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网络。”怎样落实这一要求呢?我们除了认真执行国家规定,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外,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是落实要求的途径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在整合中,要理清以下几个关系:
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主辅关系
现在我们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它们不仅可以线性的方式使用,也可以随机的或无序的方式使用;它们不仅可以按照设计者和开发者计划的方式使用,也可以按照学习者期望的方式使用。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但学生对这样的信息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有强大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学科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科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应放在学科的教学上,而不应放在信息技术的表现上。因此,这里的所谓“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应该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在施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时,应把立足点放在课程实施上和教学过程上。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达到的目的。当前,有些课例只是把“整合”停留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认为“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就是整合”。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教学的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而应以尽量用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课件,高效地完成教学为好。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变成“机灌知识”,不能达到“立足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境界。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因此,一定要密切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来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有的人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管信息技术用在这个地方合不合适,教学效果能不能得到提高。他们认为,教育手段先进了,教学也就先进了。这是对“整合”的片面理解。因此,我们在制作多媒体教材时,应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等,从而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如,一位物理教师的课题是《电磁感应现象》,该课的一个难点是闭合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这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把看不到摸不着的磁场以磁感线形式用课件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一定面积内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就是磁通量变化这一规律。又如,上《冬天之美》一课,考虑到南方冬天景物的变化不是很大,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观没有多少体验,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教师首先制作配乐课文朗诵,并在网上搜集大量相关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在学习时很快就进入课文的情景,充分展示了多媒体的强大优势。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为了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改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从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真正发生变化,内容与形式、智慧与工具、优势与劣势之间的辩证关系应时刻指导整合的始终。
责编 高云江 王学军
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主辅关系
现在我们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它们不仅可以线性的方式使用,也可以随机的或无序的方式使用;它们不仅可以按照设计者和开发者计划的方式使用,也可以按照学习者期望的方式使用。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但学生对这样的信息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有强大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学科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科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应放在学科的教学上,而不应放在信息技术的表现上。因此,这里的所谓“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应该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在施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时,应把立足点放在课程实施上和教学过程上。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达到的目的。当前,有些课例只是把“整合”停留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认为“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就是整合”。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教学的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而应以尽量用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课件,高效地完成教学为好。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变成“机灌知识”,不能达到“立足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境界。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因此,一定要密切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来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有的人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管信息技术用在这个地方合不合适,教学效果能不能得到提高。他们认为,教育手段先进了,教学也就先进了。这是对“整合”的片面理解。因此,我们在制作多媒体教材时,应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等,从而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如,一位物理教师的课题是《电磁感应现象》,该课的一个难点是闭合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这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把看不到摸不着的磁场以磁感线形式用课件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一定面积内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就是磁通量变化这一规律。又如,上《冬天之美》一课,考虑到南方冬天景物的变化不是很大,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观没有多少体验,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教师首先制作配乐课文朗诵,并在网上搜集大量相关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在学习时很快就进入课文的情景,充分展示了多媒体的强大优势。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为了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改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从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真正发生变化,内容与形式、智慧与工具、优势与劣势之间的辩证关系应时刻指导整合的始终。
责编 高云江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