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院不仅为祀神之所,且为士子谈书、教师宣讲之地。书院装饰不但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同时有丰富心灵的功用。取材寓意广泛的图案,搭配书院教育教化功能及各式各样图案所传达的意涵,增加雕梁画栋之美。
关键词:台湾书院;建筑装饰;图案
中国书院始创于唐代,到五代时,规制渐备,宋元时臻于极盛,凌驾国子监等国家学院之上,迄于明清,仍能维持不坠,前后连亘一千年,并随着时代之推移而演变。目前学界一般公认最早的书院是唐代开元六年(718)由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目的是对儒家学说的著述进行硏究,做皇帝的典章学术顾问。其后,民间士子也开始把自己读书的房舍称为书院。到五代时,天下离乱,学校废弛,书院代之成为教育中心,收藏图书、授徒讲学之所,以白鹿洞书院为最早。到北宋,书院大盛,有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入南宋更盛,朱熹等大儒纷纷主持书院。元时又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学院于纯学术之外,尤重人格教育,与科举绝缘,不受官府节制,各依学田,不受出资者把持。书院形成了讲学自由、经济独立的境域。明代的书院虽然初期微弱,但王阳明再度兴盛了书院。随后,书院迭遭摧毁,尤其是权阉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满清入关之后,继续抑制书院。顺治九年(1652)清廷下谕“禁止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另设义学以代替书院。但到了康熙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康熙帝甚至有修复、赐书书院的举动。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正式明令各省新建书院,清廷改采鼓励态度,此后天下书院渐兴,连台湾也大量建造书院。
台湾最早的书院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创立的西定坊书院。之后的二十年里,闽台先民们又先后成立了镇北坊、弥陀室、竹溪等八所书院。但这些书院由于“禁止别创书院,群聚徒党”的谕令仍然是义学性质的雏形书院。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崇文书院终于由时任台湾知府卫台揆将原来的东安坊义学改建而成,并专门从闽南聘请学者前往授课。之后的丘逢甲、施士洁(祖籍晋江)等人先后担任过崇文书院主讲。在卫台揆的倡导下,台湾各地又先后成立书院多处,人民得以教化,知礼守法。
根据统计,清朝台湾各地共设62所书院,目前尚存17所。这些书院一般格局为第一进门厅,第二进讲堂,第三进后堂为祭祀孔子等先贤或文昌帝君的场所。如果书院规模太小的话,则讲堂主墙面兼祀孔圣。左右两厢房(护龙)为学生住宿的斋舍,山长等书院先生通常住后堂侧室。其余厨房、储藏室、门房等位于角落。规模较大还会设置院门、泮池、敬字亭、照壁等设施。值得注意的是照壁,照壁又称影壁、照墙。照字有光明启示,以其正对文昌诸神,有文昌普照、文明气象之意。壁则有屏幛、辟邪的功能,且其型如屏。照壁在民俗风水观念中有藏风聚气之功,亦可免除门开正面,直来直往、直冲直泄之弊。闽南谚语:“直来直冲损人丁。”这是传统民俗风水地理所禁忌,是以大门避免直对正堂。书院的照壁对内祈福、对外辟邪,且可阻隔才气外泄。
