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相信妈妈早已准备了一箱又一箱的玩具,带着孩子东奔西走地去上各种亲子课。不过,孩子在成长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交往。他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学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分享、协作和包容。智慧的爸爸可以用自己的style,为孩子
创造交往契机,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解决孩子交往中的问题。
爸爸对交往的深度理解
需要耐心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家人的无限关爱下成长的,所以当他遭遇其他孩子时,独一无二的地位就受到了挑战。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很乖巧的孩子只要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而且还怎么说都不肯听,好像换了一个人。妈妈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很抓狂:孩子到底怎么了?!而善于理性思考的爸爸,则能分析出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更重视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也会更加耐心地等待孩子去实践和变化。
创造交往机会的5 个细节
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会交往,父母往往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者多带孩子到小区、公园找别的孩子一起玩。此时,爸爸的理性思维又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会关注到许多妈妈没有考虑过或经常被忽略的细节。
1时间
交往需要有适应的过程。因此,刚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个小时为宜,尤其是加入其他人已经比较熟悉的小团体中的时候,更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欠佳,就要先退出。所以,如果爸爸早早就带着孩子从楼下一团吵闹的孩子群中回家了,不要以为他在偷懒,而是他的直觉告诉他,孩子需要慢慢适应。
2人数
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要精心规划玩具。爸爸不会建议孩子把例如超级英雄服或道具等类型的玩具带出去,有小朋友来的时候他也会建议孩子把这样的玩具收起来。不要责怪爸爸小气,这种玩具常常因突显了一方的优势,会给其他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另外,容易激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玩具也要避免出现在孩子们的视线中,比如仿真玩具手枪等。
3玩具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隐私和喜好,在众多玩具中,他有自己的最爱,因此不必强求他将每件东西都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所以当爸爸允许孩子将最爱的玩具藏起来不让小伙伴看见时,妈妈千万别以为这是爸爸小气,而是他更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分成两类:一类是别人不能动或绝不带出去的;另一类是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的。
4环境
一开始交往,孩子不要太多,以1个孩子为最佳,最多不要超过3个人一起玩。刚开始爸爸总喜欢陪着孩子们一起做做游戏,分开后,爸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小伙伴的好恶。比如问孩子:你的好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下次我们准备好请他吃吧!别以为这样的爸爸八卦,这是他在培养孩子的细心以及学着为别人考虑的好品质。
5尊重
几个孩子在非常空旷的空间里容易产生矛盾,同样,很多孩子在狭小的空间里也容易爆发冲突,因此,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空间,他们的相处会更融洽。另外,当周围环境太热或太冷,孩子饥饿或疲劳时,也容易发生冲突。环境因素经常被妈妈忽略,觉得什么情况下,孩子都应该能玩到一块去。而爸爸却经常能迅速地决定什么时候带孩子离开,也许环境不好的时候,男人会更容易心烦气躁吧!
找到平衡
现在的孩子由于在家里地位独尊,所以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这就意味着他更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会忽略别人。所以,交往就变得更加重要。孩子不仅是要找到玩伴,更重要的是要去体会合作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平衡点。要知道,真正的强者并不是事事占得上风,而是既要有领导才能,又懂得配合别人,才能给自己留有更多的空间。在职场中打拼的男性能够深刻地理解到这点,所以也能将这样微妙的交往之道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爸爸的交往智慧
有智慧的爸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无意地教会了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好玩伴,一个团队中最被崇拜的人。
契约的制定者和遵守者
爸爸喜欢和孩子有契约,而且善于把这些契约、规则制定得简单易懂,且不轻易改变。比如“你认真刷牙我就讲故事”“我陪你玩积木你就不看电视”。所以孩子也愿意把这样让人觉得简单又舒服的交往模式带到自己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去,往往还十分见效。
合理表达意愿
当小家伙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就会倾向于采取肢体语言:哭闹,抢夺甚至打架。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但爸爸却总是十分理性且冷静,他习惯用简洁但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我今天有点沮丧,所以和你玩的兴致不高”“你这么做我真失望”。孩子慢慢也学会了许多能贴切表达自己情绪的词,在交往中形成冷静、理智等受欢迎的风范。
重在解决问题
妈妈的好一顿唠叨, 爸爸听烦了,拉起孩子收拾好了刚才弄乱的玩具。这样的小事在生活中常见。但这正是于孩子不知所措时,示范给他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唠叨的绝佳机会。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也经常能一针见血地提出解决之道,终结小朋友间的争吵或抢夺、冲突,成为更具智慧的人。
出现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不能认同别人的观点, 也许会发生争辩,甚至产生肢体冲突。爸爸会怎么解决?
