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合理全面评价学生行为,促使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探究教学 有效性 方法 答案把控 评价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是“探”和“究”的合成词,即是探寻追究。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识的愿望,想了解“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来龙去脉,质疑“为什么会这样”。探究性学习是指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情景中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特征有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
“问题性”是指探究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有了问题意识,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成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践性”是指探究学习强调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强调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中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开放性”是指探究学习具有开放的视野,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当作唯一标准,而是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寻求更多答案,纵使找到答案也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结束,还要鼓励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进一步探寻新答案。
二、探究教学的方法
(一)加强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性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质量,能够改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成绩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使探究性阅读更加顺利地实施,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一般含下列步骤:
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
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
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二)发现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性
善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成为语文研究式课堂的灵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鲁四老爷的家中,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我组织学生很快展开了研讨,这时,我随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同例,在学习《项链》时,有学生读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句时,总觉费解,在阅读空隙,我把同样费解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仍以《祝福》为例,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意见纷纭,有“饿死的”、“冻死的”、“恐惧而死的”、“被礼教杀死的”,各种观点争执不休,我激励学生深层探讨,很快便都有了充足的理由,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学生侃侃而谈,想象新奇,异彩纷呈。
当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仍以《祝福》为例,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了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里有没有可鉴赏的内容呢?课堂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并提供了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很快,就有了很多探究成果。
(三)加强问题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须注意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梯度性和创造性。具体说,首先,问题的创设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上的疑点,以及他们关心的热点来创设问题。其次,创设的问题情景不能使学生不假思索地从教材中就能找到答案,而是要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想像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最后,创设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要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边城》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让天保婚后乘船远行等。请大家在阅读时,看看什么地方或什么词句让你怦然心动、注目良久、品味再三?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展。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以及教学的需要灵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等,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进而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效率。在“自主、合作、探究”时,要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思考和论述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如小组在做最后总结时,总是推举小组中的同一位学生进行论述,那么就容易使其余几位学生形成依赖性,所以要让他们轮流阐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讨论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能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答案把控及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评价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挖掘其内心潜在的动力,使其奋发向上,将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文本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课堂的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文本的方向。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适时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激励要抓住最佳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扬一个而教育全体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受肯定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为榜样,争取受老师表扬肯定的机会。
(三)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增强评价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察者。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贯穿课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来对学生作出评价。新课改,给了教师一个探究的平台,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新课改让语文教学自由飞翔,而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
(四)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五)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灵武一中。
【关键词】探究教学 有效性 方法 答案把控 评价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是“探”和“究”的合成词,即是探寻追究。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识的愿望,想了解“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来龙去脉,质疑“为什么会这样”。探究性学习是指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情景中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特征有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
“问题性”是指探究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有了问题意识,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成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践性”是指探究学习强调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强调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中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开放性”是指探究学习具有开放的视野,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当作唯一标准,而是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寻求更多答案,纵使找到答案也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结束,还要鼓励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进一步探寻新答案。
二、探究教学的方法
(一)加强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性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质量,能够改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成绩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使探究性阅读更加顺利地实施,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一般含下列步骤:
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
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
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二)发现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性
善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成为语文研究式课堂的灵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鲁四老爷的家中,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我组织学生很快展开了研讨,这时,我随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同例,在学习《项链》时,有学生读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句时,总觉费解,在阅读空隙,我把同样费解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仍以《祝福》为例,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意见纷纭,有“饿死的”、“冻死的”、“恐惧而死的”、“被礼教杀死的”,各种观点争执不休,我激励学生深层探讨,很快便都有了充足的理由,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学生侃侃而谈,想象新奇,异彩纷呈。
当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仍以《祝福》为例,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了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里有没有可鉴赏的内容呢?课堂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并提供了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很快,就有了很多探究成果。
(三)加强问题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须注意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梯度性和创造性。具体说,首先,问题的创设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上的疑点,以及他们关心的热点来创设问题。其次,创设的问题情景不能使学生不假思索地从教材中就能找到答案,而是要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想像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最后,创设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要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边城》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让天保婚后乘船远行等。请大家在阅读时,看看什么地方或什么词句让你怦然心动、注目良久、品味再三?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展。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以及教学的需要灵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等,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进而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效率。在“自主、合作、探究”时,要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思考和论述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如小组在做最后总结时,总是推举小组中的同一位学生进行论述,那么就容易使其余几位学生形成依赖性,所以要让他们轮流阐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讨论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能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答案把控及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评价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挖掘其内心潜在的动力,使其奋发向上,将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文本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课堂的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文本的方向。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适时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激励要抓住最佳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扬一个而教育全体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受肯定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为榜样,争取受老师表扬肯定的机会。
(三)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增强评价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察者。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贯穿课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来对学生作出评价。新课改,给了教师一个探究的平台,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新课改让语文教学自由飞翔,而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
(四)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五)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灵武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