闽南书院建筑是民间工艺的总汇,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粘、服饰、器物、手工艺,甚至诗词文学及戏剧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我们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洞悉书院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书院的屋顶是装饰重点部位,就好像冠帽代表士大夫的地位一样,屋顶在闽南除了遮日挡雨功能还兼具等级地位的标志。屋顶整体形象和细部装饰丰富生动,一般有正脊和西施脊之分,后者脊上加脊的做法增加了许多可以装饰的空间。屋顶是建筑最高处,给人以崇高与神圣之感。
书院门厅的山川门正上方有似太阳火炬,是赈灾、辟邪之物,象征光明。两旁的鳌龙有防火之意,因书院建筑多木造,也有鲤鱼跃龙门之意。前方有四幅图像,象征仙人指路,有加官晋爵之意。拜亭上屋脊中间是麒麟背八卦,意为天下太平。正脊有凤凰剪粘,象征有凤来仪;下方有四灵兽(虎、豹、狮、象)。副脊有公鸡、羊、鹿、喜鹊、梅树,象征封侯拜相之吉、喜上眉梢之喜。正殿的青龙张牙舞爪、扬鬃翘尾、腾空驾云,神态栩栩如生,拱护中间的宝塔,象征风调雨顺、國泰民安、永保无虞。宝塔五层,塔身六角形塔檐星弧形内藏学子学习科目的四书五经。宝塔上方放置葫芦,葫芦象征“福禄”。引路为文官、武官象征文武双全,青松、鹤象征松鹤长春,竹、鹿谐音祝禄平安。燕尾翘脊尾端装饰有忍冬卷草纹,忍冬卷草纹俗称为水草,呈卷涡形状,线条流畅而透逸。卷草纹既装饰美观,也具有辟火煞的民俗功能。装饰纹饰还有白锦鸡和寿石、菊花相配的“锦上加冠”,公鸡或长尾雉与茶花相配的“锦鸡茶”。公鸡在民俗观念中被视为祥禽,除了具有五德之外,其羽毛如锦,头上有冠,配以菊,与“吉”同音相借,引申有“锦上添花、举家大吉”的吉祥意义。茶花盛开于冬、春两季,花期较长,且雍容华贵,又被称为“长春花”。
台基即地面之上、柱墙之下的基座。台基上稳定门柱的石狮子、抱鼓石、石枕、柱础、石珠、斜魁在力学构造上的作用都是加强门柱的稳定性,使门板开启或关闭时不致摇动。高门槛用意在于尊敬神明(入门低头)、读书要过门坎或是只有男生可入(读书)之意。石狮用以守护庙宇、镇卫庙基。石狮脚踏绣球有圆满、结彩之意;嘴里含球,除代表雕技精湛外,也表祈求,除显雄壮之势,亦现祥和之象。抱鼓石雕饰繁复突出,有的托座半浮雕的葫芦、芭蕉扇、犀角、花卉等八宝纹饰。前方雕饰的垂巾显示出石鼓的尊贵。螺纹部分通常雕成螺旋图案。柱子下漏地面的础石由石块雕成,略大于柱径,有圆鼓形、瓜瓣形、莲瓣形及八角形等,其功用可防水渗入木柱,亦有美观作用。葫芦、琴、棋、书、画等图案,借此勉励才学兼备。铜钱图案喻为人处世内圆外方。喜鹊莲花、喜鹊菊花比喻喜从天降、富贵君子。一般书院并无特别的装饰,仅在柱珠样式上做一些小变化,出现圆形、方形、莲叶形柱珠。斜魁(御路)是寺庙或宫殿的大殿台基前中央的斜石,常雕以云龙,不让人行走,表示尊贵之意。
栋架为组成大木结构栋架的主要部分。古书中栋架用法颇杂。栋架基本上属于结构物,充满了各种雕饰,企图达到结合力学与美学之效果。以木结构为体系的书院建筑,用木梁枋组成构架,建筑装饰不仅注意形式的美观,而且也相当注重这些形式所包含的内容,更注重装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书院不仅为祀神之所,还为士子谈书、教师宣讲之地。书院的装饰虽不若庙宇的金碧辉煌,但匠师们运用丰富想象力,将历史故事及各种象征图案作为装饰题材,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这些装饰取材寓意广泛的图案,大都诉求金榜题名、功名及第、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有丰富心灵的功用,亦可增加雕梁画栋之美。■
参考文献
[1]陈龙山,林晓蓉.两岸书院福建泉州开启文化之旅 探寻“朱子之路”[J].台声,2019(14):72.
[2]耿慧玲.由儒入巫?——台湾书院的历史变化[J].形象史学,2018(2):136-166.
[3]戴美玲,陈支平.闽南书院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8(11):119-126.
