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最早只是生活所用,人们喝水维持生命,用水来清洗,在烧开的水里煮熟食物。在历史长河的某一天,酒出现了,从此人类的文明史中增添了如酒般醇厚、浓烈而又悠长的气息。
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文史中关于酒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从古至今,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将军武士,酒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同步进行。俗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故有“水是酒的血”的说法。深远的酒文化里,亦从骨子里烙上了水的性格。
自古好水出佳酿
人们常把酒称为“酒水”,确实,酒与水是无法分开的,在黄酒中,水的成分占到85%左右,白酒中水的成分也在50%左右。好酒,离不开好水,水质的优劣也直接影响酒在酿造过程中的发酵质量和出酒率。
作为古代的畅销饮品,老祖宗在酒的酿造上也颇为下功夫,虽说没有高科技的手段,但是经验的代代相传,也让他们找到了酿造佳酿的“必杀技”。麹如《礼记·月令》里记载了古人通过实践得出的“酿酒六必”经验,其中之一是“水泉必香”。这简单的四个字,用如今的标准来看就是:酿酒的水得无臭、清爽、微甜,化学成份上呈微酸性,有利于糖化和发酵,硬度适宜,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有机物和金属含量少。
古代最早全面记载酿酒技术的《齐民要术》收录了多种酿酒的方法,其中也提到“收水法,河水第一好。远河者,取汲甘井水,小咸则不佳。”可见古人对酿酒之水的重视。
除了使用优质水源之外,过去人们还讲究取水时间以保证水质。在清代乾隆四十四年舒其绅修的《西安府志》中有“六月六日五更时汲水作曲”的记载。在清代同治三年阮元修《广东通志》中有“七月七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的记载。而古人之所以强调时令,是因在这些时间里,水质较清、甘爽,杂质少,利于酿酒。
名酒稀缺难复制
数千年的酿造、传承,以及历史的锤炼,一些名酒流传了下来,至今炙手可热。名酒背后那些与水、地理有关的不可复制的故事,让名酒更为珍贵,更为难得,也更让人们希望有机会一品其醇厚,畅享人生。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茅台的故事了。30多年前,当时的周恩来总理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达了一个任务,让他复制茅台。1974年,方毅副总理亲自主持茅台酒的易地生产规划,他相信原子弹都能造的中国,也能揭开茅台酒的秘密。于是,茅台酒厂精选了一批酒师、工人、工程师,带着大批设备、原料,包括一箱子从酒厂搜罗来的灰尘(据说有丰富的微生物,是制造茅台酒所必需的),敲锣打鼓搬往遵义近郊,高高兴兴开始了酿酒实验。
酿酒实验进行了11年,经过了9个周期,63轮的制造。1985年,50多名专家来考察易地生产的茅台酒,结果这种本来叫做“茅艺”,严格按照茅台酒工艺制造的酒,最终还是放弃了和茅台沾边的想法。方毅为此酒题名为“酒中珍品”,更名为“珍酒”。从此,再没有人提茅台酒易地生产的事情了。人们带走了酿酒师傅、工艺,甚至是灰尘,但是没办法搬走的是赤水河、茅台镇的独特气候和谷地里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外加满山满谷矮小的“红粮”。
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当地民谚这样描述: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习酒。这条养育了茅台、习酒、郎酒、泸州老窖、董酒等著名白酒的河流,有“美酒河”之誉。赤水河水质好,酸碱度、硬度适中,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当地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每年端午节至重阳节,赤水河水因雨季来临变成赤红色。重阳节过后,河水又变得清澈透明,直到第二年端午节。
茅台酒端午采曲正赶上河水浑浊期,而采曲不需要太多河水,且水中的微量元素较多。重阳投料正赶上清水期,这是投料、烤酒、取酒的主要时期,需要大量用水,此时水质清澈。茅台酿造工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方有了茅台不可复制的品质。
关于五粮液也有类似的故事。曾有一位日本游客在参观五粮液老窖池的时候,脚底下沾上了些许窖泥,小心翼翼带回国后,日本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五粮液窖泥的成分,试图培养“老窖”,但没有成功。原因还是在于五粮液的产地宜宾,这方水土造就了五粮液的传奇。
tips:酒的种类
酒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品种繁多,按种类可以分为6种。
1.白酒。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复合香味。它是以曲类、酒母为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成的各类酒。
2.啤酒。啤酒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啤酒是根据英语Beer译成中文“啤”,称为“啤酒”,沿用至今。啤酒是以大麦芽﹑酒花﹑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
3.葡萄酒。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
4.黄酒。黄酒是中国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
5.米酒,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为“米酒”或“甜酒”。
