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作品内容和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高考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只重言不重文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对作品內容缺乏了解和认知,学生只知言不知文。尤其是像《兰亭集序》这类集“书、文、思”于一体的传世佳作,更应进行多维教学。故笔者将从文笔与文法的角度出发,谈谈对《兰亭集序》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借书稿涂改品文笔之美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作品文笔的分析大多都拘泥于段段解读,层层剖析,使学生习惯了这种套路式的教学方式,产生疲惫之感。《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且是因草稿著名的书法作品。因是草稿,故其中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人写作重在“推敲”二字。所以,将书稿引入课堂教学,利用书稿中的涂改去分析其文笔之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王羲之在文章的第四行补写了“崇山”二字,这“崇山”二字不仅在形式上使得前后句对仗工整,比之前更加朗朗上口,而且在内容上与后文的“清流”前后照应,“清流激湍”映带“崇山峻岭”使得环境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又如十七行将“於今”改为“向之”。可以看得出作者的感情是在纠结变化的,将至今改为过去,更加有了“斯人已逝”之感,比之“於今”更添人生无常的悲凉。再如,二十一行将“哀”改为“痛”字,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悲伤的情绪,为何王羲之在写好之后还要改呢?哀含有的是一种无奈的悲伤,而痛的情绪更加猛烈,悲伤的程度更深,带有痛苦之意,无论是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还是文章情感节奏的带动,“痛”字都优于“哀”字。这种借书稿涂改去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的方法,一是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这一“天下第一行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二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品读文笔之美;三是鼓励学生学会这种“推敲”修改之法,大文豪写作尚需修改,何况我等后辈?鼓励学生有意识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借古人评点解文法之妙
传统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教学套路用在文言文教学上更显其枯燥乏味,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也是意料之中。可是这种文法上的技巧却又是非讲不可的,该怎么办呢?其实在文法方面,教师可以借用古人的评点带领学生疏通文意,体会文法之妙。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所编写的《古文观止点睛》就是可供参考的资料。如教师在讲授兰亭集会盛况这部分的时候,可以借用《点睛》中的评点。先抛出其中“总叙一笔”、“叙人”、“叙日”、“叙地”、“叙事”、“叙乐”的点评,再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句子,最后启发学生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这样学生对这篇山水游记写景的逻辑就有了很清晰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的背诵。再如,在揭示文章主旨,点名文章中心时,可以借用评点“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尚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抛砖引玉,先将学生的整体思路摆正,继而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认为的文章中心,最后教师再加以评点和总结。借用古人评点去解读文本的文法,一是可以打破分段,概括大意这一套路,从文章内容本身的写作逻辑去分析文章,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教会他们新的分析方法;二是借助古人已有的评点去解读文章的文法,能很好的把控课堂,防止学生思维“跑偏”。
《兰亭集序》教学的多维化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变得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借书稿涂改品文笔之美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作品文笔的分析大多都拘泥于段段解读,层层剖析,使学生习惯了这种套路式的教学方式,产生疲惫之感。《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且是因草稿著名的书法作品。因是草稿,故其中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人写作重在“推敲”二字。所以,将书稿引入课堂教学,利用书稿中的涂改去分析其文笔之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王羲之在文章的第四行补写了“崇山”二字,这“崇山”二字不仅在形式上使得前后句对仗工整,比之前更加朗朗上口,而且在内容上与后文的“清流”前后照应,“清流激湍”映带“崇山峻岭”使得环境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又如十七行将“於今”改为“向之”。可以看得出作者的感情是在纠结变化的,将至今改为过去,更加有了“斯人已逝”之感,比之“於今”更添人生无常的悲凉。再如,二十一行将“哀”改为“痛”字,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悲伤的情绪,为何王羲之在写好之后还要改呢?哀含有的是一种无奈的悲伤,而痛的情绪更加猛烈,悲伤的程度更深,带有痛苦之意,无论是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还是文章情感节奏的带动,“痛”字都优于“哀”字。这种借书稿涂改去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的方法,一是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这一“天下第一行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二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品读文笔之美;三是鼓励学生学会这种“推敲”修改之法,大文豪写作尚需修改,何况我等后辈?鼓励学生有意识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借古人评点解文法之妙
传统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教学套路用在文言文教学上更显其枯燥乏味,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也是意料之中。可是这种文法上的技巧却又是非讲不可的,该怎么办呢?其实在文法方面,教师可以借用古人的评点带领学生疏通文意,体会文法之妙。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所编写的《古文观止点睛》就是可供参考的资料。如教师在讲授兰亭集会盛况这部分的时候,可以借用《点睛》中的评点。先抛出其中“总叙一笔”、“叙人”、“叙日”、“叙地”、“叙事”、“叙乐”的点评,再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句子,最后启发学生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这样学生对这篇山水游记写景的逻辑就有了很清晰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的背诵。再如,在揭示文章主旨,点名文章中心时,可以借用评点“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尚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抛砖引玉,先将学生的整体思路摆正,继而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认为的文章中心,最后教师再加以评点和总结。借用古人评点去解读文本的文法,一是可以打破分段,概括大意这一套路,从文章内容本身的写作逻辑去分析文章,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教会他们新的分析方法;二是借助古人已有的评点去解读文章的文法,能很好的把控课堂,防止学生思维“跑偏”。
《兰亭集序》教学的多维化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变得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