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系统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文化馆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是更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文化馆人需要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和危机意识。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五种意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决定》中关于文化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群众提供比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它对文化系统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要求更高,对文化馆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是更大的考验。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张永新司长指出,“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文化馆的功能和作用是独特的,是具有无可比拟优势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中央的定位和要求,文化馆要承担和发挥骨干作用。”笔者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任重而道远,文化馆人须增强“五种意识”:
一、增强责任意识,找准定位,勇于担当
按照中央的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将由“办文化”进一步向“管文化”转变,许多之前由政府负责的公共文化活动将交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承担。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都将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相对于图书馆、博物馆等体系,我国目前已建立的文化馆(站)六级服务体系由于具有体系完备、覆盖面广、服务内容丰富等优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文化馆人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涉及到文化馆的责任做到勇于担当;其次,要对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明晰文化馆的功能定位,尤其是分清哪些任务对文化馆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哪些工作文化馆只是充当辅助角色的,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把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建立健全文化馆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推动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作为,提升效能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是各项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强化服务意识,是文化馆人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决定》明确,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及“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既顺应了广大群众的呼声,也是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前者强调服务要与群众的评价和反馈意见直接对接,突出群众在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后者强调服务的效能要与绩效考核挂钩,避免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不作为、乱作为,强化了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强化服务这一问题上,文化馆人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主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围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这一总目标,在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文化馆在提供好、保障好群众需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各项服务与群众的需求实现更加有效的对接。包括:根据群众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文化馆的服务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为群众提供“自助式”、“点单式”的个性化服务;等等。
三、增强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服务理念、项目设置、运作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文化馆传统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与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的差距日益明显。许多文化馆的服务群体局限于中老年人,被戏称为“老人馆”。文化馆如果不紧跟时代潮流变革创新,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抛开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暂且不谈,笔者觉得,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文化馆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大力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充分应用网站、微信、微博等现代通讯交流平台,努力拓展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和空间,通过提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数字文化服务,将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吸引到文化馆中来,让文化馆更具生机和活力。二是在主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上多想一些“新点子”,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食粮”,争取更多的群众为我们的服务“点赞”。三是在运作模式上可以尝试与市场接轨。《决定》明确,今后在公共文化的运作中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今后在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可以尝试引入市场竞争,探索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比如,利用文化馆的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效果,节约成本;等等。
四、增强品牌意识,挖掘优势,打造精品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有品牌意识。在多年的实践中,文化馆虽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缺少在全国都叫得响的文化馆服务品牌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诚如张永新司长所言,“文化馆虽然功能全面,服务内容丰富,但缺少拳头产品,针对性较差。”究其因,一方面在于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奉命行事”,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深的”体制内公共事业单位,许多文化馆人都缺乏品牌意识。
文化馆人应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一方面梳理好、呵护好现有影響力较大的活动品牌,将一些坚持多年、群众评价高的“拳头产品”做大、做精;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优势,将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活动项目有意识地培育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对具有地方特色又广受群众欢迎的活动要“多加关照”,推动其早日向品牌“靠拢”。从文化馆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不仅能大大提升文化馆个体的社会形象,也将有助于不断增强整个文化馆行业的影响力。 五、增强危机意识,直面挑战,敢于竞争
文化馆作为传统的体制内单位,多年来受政策的呵护,也让很多文化馆人养成了“等、靠、要”思想。《决定》中有两点须引起文化馆人高度重视: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二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要建立理事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算上前面提到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很多文化馆人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阵阵压力。这也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并不是保险柜,文化馆今后同样要面对市场竞争。
既然“狼”真的来了,作为文化馆人,首先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坚决摒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振作精神,顺应时势,直面挑战;其次要领会“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深刻含义,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将与市场竞争有更“亲密的接触”,意味着文化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偏安于一隅了。我们只有努力提升竞争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机。第三,要尽快熟悉理事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内容,提前做好应对建立理事会和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种准备。对文化馆人而言,建立理事会、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还是新生事物,国内外又无类似经验可资借鉴,有许多问题要面对。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功课”,变压力为动力,相信一定能够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
〔2〕张永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个方面.中国经济网,2013年11月15日;
〔3〕王浦劬. 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1):P5-19;
〔4〕霍小峰. 如何构建现代化的文化馆[J]. 赤子(中旬),2013(8):P269-270;
〔5〕 李冰. 全民阅读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P53-55;
〔6〕翠荣.免费开放与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关于市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J]. 鄂尔多斯文化,2013(3):P42-44;
〔7〕许垂龙. 东莞市打造全国领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J]. 上海文化,2014(2):P95-100;
〔8〕 郭鹂. 谈新时代文化馆的职能[J]. 大众文艺,2011(18):P203-204;
〔9〕王宏鑫. 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分析[J]. 图书与情报,2014(5):P76-80;
