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年轻时在父亲的园中成立一个“泽社”。 泽社中的年轻人,多为风流倜傥之士,往往诗酒唱酬,慷慨酣歌,泛足山水,名动一时。我和笑泉2008年在鲁迅文学院读高研班时,班上也有几个素心人,有志于书法,自发成立“鲁八书画社”,我和笑泉都是成员。方以智处乱世,其一生命运多舛,然而也成就了一段大节凛然的遗民志节。
鲁八书画社,虽只是几个写作者短暂结成的一个小沙龙,但漫卷诗书,池边戏墨,却也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记得笑泉那时主攻王铎,一本八开字帖《王铎行书诗卷》常不离手。我则由米芾《蜀素贴》入手临帖。坦率地说,那时我们——大约有七、八个人,大部分书法底子并不好,缺乏童子功,而正儿八经地临帖更少,可谓没有进入书道,只是喜欢写字而已。笑泉喜欢写大字,他站着悬肘执笔,扎开马步,气势慑人。他写字如习武,有一种稳扎稳打和摩拳擦掌的劲头。而东君同学则喜欢小楷,常一本唐人写经放在手边,不紧不慢地写,如衔针绣花,有一种慢悠悠的情致。他们可谓是两极,落实在他们的小说里,也大致如此。一个崇尚壮美,一个追求优美。
因此,就有了我们结伴去琉璃厂、潘家园、美术馆等地购纸笔、字帖的经历。同行者还有王十月、李浩、东君等人。我们那时对毛笔和纸张缺乏了解,往往是一人扛了几刀毛边纸回来,那气势仿佛要大干一场似的。毛笔往往用得不称手,寻找合意的毛笔成为一件为难的事情。当时有个认识误区,以为书法家的笔肯定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也就不缺乏那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劲头,到处寻笔。笑泉花一百多元在琉璃厂戴月轩买得一支狼毫,果然好写,我们在鲁院小会议室日课时,都纷纷要试他的笔,而笑泉闻之色变,往往不轻易示人。笑泉常对我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爱好,他可以不惜血本。
鲁院一楼大厅正中是鲁迅铜像,前面是张乒乓球桌,三两沙发圈在四周。饭前饭后,大厅是大家交流的场所。如同铺开的纸笔,总让人忍不住想上去涂写两笔,这张绿色球桌也总引诱着学员捋袖子欲试身手,我和笑泉在上面也挥霍了不少时间。迅翁将这一切都收藏眼底,他默默地望着一拨拨人前来朝拜,又一拨拨地离开。没有香火缭绕,却有文学的心香一瓣,藏在各自心头,作为对迅翁的敬意。
鲁院学习,进修写作是主业,但我们这帮人却将零食当主菜,乐此不疲。忽忽四年过去,鲁八书画社同志至今都还保持着这份兴致,书艺自然有所长进。王十月在《作品》当编辑,编发我们的书法作品多次,而东君更是在上海和温州,策展了“山水的声音·中国作家书画摄影展”,把动静搞大了。
作为湘人,笑泉的相貌有几分霸气,写字、打乒乓球,无不流露出这种气质。但他其实也是个感情细腻、有绅士风度的人。在极少的几次K歌活动中,笑泉都唱的刘德华,以至于我们戏称他“马德华”。笑泉看来演绎刘德华颇有心得,唱得也总是深情、柔婉,与他外表给人的感觉差异很大。
作为鲁迅的铁杆粉丝,他的谈吐不离迅翁。因此,他的文字中也有着鲁迅般的金石味。他的“愤怒青年”系列小说,其中有篇《打铁打铁》,少年情绪,街头风景,让我想起家乡的县城。湘地尚巫,他的多篇小说汲取了这份民间资源,如《梅山》《师公》等。他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边地县城世界,又从民间文艺资源采掘矿藏,创作具有鲜明地域和文化特质的小说,因而既坚实有力,又丰饶多姿。
