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将给孩子的美好童年留下什么?给孩子的明天又留下什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他们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笔者想,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最近,张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
一、回归原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愉快数学”并不只是讲讲故事、看看图片、做做游戏,而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
这节课的开始,张老师创设了十分贴进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感到学习的乐趣呢?
二、留出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张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全新的理念。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由说还想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有的说1/3,有的说1/8、1/6……学生又动手折长方形、圆形或正方形,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围绕学生自己折的各种1/4进行比较,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一步步地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在活动过程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三、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
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课末,教师出示了一幅法国国旗,一个五角星,一个巧克力,让学生说出能联想到什么分数,并引导学生把巧克力分给不同的人,联想到1/4、1/2等。教师还安排了学生找寻身高中的分数,出示一张自己1周岁的照片,引导学生直观看出头部占身高的1/4,随着年龄增大,大人的头占身高的1/7,再由学生来估计自己的头的身高占全身的几分之一,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分数的价值,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
四、活用教材:体现数学课的“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课末,教师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把广告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就广告本身而言,小明横着切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体现了其思维的简约性和独创性,将自己的那一份蛋糕再平均分成2份,送一份给第9个小朋友,则反映了小明善良、友好的人性美。至于观察广告画面学生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尤其是第9个小朋友拿到的1/2究竟是谁的1/2?他到底有没有拿到整个蛋糕的1/9?如果没有,他究竟拿到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必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知识的后续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深挖教材:步步深入,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
数学最内在的特性是数学本身,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本节课,学生对于分数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
1.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这是学生有意义地接受1/2概念的过程。
2.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把1/2拓展到不仅是一个物体(蛋糕),还可以是图形的范围,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
3.类比迁移,折不同的图形,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再展示学生中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图形涂的1/4,展开第二次的求同比较(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分数的最本质的内涵。
这一探究过程是全课教学的亮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本节课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笔者认为在活动时需增加些说分数含义的过程。笔者在教学时感到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不少错误,所以笔者觉得可以在活动操作时把学生“做”出来的1/4、1/8、1/3等再说说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巩固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是愉快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愉快数学”实践永远的追求。笔者将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上下求索,为学生的“愉快数学”学习留下美好的记忆。
一、回归原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愉快数学”并不只是讲讲故事、看看图片、做做游戏,而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
这节课的开始,张老师创设了十分贴进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感到学习的乐趣呢?
二、留出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张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全新的理念。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由说还想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有的说1/3,有的说1/8、1/6……学生又动手折长方形、圆形或正方形,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围绕学生自己折的各种1/4进行比较,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一步步地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在活动过程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三、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
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课末,教师出示了一幅法国国旗,一个五角星,一个巧克力,让学生说出能联想到什么分数,并引导学生把巧克力分给不同的人,联想到1/4、1/2等。教师还安排了学生找寻身高中的分数,出示一张自己1周岁的照片,引导学生直观看出头部占身高的1/4,随着年龄增大,大人的头占身高的1/7,再由学生来估计自己的头的身高占全身的几分之一,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分数的价值,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
四、活用教材:体现数学课的“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课末,教师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把广告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就广告本身而言,小明横着切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体现了其思维的简约性和独创性,将自己的那一份蛋糕再平均分成2份,送一份给第9个小朋友,则反映了小明善良、友好的人性美。至于观察广告画面学生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尤其是第9个小朋友拿到的1/2究竟是谁的1/2?他到底有没有拿到整个蛋糕的1/9?如果没有,他究竟拿到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必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知识的后续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深挖教材:步步深入,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
数学最内在的特性是数学本身,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本节课,学生对于分数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
1.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这是学生有意义地接受1/2概念的过程。
2.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把1/2拓展到不仅是一个物体(蛋糕),还可以是图形的范围,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
3.类比迁移,折不同的图形,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再展示学生中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图形涂的1/4,展开第二次的求同比较(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分数的最本质的内涵。
这一探究过程是全课教学的亮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本节课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笔者认为在活动时需增加些说分数含义的过程。笔者在教学时感到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不少错误,所以笔者觉得可以在活动操作时把学生“做”出来的1/4、1/8、1/3等再说说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巩固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是愉快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愉快数学”实践永远的追求。笔者将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上下求索,为学生的“愉快数学”学习留下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