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问是语文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本文着重探讨了课堂提问的几点技巧,使提问教学的行为模式得到最优化。
【关键词】 创新精神 提问技巧 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第一,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否则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紧张气氛,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的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价值。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为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从一个“爱”字做文章。爱谁?爱什么?有谁爱?可见抓住“爱”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迂回设问。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例如,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同题诗作相比,学生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韵味就完全出来了。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如《诺曼底号遇险记》这篇文章,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样做?”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一切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课堂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反应能力和性格特点为中心。在提问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问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引导下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受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语文课堂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蒋成。
2.《解读课程标准》,温泽远。
3.《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一卷)·课堂教学》,林允舒、杨勇。
4.《语文教学》,魏书生,沈阳出版社。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
6.《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创新精神 提问技巧 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第一,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否则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紧张气氛,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的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价值。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为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从一个“爱”字做文章。爱谁?爱什么?有谁爱?可见抓住“爱”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迂回设问。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例如,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同题诗作相比,学生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韵味就完全出来了。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如《诺曼底号遇险记》这篇文章,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样做?”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一切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课堂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反应能力和性格特点为中心。在提问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问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引导下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受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语文课堂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蒋成。
2.《解读课程标准》,温泽远。
3.《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一卷)·课堂教学》,林允舒、杨勇。
4.《语文教学》,魏书生,沈阳出版社。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
6.《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