笑泉不是那种讷于言辞的人。每次学员研讨,他的发言都有亮点。他的表达既有内容也有文采,如果说他外貌给人强悍的感觉,发言则给人很浓的书卷气。坚实而有力度,不无的放矢,我想他的这个优点,到高校做老师也是合适的。
笑泉读书,有自己的方向和主张,他的写作也是。他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生活中他很有条理性,饮食起居,总是踩着钟点。看得出来,良好的生活读书习惯,来自多年的养成。他的身上有着一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少年老成、笃定认真。他既不孤僻,也不喜欢凑热闹。他那双犀利的眼睛扫视着眼前的人群,对于谁是可以说话的人,谁要敬而远之,他似乎心中有数。
在另外一些同学眼中,笑泉也可能是个难以接近和具有攻击性的人,因为挑战他的个性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他的较劲和反击,有时使一些可爱的女生会对他敬而远之。但是,他同时又会使另外一些女生将他引为同道,彼此能够共鸣和欣赏。
离开鲁院四年,我和笑泉联系很少,但并不意味着疏淡。我们大约属于无言但却彼此信赖的人。2012年秋天,我和笑泉在“三名楼笔会”上又见面了,并一路同游,在三清山、婺源和景德镇,在赣东北秋天微凉的寒意中,饮酒欢歌,仿佛一段从鲁院延伸出来的时光。记得在鲁院,笑泉喜欢穿红色T恤,这次见到仍旧是件红色T恤,蓝色牛仔裤,既不保守,也不很时尚,他稳守着一种沉着、坚实的风格。除了更壮实一些,时间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刻度。
我和笑泉属于湘赣近邻,两地山川和人文很多相近。有人形容就像摊开的两片叶子可以合并起来。但湖南却是我游历最少的省份之一。虽然如此,但并不会让我有丝毫的陌生感。就像我和笑泉,几年难得一见,但一见之下,那种熟悉和欣悦依然扑面而来。
以笑泉的资质和笃定,不难想见,他在文学的路上将走得更远。但我更想和笑泉一起,铺纸写字,在墨汁的沉香中,在转腕的提按中,在无言而寂静的夜色里,写下时光深深浅浅的印迹。
鲁八书画社,虽只是几个写作者短暂结成的一个小沙龙,但漫卷诗书,池边戏墨,却也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记得笑泉那时主攻王铎,一本八开字帖《王铎行书诗卷》常不离手。我则由米芾《蜀素贴》入手临帖。坦率地说,那时我们——大约有七、八个人,大部分书法底子并不好,缺乏童子功,而正儿八经地临帖更少,可谓没有进入书道,只是喜欢写字而已。笑泉喜欢写大字,他站着悬肘执笔,扎开马步,气势慑人。他写字如习武,有一种稳扎稳打和摩拳擦掌的劲头。而东君同学则喜欢小楷,常一本唐人写经放在手边,不紧不慢地写,如衔针绣花,有一种慢悠悠的情致。他们可谓是两极,落实在他们的小说里,也大致如此。一个崇尚壮美,一个追求优美。
因此,就有了我们结伴去琉璃厂、潘家园、美术馆等地购纸笔、字帖的经历。同行者还有王十月、李浩、东君等人。我们那时对毛笔和纸张缺乏了解,往往是一人扛了几刀毛边纸回来,那气势仿佛要大干一场似的。毛笔往往用得不称手,寻找合意的毛笔成为一件为难的事情。当时有个认识误区,以为书法家的笔肯定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也就不缺乏那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劲头,到处寻笔。笑泉花一百多元在琉璃厂戴月轩买得一支狼毫,果然好写,我们在鲁院小会议室日课时,都纷纷要试他的笔,而笑泉闻之色变,往往不轻易示人。笑泉常对我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爱好,他可以不惜血本。