[4]李树宜.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5]陈晨.书院与清代边疆文化治理的走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8(3):183-187.
关键词:台湾书院;建筑装饰;图案
中国书院始创于唐代,到五代时,规制渐备,宋元时臻于极盛,凌驾国子监等国家学院之上,迄于明清,仍能维持不坠,前后连亘一千年,并随着时代之推移而演变。目前学界一般公认最早的书院是唐代开元六年(718)由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目的是对儒家学说的著述进行硏究,做皇帝的典章学术顾问。其后,民间士子也开始把自己读书的房舍称为书院。到五代时,天下离乱,学校废弛,书院代之成为教育中心,收藏图书、授徒讲学之所,以白鹿洞书院为最早。到北宋,书院大盛,有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入南宋更盛,朱熹等大儒纷纷主持书院。元时又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学院于纯学术之外,尤重人格教育,与科举绝缘,不受官府节制,各依学田,不受出资者把持。书院形成了讲学自由、经济独立的境域。明代的书院虽然初期微弱,但王阳明再度兴盛了书院。随后,书院迭遭摧毁,尤其是权阉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满清入关之后,继续抑制书院。顺治九年(1652)清廷下谕“禁止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另设义学以代替书院。但到了康熙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康熙帝甚至有修复、赐书书院的举动。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正式明令各省新建书院,清廷改采鼓励态度,此后天下书院渐兴,连台湾也大量建造书院。
台湾最早的书院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创立的西定坊书院。之后的二十年里,闽台先民们又先后成立了镇北坊、弥陀室、竹溪等八所书院。但这些书院由于“禁止别创书院,群聚徒党”的谕令仍然是义学性质的雏形书院。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崇文书院终于由时任台湾知府卫台揆将原来的东安坊义学改建而成,并专门从闽南聘请学者前往授课。之后的丘逢甲、施士洁(祖籍晋江)等人先后担任过崇文书院主讲。在卫台揆的倡导下,台湾各地又先后成立书院多处,人民得以教化,知礼守法。
根据统计,清朝台湾各地共设62所书院,目前尚存17所。这些书院一般格局为第一进门厅,第二进讲堂,第三进后堂为祭祀孔子等先贤或文昌帝君的场所。如果书院规模太小的话,则讲堂主墙面兼祀孔圣。左右两厢房(护龙)为学生住宿的斋舍,山长等书院先生通常住后堂侧室。其余厨房、储藏室、门房等位于角落。规模较大还会设置院门、泮池、敬字亭、照壁等设施。值得注意的是照壁,照壁又称影壁、照墙。照字有光明启示,以其正对文昌诸神,有文昌普照、文明气象之意。壁则有屏幛、辟邪的功能,且其型如屏。照壁在民俗风水观念中有藏风聚气之功,亦可免除门开正面,直来直往、直冲直泄之弊。闽南谚语:“直来直冲损人丁。”这是传统民俗风水地理所禁忌,是以大门避免直对正堂。书院的照壁对内祈福、对外辟邪,且可阻隔才气外泄。
闽南书院建筑是民间工艺的总汇,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粘、服饰、器物、手工艺,甚至诗词文学及戏剧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我们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洞悉书院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书院的屋顶是装饰重点部位,就好像冠帽代表士大夫的地位一样,屋顶在闽南除了遮日挡雨功能还兼具等级地位的标志。屋顶整体形象和细部装饰丰富生动,一般有正脊和西施脊之分,后者脊上加脊的做法增加了许多可以装饰的空间。屋顶是建筑最高处,给人以崇高与神圣之感。