〔10〕张永新.在首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城市文化馆(群艺馆)馆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7日。
作者简介:刘勇军(1976--),男,本科学历,馆员,现任职广东省文化馆。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五种意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决定》中关于文化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群众提供比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它对文化系统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要求更高,对文化馆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是更大的考验。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张永新司长指出,“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文化馆的功能和作用是独特的,是具有无可比拟优势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中央的定位和要求,文化馆要承担和发挥骨干作用。”笔者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任重而道远,文化馆人须增强“五种意识”:
一、增强责任意识,找准定位,勇于担当
按照中央的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将由“办文化”进一步向“管文化”转变,许多之前由政府负责的公共文化活动将交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承担。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都将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相对于图书馆、博物馆等体系,我国目前已建立的文化馆(站)六级服务体系由于具有体系完备、覆盖面广、服务内容丰富等优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文化馆人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涉及到文化馆的责任做到勇于担当;其次,要对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明晰文化馆的功能定位,尤其是分清哪些任务对文化馆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哪些工作文化馆只是充当辅助角色的,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把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建立健全文化馆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推动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作为,提升效能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是各项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强化服务意识,是文化馆人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决定》明确,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及“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既顺应了广大群众的呼声,也是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前者强调服务要与群众的评价和反馈意见直接对接,突出群众在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后者强调服务的效能要与绩效考核挂钩,避免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不作为、乱作为,强化了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强化服务这一问题上,文化馆人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主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围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这一总目标,在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文化馆在提供好、保障好群众需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各项服务与群众的需求实现更加有效的对接。包括:根据群众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文化馆的服务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为群众提供“自助式”、“点单式”的个性化服务;等等。
三、增强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服务理念、项目设置、运作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文化馆传统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与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的差距日益明显。许多文化馆的服务群体局限于中老年人,被戏称为“老人馆”。文化馆如果不紧跟时代潮流变革创新,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抛开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暂且不谈,笔者觉得,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文化馆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大力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充分应用网站、微信、微博等现代通讯交流平台,努力拓展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和空间,通过提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数字文化服务,将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吸引到文化馆中来,让文化馆更具生机和活力。二是在主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上多想一些“新点子”,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食粮”,争取更多的群众为我们的服务“点赞”。三是在运作模式上可以尝试与市场接轨。《决定》明确,今后在公共文化的运作中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今后在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可以尝试引入市场竞争,探索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比如,利用文化馆的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效果,节约成本;等等。
四、增强品牌意识,挖掘优势,打造精品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有品牌意识。在多年的实践中,文化馆虽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缺少在全国都叫得响的文化馆服务品牌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诚如张永新司长所言,“文化馆虽然功能全面,服务内容丰富,但缺少拳头产品,针对性较差。”究其因,一方面在于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奉命行事”,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深的”体制内公共事业单位,许多文化馆人都缺乏品牌意识。
文化馆人应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一方面梳理好、呵护好现有影響力较大的活动品牌,将一些坚持多年、群众评价高的“拳头产品”做大、做精;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优势,将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活动项目有意识地培育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对具有地方特色又广受群众欢迎的活动要“多加关照”,推动其早日向品牌“靠拢”。从文化馆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不仅能大大提升文化馆个体的社会形象,也将有助于不断增强整个文化馆行业的影响力。 五、增强危机意识,直面挑战,敢于竞争
文化馆作为传统的体制内单位,多年来受政策的呵护,也让很多文化馆人养成了“等、靠、要”思想。《决定》中有两点须引起文化馆人高度重视: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二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要建立理事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算上前面提到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很多文化馆人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阵阵压力。这也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并不是保险柜,文化馆今后同样要面对市场竞争。
既然“狼”真的来了,作为文化馆人,首先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坚决摒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振作精神,顺应时势,直面挑战;其次要领会“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深刻含义,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将与市场竞争有更“亲密的接触”,意味着文化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偏安于一隅了。我们只有努力提升竞争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机。第三,要尽快熟悉理事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内容,提前做好应对建立理事会和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种准备。对文化馆人而言,建立理事会、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还是新生事物,国内外又无类似经验可资借鉴,有许多问题要面对。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功课”,变压力为动力,相信一定能够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
〔2〕张永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个方面.中国经济网,2013年11月15日;
〔3〕王浦劬. 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1):P5-19;
〔4〕霍小峰. 如何构建现代化的文化馆[J]. 赤子(中旬),2013(8):P269-270;
〔5〕 李冰. 全民阅读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P53-55;
〔6〕翠荣.免费开放与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关于市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J]. 鄂尔多斯文化,2013(3):P42-44;
〔7〕许垂龙. 东莞市打造全国领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J]. 上海文化,2014(2):P95-100;
〔8〕 郭鹂. 谈新时代文化馆的职能[J]. 大众文艺,2011(18):P203-204;
〔9〕王宏鑫. 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分析[J]. 图书与情报,2014(5):P76-80;
〔10〕张永新.在首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城市文化馆(群艺馆)馆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7日。
作者简介:刘勇军(1976--),男,本科学历,馆员,现任职广东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