鲁院一楼大厅正中是鲁迅铜像,前面是张乒乓球桌,三两沙发圈在四周。饭前饭后,大厅是大家交流的场所。如同铺开的纸笔,总让人忍不住想上去涂写两笔,这张绿色球桌也总引诱着学员捋袖子欲试身手,我和笑泉在上面也挥霍了不少时间。迅翁将这一切都收藏眼底,他默默地望着一拨拨人前来朝拜,又一拨拨地离开。没有香火缭绕,却有文学的心香一瓣,藏在各自心头,作为对迅翁的敬意。
鲁院学习,进修写作是主业,但我们这帮人却将零食当主菜,乐此不疲。忽忽四年过去,鲁八书画社同志至今都还保持着这份兴致,书艺自然有所长进。王十月在《作品》当编辑,编发我们的书法作品多次,而东君更是在上海和温州,策展了“山水的声音·中国作家书画摄影展”,把动静搞大了。
作为湘人,笑泉的相貌有几分霸气,写字、打乒乓球,无不流露出这种气质。但他其实也是个感情细腻、有绅士风度的人。在极少的几次K歌活动中,笑泉都唱的刘德华,以至于我们戏称他“马德华”。笑泉看来演绎刘德华颇有心得,唱得也总是深情、柔婉,与他外表给人的感觉差异很大。
作为鲁迅的铁杆粉丝,他的谈吐不离迅翁。因此,他的文字中也有着鲁迅般的金石味。他的“愤怒青年”系列小说,其中有篇《打铁打铁》,少年情绪,街头风景,让我想起家乡的县城。湘地尚巫,他的多篇小说汲取了这份民间资源,如《梅山》《师公》等。他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边地县城世界,又从民间文艺资源采掘矿藏,创作具有鲜明地域和文化特质的小说,因而既坚实有力,又丰饶多姿。
笑泉不是那种讷于言辞的人。每次学员研讨,他的发言都有亮点。他的表达既有内容也有文采,如果说他外貌给人强悍的感觉,发言则给人很浓的书卷气。坚实而有力度,不无的放矢,我想他的这个优点,到高校做老师也是合适的。
笑泉读书,有自己的方向和主张,他的写作也是。他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生活中他很有条理性,饮食起居,总是踩着钟点。看得出来,良好的生活读书习惯,来自多年的养成。他的身上有着一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少年老成、笃定认真。他既不孤僻,也不喜欢凑热闹。他那双犀利的眼睛扫视着眼前的人群,对于谁是可以说话的人,谁要敬而远之,他似乎心中有数。
在另外一些同学眼中,笑泉也可能是个难以接近和具有攻击性的人,因为挑战他的个性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他的较劲和反击,有时使一些可爱的女生会对他敬而远之。但是,他同时又会使另外一些女生将他引为同道,彼此能够共鸣和欣赏。
离开鲁院四年,我和笑泉联系很少,但并不意味着疏淡。我们大约属于无言但却彼此信赖的人。2012年秋天,我和笑泉在“三名楼笔会”上又见面了,并一路同游,在三清山、婺源和景德镇,在赣东北秋天微凉的寒意中,饮酒欢歌,仿佛一段从鲁院延伸出来的时光。记得在鲁院,笑泉喜欢穿红色T恤,这次见到仍旧是件红色T恤,蓝色牛仔裤,既不保守,也不很时尚,他稳守着一种沉着、坚实的风格。除了更壮实一些,时间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刻度。
我和笑泉属于湘赣近邻,两地山川和人文很多相近。有人形容就像摊开的两片叶子可以合并起来。但湖南却是我游历最少的省份之一。虽然如此,但并不会让我有丝毫的陌生感。就像我和笑泉,几年难得一见,但一见之下,那种熟悉和欣悦依然扑面而来。
以笑泉的资质和笃定,不难想见,他在文学的路上将走得更远。但我更想和笑泉一起,铺纸写字,在墨汁的沉香中,在转腕的提按中,在无言而寂静的夜色里,写下时光深深浅浅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