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让课外阅读变得有意义,老师需要从中进行适当指导和训练,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1]。
一、创设阅读环境,建立良好阅读的基础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大部分还是以分数高低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差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压力。迫于这种压力,老师只能利用课上时间使劲给学生灌输死板的知识,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巩固知识,因此学生缺少课外阅读实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2]。
创设阅读的环境是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基础。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阅读课程,给老师和学生一个阅读空间,老师也应当与家长进行适当沟通,让家长选购一些对学生有用的书籍,放在家里供学生阅读。老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老师要发挥作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适当训练。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老师不用着急进行正式课文讲解,可以给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浏览和阅读,让学生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让老师了解学生到底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如“尽管”、“原形毕露”、“窥探”等词语的念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一些重要词句,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
二、拓宽阅读渠道,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老师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老师仍然以课本为主,这样虽然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因为阅读材料的范围过于狭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耐心缺失。不能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限制,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定型,这样只会让小学生活泼的性格因为死板的教学变得没有活力[3]。
要想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老师需要采取行动改善这一现象。老师需要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小学生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不同,老师要结合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课外书籍。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嫦娥奔月》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小视频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观看“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过程。对于短片的选择,应当贴合课文内容,这样学生观看过程就是学生们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课程,在观看完之后进入课文正文的讲解。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通过播放短片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科技的材料或者观看相关短片,从而加深学生印象,达到阅读目的。兴趣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利用好这一点,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如词句理解、文章概括和中心思想的领悟等。
三、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主动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老师大部分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少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会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让学生难以对阅读产生兴趣[4]。
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老师应当在每节课之前进行精心准备。适当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画画等方式增添阅读乐趣。
比如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时,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从室内移动到室外,在大自然中开始这一课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课外阅读活动因为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也让阅读训练变得更有效果。
四、结语
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校、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老师还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阅读的乐趣,从而主动投入到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当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过程变得有效率,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參考文献:
[1]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10(05):10-11.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15(02):20-21.
[3]戎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训练[J].中小学电教(下),2010,20(06):12-13.
[4]刘芹.阅读训练(二)[J].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2010,06(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