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栓形成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祖国医学称之为“中经络”,本病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主要针对脑血流减少,脑水肿,降低血液黏稠度,采用手术方法,但疗效不十分显著。笔者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本病,通过对68例患者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資料与方法
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0~50岁6例,50~60岁28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完全偏瘫8例,不完全偏瘫38例,共济失调2例。患者均以病史、临床症状、典型体征及CT扫描为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原则,方剂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如下:生黄芪40g,当归20g,川芎20g,红花10g,丹参25g,地龙15g。临床加减:头痛加石决明,眩晕加天麻、钩藤,口眼歪斜加僵蚕,言语不利加石菖蒲。水煎,每日2次口服。
针灸处方:上肢泻肩禺、外关、合谷。下肢泻三阴交、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肌力>4级,语言流利,行走自如,生活能够自理;②显效:肌力>2级,症状明显改善;③好转:肌力增加,体力部分改善;④无效:症状体症无改善。
结 果
治愈24例(35.3%),显效26例(38.2%),好转16例(23.5%),无效2例(3%),总有效率97%。
讨 论
本病多发于老年,与肾气衰弱阳气不足有关,从临床上看脑血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畏寒,乃一派气虚血行痹阻肢体,失于温煦之象,故认为气虚衰弱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气虚血瘀、经脉瘀阻为主要病理机制。因此,针对病机采取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法治疗。
方剂中生黄芪补气助阳为主药,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佐香附行血中之气,诸药同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
取穴中合谷与三阴交相配,具有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曲池、肩禺、委中、风市、环跳、阳陵泉等穴,施以平补平泻法,虚实证均可应用。在治疗中注意一般在强直性瘫痪多用泻法,在迟缓性瘫痪中多用补法。
資料与方法
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0~50岁6例,50~60岁28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完全偏瘫8例,不完全偏瘫38例,共济失调2例。患者均以病史、临床症状、典型体征及CT扫描为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原则,方剂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如下:生黄芪40g,当归20g,川芎20g,红花10g,丹参25g,地龙15g。临床加减:头痛加石决明,眩晕加天麻、钩藤,口眼歪斜加僵蚕,言语不利加石菖蒲。水煎,每日2次口服。
针灸处方:上肢泻肩禺、外关、合谷。下肢泻三阴交、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肌力>4级,语言流利,行走自如,生活能够自理;②显效:肌力>2级,症状明显改善;③好转:肌力增加,体力部分改善;④无效:症状体症无改善。
结 果
治愈24例(35.3%),显效26例(38.2%),好转16例(23.5%),无效2例(3%),总有效率97%。
讨 论
本病多发于老年,与肾气衰弱阳气不足有关,从临床上看脑血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畏寒,乃一派气虚血行痹阻肢体,失于温煦之象,故认为气虚衰弱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气虚血瘀、经脉瘀阻为主要病理机制。因此,针对病机采取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法治疗。
方剂中生黄芪补气助阳为主药,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佐香附行血中之气,诸药同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
取穴中合谷与三阴交相配,具有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曲池、肩禺、委中、风市、环跳、阳陵泉等穴,施以平补平泻法,虚实证均可应用。在治疗中注意一般在强直性瘫痪多用泻法,在迟缓性瘫痪中多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