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多使用手势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该研究试验涉及78名9~11岁的儿童,比较了自发使用手势的儿童和不爱或不会用手势儿童的创造力差异。研究人员让参试儿童观看报纸、罐子和水壶等家居图片,并要求他们凭想象说出各种物件的新用途。对比结果显示,自发用手势的儿童创意想法更多。正常使用手势的孩子平均出现13种表达物件新使用方法的手势,而被特别提示使用手势的儿童平均产生大约53个表达
分离焦虑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它通常会在宝宝七八个月开始出现,持续到一岁多。典型的表现是宝宝时刻粘着妈妈,如果妈妈离开就会哭闹不止,哪怕爸爸来抱也会哭。洗澡,玻璃门外面两只小手一边不停地拍门,你们脑补一下苏妈的心情……连蹲马桶都要把她的游戏床放在厕所门口——她得能看到我,才不会哭闹。分离焦虑严重的宝宝,是缺乏安全感吗 那段时间,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总觉得自己没有把宝宝带好。朝夕相处,亲力亲为,从出生
小米喜欢看中央台每晚19:30的天气预报,不过她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天气,而是那些城市的名字。每当听到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时,她就会很开心地嚷嚷着她去过。其实,小米还去过很多其他城市,因为不是省会城市,所以常常无缘出现在新闻联播中。 “它们都在什么位置,离北京有多远呢?”小米常常会很好奇。 我想,如果有一张地图摆在我们的面前,小米就可以直观地找到曾经去过的地方,将我们的足迹一一在地图上呈现出来,
儿子小浩自小是个动物迷,每次我们去散步,看见别人牵着小狗,他就挪不开步子,缠着要养狗,我说:“别人遛狗,我们遛小孩。”他说:“那么小孩喜欢养狗呢?”我无语。后来,他又要求养鱼,也是磨了好久。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对他说:“我给你买条小鱼,给它起名叫乐观,每一次你看到它就要乐观。”他说:“如果乐观死了呢?”我说:“还要乐观,要不然你就再也没有小鱼了。”他乐不可支地一口答应。 我们去隔壁的宠物店,一个
“挫折教育”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培养其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从小体验过越多失败,长大以后抗击失败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发容易成功。”遗憾的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看来,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毫无根据,十分荒谬。 挫折教育过度,只会伤害孩子 生活的挫折无处不在。跑步没有小兰快,算数没有小红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这些不开心的事
“出了什么事,妈妈?”3个小家伙一个接着一个走进卧室,穿过黑暗来到我的床侧。电话铃声和我的哭泣声在黎明时分把他们从沉睡中惊醒了。 “妈妈现在非常伤心,”他们的爸爸替我回答,“妈妈伤心是因为你们的贝斯汀外祖父今天凌晨去世了。” 3个孩子爬到我的床上,开始用手抚摸我,试图安慰我痛苦的心灵。而在我看来,他们那么小,还根本不可能理解我的痛苦。 孩子们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了解他们的外祖父。700英里的距
如果你在家和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种交易关系,那你还指望他们长大后跟你多亲密? 我家蛮蛮从小属于闹腾型,同样一件事得花数倍于别家孩子的时间讲道理。 但有一段时间,闺蜜突然发现蛮蛮异常“听话”,好奇地问我使了什么招。其实,我只给蛮蛮做了一张积分奖励表,记录每天各种好的表现和加分情况;累计积分可以换取乐高玩具。 就这么简单! 那段时间甚至包括“灯黑没叫爸爸”“一个人上楼”都记录加分,蛮蛮热情高
“妈妈,爸爸打我!” 我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儿子跑来告状。 “为什么打你啊?”爸爸肯定不是真的打他,我头也没回地问。 “他不让我看他的书。”儿子抽抽搭搭起来,委屈得不行。我放下手下的活,转过身,蹲下来,轻声边安慰边询问缘由:“宝贝不哭,先告诉我是怎么回事,爸爸为什么不让你看书呢?” 这时,爸爸走出来为自己辩护:“我刚拿过来想看看,他就过来抢。这是我的书。我想看,他抢是不对的!” “
即便是社交能力最出色的孩子,也会经常性地遇到这5种人际关系难题。 女儿Sadie上小学预备班的时候,我曾经问她喜欢和哪个朋友一起玩。她不止一次地回答我说:“没人和我玩。” 我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其他孩子在游乐场愉快地玩耍,我5岁的小女儿寂寞地一个人踢着地上的小石头。 这样的情形让我难过,所以,我安排了好几次儿童聚会,并且试着帮助女儿打破她和同龄人之间的那层“坚冰”。二年级以后,我惊喜地发现
地图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知识点,Map Skill融合了方向、坐标、角度等多重概念。 近段时间,憨憨从学校里带回的作业都是关于地图的内容。他说,最近老师在训练他们的Map Skill(地图技能)。 我笑了,不就是看地图吗?能有啥好训练的!可把他的作业检查一遍后我发现,美国学校对“看地图”真的非常重视——在美国教学系统里,Map Skill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属于Math(数学)和Socia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