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攻击性反应常常是无意识的,攻击性行为也不代表孩子有敌意,或想要伤害对方。事实上,在对方受伤时,孩子也常会变得沮丧。了解孩子的感受,处理问题的态度会有改变。这并不是说溺爱和娇纵,而是不必大喊大叫,大声斥责。此时,也许爸爸几句温和但有力的反问句,就能让孩子流下后悔的眼泪,向对方道歉。而且在问话中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也会使孩子以后学着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处理一些和自己意愿相悖的事。
以正面态度回应
爸爸喜欢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正面记忆,告诉他什么是好的行为、对的行为,这比妈妈总是警告孩子“你这么做不对”“不能那样做”要有效得多。比如爸爸会说:“时间到了,咱们把卡车换给小明玩吧。你可以去找莉莉一起玩水彩笔。”另外,爸爸习惯做旁观者,不会面面俱到地看着孩子,但会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就在你身边。”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有更多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却又有安全感。
孩子的一切行为和品质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爸爸总是能理智地面对和家人在养育、生活中的不同意见,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善于解决问题,乐于分享和心存友爱,也能很轻易地把这份智慧传递给孩子,让他用于交往之中。
创造交往契机,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解决孩子交往中的问题。
爸爸对交往的深度理解
需要耐心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家人的无限关爱下成长的,所以当他遭遇其他孩子时,独一无二的地位就受到了挑战。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很乖巧的孩子只要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而且还怎么说都不肯听,好像换了一个人。妈妈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很抓狂:孩子到底怎么了?!而善于理性思考的爸爸,则能分析出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更重视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也会更加耐心地等待孩子去实践和变化。
创造交往机会的5 个细节
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会交往,父母往往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者多带孩子到小区、公园找别的孩子一起玩。此时,爸爸的理性思维又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会关注到许多妈妈没有考虑过或经常被忽略的细节。
1时间
交往需要有适应的过程。因此,刚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个小时为宜,尤其是加入其他人已经比较熟悉的小团体中的时候,更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欠佳,就要先退出。所以,如果爸爸早早就带着孩子从楼下一团吵闹的孩子群中回家了,不要以为他在偷懒,而是他的直觉告诉他,孩子需要慢慢适应。
2人数
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要精心规划玩具。爸爸不会建议孩子把例如超级英雄服或道具等类型的玩具带出去,有小朋友来的时候他也会建议孩子把这样的玩具收起来。不要责怪爸爸小气,这种玩具常常因突显了一方的优势,会给其他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另外,容易激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玩具也要避免出现在孩子们的视线中,比如仿真玩具手枪等。
3玩具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隐私和喜好,在众多玩具中,他有自己的最爱,因此不必强求他将每件东西都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所以当爸爸允许孩子将最爱的玩具藏起来不让小伙伴看见时,妈妈千万别以为这是爸爸小气,而是他更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分成两类:一类是别人不能动或绝不带出去的;另一类是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的。
4环境
一开始交往,孩子不要太多,以1个孩子为最佳,最多不要超过3个人一起玩。刚开始爸爸总喜欢陪着孩子们一起做做游戏,分开后,爸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小伙伴的好恶。比如问孩子:你的好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下次我们准备好请他吃吧!别以为这样的爸爸八卦,这是他在培养孩子的细心以及学着为别人考虑的好品质。
5尊重
几个孩子在非常空旷的空间里容易产生矛盾,同样,很多孩子在狭小的空间里也容易爆发冲突,因此,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空间,他们的相处会更融洽。另外,当周围环境太热或太冷,孩子饥饿或疲劳时,也容易发生冲突。环境因素经常被妈妈忽略,觉得什么情况下,孩子都应该能玩到一块去。而爸爸却经常能迅速地决定什么时候带孩子离开,也许环境不好的时候,男人会更容易心烦气躁吧!
找到平衡
现在的孩子由于在家里地位独尊,所以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这就意味着他更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会忽略别人。所以,交往就变得更加重要。孩子不仅是要找到玩伴,更重要的是要去体会合作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平衡点。要知道,真正的强者并不是事事占得上风,而是既要有领导才能,又懂得配合别人,才能给自己留有更多的空间。在职场中打拼的男性能够深刻地理解到这点,所以也能将这样微妙的交往之道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爸爸的交往智慧
有智慧的爸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无意地教会了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好玩伴,一个团队中最被崇拜的人。
契约的制定者和遵守者
爸爸喜欢和孩子有契约,而且善于把这些契约、规则制定得简单易懂,且不轻易改变。比如“你认真刷牙我就讲故事”“我陪你玩积木你就不看电视”。所以孩子也愿意把这样让人觉得简单又舒服的交往模式带到自己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去,往往还十分见效。
合理表达意愿
当小家伙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就会倾向于采取肢体语言:哭闹,抢夺甚至打架。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但爸爸却总是十分理性且冷静,他习惯用简洁但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我今天有点沮丧,所以和你玩的兴致不高”“你这么做我真失望”。孩子慢慢也学会了许多能贴切表达自己情绪的词,在交往中形成冷静、理智等受欢迎的风范。
重在解决问题
妈妈的好一顿唠叨, 爸爸听烦了,拉起孩子收拾好了刚才弄乱的玩具。这样的小事在生活中常见。但这正是于孩子不知所措时,示范给他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唠叨的绝佳机会。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也经常能一针见血地提出解决之道,终结小朋友间的争吵或抢夺、冲突,成为更具智慧的人。
出现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不能认同别人的观点, 也许会发生争辩,甚至产生肢体冲突。爸爸会怎么解决?
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攻击性反应常常是无意识的,攻击性行为也不代表孩子有敌意,或想要伤害对方。事实上,在对方受伤时,孩子也常会变得沮丧。了解孩子的感受,处理问题的态度会有改变。这并不是说溺爱和娇纵,而是不必大喊大叫,大声斥责。此时,也许爸爸几句温和但有力的反问句,就能让孩子流下后悔的眼泪,向对方道歉。而且在问话中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也会使孩子以后学着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处理一些和自己意愿相悖的事。
以正面态度回应
爸爸喜欢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正面记忆,告诉他什么是好的行为、对的行为,这比妈妈总是警告孩子“你这么做不对”“不能那样做”要有效得多。比如爸爸会说:“时间到了,咱们把卡车换给小明玩吧。你可以去找莉莉一起玩水彩笔。”另外,爸爸习惯做旁观者,不会面面俱到地看着孩子,但会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就在你身边。”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有更多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却又有安全感。
孩子的一切行为和品质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爸爸总是能理智地面对和家人在养育、生活中的不同意见,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善于解决问题,乐于分享和心存友爱,也能很轻易地把这份智慧传递给孩子,让他用于交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