6.药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
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文史中关于酒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从古至今,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将军武士,酒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同步进行。俗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故有“水是酒的血”的说法。深远的酒文化里,亦从骨子里烙上了水的性格。
自古好水出佳酿
人们常把酒称为“酒水”,确实,酒与水是无法分开的,在黄酒中,水的成分占到85%左右,白酒中水的成分也在50%左右。好酒,离不开好水,水质的优劣也直接影响酒在酿造过程中的发酵质量和出酒率。
作为古代的畅销饮品,老祖宗在酒的酿造上也颇为下功夫,虽说没有高科技的手段,但是经验的代代相传,也让他们找到了酿造佳酿的“必杀技”。麹如《礼记·月令》里记载了古人通过实践得出的“酿酒六必”经验,其中之一是“水泉必香”。这简单的四个字,用如今的标准来看就是:酿酒的水得无臭、清爽、微甜,化学成份上呈微酸性,有利于糖化和发酵,硬度适宜,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有机物和金属含量少。
古代最早全面记载酿酒技术的《齐民要术》收录了多种酿酒的方法,其中也提到“收水法,河水第一好。远河者,取汲甘井水,小咸则不佳。”可见古人对酿酒之水的重视。
除了使用优质水源之外,过去人们还讲究取水时间以保证水质。在清代乾隆四十四年舒其绅修的《西安府志》中有“六月六日五更时汲水作曲”的记载。在清代同治三年阮元修《广东通志》中有“七月七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的记载。而古人之所以强调时令,是因在这些时间里,水质较清、甘爽,杂质少,利于酿酒。
名酒稀缺难复制
数千年的酿造、传承,以及历史的锤炼,一些名酒流传了下来,至今炙手可热。名酒背后那些与水、地理有关的不可复制的故事,让名酒更为珍贵,更为难得,也更让人们希望有机会一品其醇厚,畅享人生。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茅台的故事了。30多年前,当时的周恩来总理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达了一个任务,让他复制茅台。1974年,方毅副总理亲自主持茅台酒的易地生产规划,他相信原子弹都能造的中国,也能揭开茅台酒的秘密。于是,茅台酒厂精选了一批酒师、工人、工程师,带着大批设备、原料,包括一箱子从酒厂搜罗来的灰尘(据说有丰富的微生物,是制造茅台酒所必需的),敲锣打鼓搬往遵义近郊,高高兴兴开始了酿酒实验。
酿酒实验进行了11年,经过了9个周期,63轮的制造。1985年,50多名专家来考察易地生产的茅台酒,结果这种本来叫做“茅艺”,严格按照茅台酒工艺制造的酒,最终还是放弃了和茅台沾边的想法。方毅为此酒题名为“酒中珍品”,更名为“珍酒”。从此,再没有人提茅台酒易地生产的事情了。人们带走了酿酒师傅、工艺,甚至是灰尘,但是没办法搬走的是赤水河、茅台镇的独特气候和谷地里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外加满山满谷矮小的“红粮”。
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当地民谚这样描述: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习酒。这条养育了茅台、习酒、郎酒、泸州老窖、董酒等著名白酒的河流,有“美酒河”之誉。赤水河水质好,酸碱度、硬度适中,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当地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每年端午节至重阳节,赤水河水因雨季来临变成赤红色。重阳节过后,河水又变得清澈透明,直到第二年端午节。
茅台酒端午采曲正赶上河水浑浊期,而采曲不需要太多河水,且水中的微量元素较多。重阳投料正赶上清水期,这是投料、烤酒、取酒的主要时期,需要大量用水,此时水质清澈。茅台酿造工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方有了茅台不可复制的品质。
关于五粮液也有类似的故事。曾有一位日本游客在参观五粮液老窖池的时候,脚底下沾上了些许窖泥,小心翼翼带回国后,日本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五粮液窖泥的成分,试图培养“老窖”,但没有成功。原因还是在于五粮液的产地宜宾,这方水土造就了五粮液的传奇。
tips:酒的种类
酒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品种繁多,按种类可以分为6种。
1.白酒。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复合香味。它是以曲类、酒母为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成的各类酒。
2.啤酒。啤酒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啤酒是根据英语Beer译成中文“啤”,称为“啤酒”,沿用至今。啤酒是以大麦芽﹑酒花﹑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
3.葡萄酒。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
4.黄酒。黄酒是中国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
5.米酒,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为“米酒”或“甜酒”。
6.药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