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财赋者,邦国之本,如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财政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治国安帮、强国富民的重大问题。文章以和谐社会为背景,分析和谐财政问题。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财政
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对我国现行各种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当建立和谐财政,以使财政职能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和谐财政,是指我国所特有的、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制度。它可以看作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财政体制,它能够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财政要求既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财政自身的和谐循环,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财政应当做到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统一。
一、我国实行和谐财政的必要性
第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谐财政是效率型财政,能够服从经济发展这一大局。和谐财政效率性体现在其财力始终用于最迫切又最重要的环节。和谐财政既保障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又保证经济增长有充足的后劲,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促进我国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立的主要方向,就是社会福利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怕累托最优”,逐步消除两极分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和谐财政所体现的公平原则,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步调一致,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漫长,决定和谐财政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二是弥补“生产建设财政”和公共财政之间的空白。在现阶段,我国的财政体制正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向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种过渡性财政体制来弥补空白,计划经济下的财政职能有很大一部分不再发挥作用,而公共财政的职能还未履行到位,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只能依靠和谐财政来解决。
第三,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运行。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促進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目前经济推动方式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需求结构不理想会危害经济的运行,和谐财政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促进社会收入合理化,促进边际消费倾向合理化,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运行。
二、和谐财政能在我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1、和谐财政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任何财政都必须满足效率优先的原则,即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遵循效率原则,能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谐财政追求的是财政的各项支出均达到和谐状态,也可称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和谐财政遵循效率原则,会使财政支出用在最需要而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地方,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目标。市场经济机制框架内,不存在着再分配机制,需要借助于非市场方式——政府以财政手段去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朝公平方向发展。
2、和谐财政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原则。和谐财政政策必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合理的效益价值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可能持续发展。我们要避免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要注重生态效益,机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3、和谐财政遵循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以整体利益为主,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
和谐财政政策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只注重某一方面和谐的损害整体和谐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和谐财政政策也不能只考虑到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利益,而应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出发,全盘考虑,以整体利益为主,局部服从整体,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实现局部和谐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建立和谐财政对于正处于过度经济时期的中国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公共财政之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公共财政之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财政将起到过渡作用,也为今后建立公共财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3] 向宏桥、张新平:和谐财政政策的抉择原则及其评价框架[J].科技创业月刊,2005(12).
[4]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解放军出版社,2007.
[5] 杨绪春:中国过渡经济下的财政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财政
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对我国现行各种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当建立和谐财政,以使财政职能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和谐财政,是指我国所特有的、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制度。它可以看作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财政体制,它能够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财政要求既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财政自身的和谐循环,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财政应当做到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统一。
一、我国实行和谐财政的必要性
第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谐财政是效率型财政,能够服从经济发展这一大局。和谐财政效率性体现在其财力始终用于最迫切又最重要的环节。和谐财政既保障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又保证经济增长有充足的后劲,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促进我国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立的主要方向,就是社会福利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怕累托最优”,逐步消除两极分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和谐财政所体现的公平原则,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步调一致,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漫长,决定和谐财政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二是弥补“生产建设财政”和公共财政之间的空白。在现阶段,我国的财政体制正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向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种过渡性财政体制来弥补空白,计划经济下的财政职能有很大一部分不再发挥作用,而公共财政的职能还未履行到位,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只能依靠和谐财政来解决。
第三,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运行。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促進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目前经济推动方式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需求结构不理想会危害经济的运行,和谐财政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促进社会收入合理化,促进边际消费倾向合理化,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运行。
二、和谐财政能在我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1、和谐财政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任何财政都必须满足效率优先的原则,即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遵循效率原则,能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谐财政追求的是财政的各项支出均达到和谐状态,也可称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和谐财政遵循效率原则,会使财政支出用在最需要而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地方,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目标。市场经济机制框架内,不存在着再分配机制,需要借助于非市场方式——政府以财政手段去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朝公平方向发展。
2、和谐财政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原则。和谐财政政策必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合理的效益价值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可能持续发展。我们要避免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要注重生态效益,机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3、和谐财政遵循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以整体利益为主,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
和谐财政政策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只注重某一方面和谐的损害整体和谐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和谐财政政策也不能只考虑到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利益,而应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出发,全盘考虑,以整体利益为主,局部服从整体,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实现局部和谐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建立和谐财政对于正处于过度经济时期的中国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公共财政之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公共财政之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财政将起到过渡作用,也为今后建立公共财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3] 向宏桥、张新平:和谐财政政策的抉择原则及其评价框架[J].科技创业月刊,2005(12).
[4]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解放军出版社,2007.
[5] 杨绪春:中国过渡经济下的财政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