书院门厅的山川门正上方有似太阳火炬,是赈灾、辟邪之物,象征光明。两旁的鳌龙有防火之意,因书院建筑多木造,也有鲤鱼跃龙门之意。前方有四幅图像,象征仙人指路,有加官晋爵之意。拜亭上屋脊中间是麒麟背八卦,意为天下太平。正脊有凤凰剪粘,象征有凤来仪;下方有四灵兽(虎、豹、狮、象)。副脊有公鸡、羊、鹿、喜鹊、梅树,象征封侯拜相之吉、喜上眉梢之喜。正殿的青龙张牙舞爪、扬鬃翘尾、腾空驾云,神态栩栩如生,拱护中间的宝塔,象征风调雨顺、國泰民安、永保无虞。宝塔五层,塔身六角形塔檐星弧形内藏学子学习科目的四书五经。宝塔上方放置葫芦,葫芦象征“福禄”。引路为文官、武官象征文武双全,青松、鹤象征松鹤长春,竹、鹿谐音祝禄平安。燕尾翘脊尾端装饰有忍冬卷草纹,忍冬卷草纹俗称为水草,呈卷涡形状,线条流畅而透逸。卷草纹既装饰美观,也具有辟火煞的民俗功能。装饰纹饰还有白锦鸡和寿石、菊花相配的“锦上加冠”,公鸡或长尾雉与茶花相配的“锦鸡茶”。公鸡在民俗观念中被视为祥禽,除了具有五德之外,其羽毛如锦,头上有冠,配以菊,与“吉”同音相借,引申有“锦上添花、举家大吉”的吉祥意义。茶花盛开于冬、春两季,花期较长,且雍容华贵,又被称为“长春花”。
台基即地面之上、柱墙之下的基座。台基上稳定门柱的石狮子、抱鼓石、石枕、柱础、石珠、斜魁在力学构造上的作用都是加强门柱的稳定性,使门板开启或关闭时不致摇动。高门槛用意在于尊敬神明(入门低头)、读书要过门坎或是只有男生可入(读书)之意。石狮用以守护庙宇、镇卫庙基。石狮脚踏绣球有圆满、结彩之意;嘴里含球,除代表雕技精湛外,也表祈求,除显雄壮之势,亦现祥和之象。抱鼓石雕饰繁复突出,有的托座半浮雕的葫芦、芭蕉扇、犀角、花卉等八宝纹饰。前方雕饰的垂巾显示出石鼓的尊贵。螺纹部分通常雕成螺旋图案。柱子下漏地面的础石由石块雕成,略大于柱径,有圆鼓形、瓜瓣形、莲瓣形及八角形等,其功用可防水渗入木柱,亦有美观作用。葫芦、琴、棋、书、画等图案,借此勉励才学兼备。铜钱图案喻为人处世内圆外方。喜鹊莲花、喜鹊菊花比喻喜从天降、富贵君子。一般书院并无特别的装饰,仅在柱珠样式上做一些小变化,出现圆形、方形、莲叶形柱珠。斜魁(御路)是寺庙或宫殿的大殿台基前中央的斜石,常雕以云龙,不让人行走,表示尊贵之意。
栋架为组成大木结构栋架的主要部分。古书中栋架用法颇杂。栋架基本上属于结构物,充满了各种雕饰,企图达到结合力学与美学之效果。以木结构为体系的书院建筑,用木梁枋组成构架,建筑装饰不仅注意形式的美观,而且也相当注重这些形式所包含的内容,更注重装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书院不仅为祀神之所,还为士子谈书、教师宣讲之地。书院的装饰虽不若庙宇的金碧辉煌,但匠师们运用丰富想象力,将历史故事及各种象征图案作为装饰题材,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这些装饰取材寓意广泛的图案,大都诉求金榜题名、功名及第、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有丰富心灵的功用,亦可增加雕梁画栋之美。■
参考文献
[1]陈龙山,林晓蓉.两岸书院福建泉州开启文化之旅 探寻“朱子之路”[J].台声,2019(14):72.
[2]耿慧玲.由儒入巫?——台湾书院的历史变化[J].形象史学,2018(2):136-166.
[3]戴美玲,陈支平.闽南书院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8(11):119-126.
[4]李树宜.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5]陈晨.书院与清代边疆文化治理的走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8(3):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