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棵尖毛草,你若想让他长成2米的“草王”,首先要有28米长根的支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学习科目的增多、加深,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甚至越来越厌学。有专家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从来不是因为缺知识,也不是因为缺课时,从某一个角度讲,是因为校内过重的课业负担、校外无休止地补课,毁灭了孩子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当下的孩子,“三个成长”各缺了一半
一个人的成长包括三个方面:生理成长、智能成长、心理成长。但当下,这“三个成长”,孩子们各缺了一半。
首先是生理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身体长高了,但体质却并未跟上。肥胖和近视儿童增多,很多孩子弱不禁风,短暂的升国旗站立都会晕倒。个中原因不是孩子们的营养没跟上,而是因为孩子们待在室内时间太长,不见阳光,缺乏运动。
特别是近视,有人将其归因于电视、电脑、手机,而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室内学习时间过长——视线总是在书本和黑板之间游弋,从来没有放眼远望过,怎能不近视呢?
有个比喻说得好,健康的身体是“1”,学识、学历、财富、地位都是“0”,1后面的“0”越多,人的价值越大,但如果前面的“1”轰然倒下,后面的零便没有了任何意义。
现在,轻体质教育的副作用已然显现,不仅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近年来上班族中猝死现象频现便是一种警示。
其次是在智能上。“智”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可以理解为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智”与“能”相辅相成,两位一体,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但知识不仅包括书本、课堂中的知识,还包括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知识。而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唯有在生活、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反观当下,我们的教育却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甚至把“能”片面成简单的记忆和解题,以为孩子记住了就是学会了,会解题就是能力强。这种脱离了生活实践的学习,将“智”固定在了纸面上,失去了活力,没有了创新,“智”难以升华为“慧”。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增多,孩子记忆力就会越来越差,记不住了,记乱了,记混了,成绩当然就下来了。
最后是在心理方面上。当下很多孩子不愿且不善与人交流,抗挫折能力低下,抑郁症倾向人数增加,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许多学霸在中考、高考之前心理崩溃,大学生、硕士、博士自杀,这些都与我们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
虽然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不是靠“纸上谈兵”得来的,抗挫折能力也非一两次空洞说教就能获得。唯有在人与人的交流交往中,人的交际能力才能形成;唯有在生活实践中,经历无数次成功的喜悦、艰难的磨砺、失败的苦痛,才会熔铸起自尊、自信、自强,锤炼出不惧挫折、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刚强意志。
补位不越位,才是家校共育的初心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家庭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主场所,二者教育大目标相同,但具体分工各有侧重。
现在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全班、全年级学生都学习同样的知识、做同样的作业,较之于古人“一对一”的教育,从整体来看,教育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学校教育虽然讲究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受师资、场地、设备等限制,学校是无法真正照顾到每个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的。为弥补这一缺憾,就有了双休和寒暑假,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讓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所以,双休日节假日,不仅是让孩子用来休息的,更是让他们继续学习的。但这个“继续”,却不是学校知识学习的接力,而是要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放大自己的特长。
双休日节假日,孩子们可以上自己想上的兴趣班,也可以“由由”玩耍:旅游、交际、做公益,甚至逛公园、做游戏一样都是学习,且就个性发展而言,是更好、更重要的学习。为此,家校共育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补位,但绝不越位,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三个成长” ,三位一体,齐头并进。
摒弃“豆芽教育”,让孩子做一棵长根的尖毛草
尖毛草是非洲草原最高的野草之一,有“草地之王”之称。它的生长过程与众不同。最初的时候,它生长得很慢很慢,甚至几乎看不出生长,半年时间里,只有一寸多高,其他草都长得比它旺,比它高。但是半年过后,非洲雨季来临,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以每天半米多的速度向上疯窜,三五天时间,就长到了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前半年,尖毛草其实也一直在长,可它不是向上长,而是向下扎根。在前半年时间里,尖毛草的根能长到28米以上。原来啊,它不是不想长高,而是在为将来更好、更快地长高,悄无声息地作准备。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当机遇来临——雨水充沛时,尖毛草便会一发而不可收,“一长成王”。
每个孩子其实也都是一棵尖毛草,你若想让他长成2米的“草王”,首先要有28米长根的支持。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就是孩子长根、蓄力的时候,“身高”——也就是考试分数、名次并不重要,“长根”——体质、智能、心理发展才是根本,“根”长得越长,将来孩子发展才会越快。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外国有发明家爱迪生、火箭之父冯·布劳恩,我国有文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玩出来的天才博士牛培行……他们小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差。可他们的家长并未就此将他们囿于“课本小书”,让他们陷于无休止的“补课”,而是任由他们去阅读“天地大书”,茁壮自己的成长之根,使得他们小时虽平平,大器终晚成。
风物长宜放眼量,长身高先要长根长。孩子的成长,再也不能像泡豆芽那样,仅盯住芽的生长,用单一的水——有限的课本知识去“泡养”了,而是要让他们放下书本,跃出题海,走出书屋,奔向自然,拥抱社会,在“天地大书”的孕润滋养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唯有扎下“28米长根”,才能在未来一鸣惊人!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正阳路小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学习科目的增多、加深,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甚至越来越厌学。有专家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从来不是因为缺知识,也不是因为缺课时,从某一个角度讲,是因为校内过重的课业负担、校外无休止地补课,毁灭了孩子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当下的孩子,“三个成长”各缺了一半
一个人的成长包括三个方面:生理成长、智能成长、心理成长。但当下,这“三个成长”,孩子们各缺了一半。
首先是生理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身体长高了,但体质却并未跟上。肥胖和近视儿童增多,很多孩子弱不禁风,短暂的升国旗站立都会晕倒。个中原因不是孩子们的营养没跟上,而是因为孩子们待在室内时间太长,不见阳光,缺乏运动。
特别是近视,有人将其归因于电视、电脑、手机,而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室内学习时间过长——视线总是在书本和黑板之间游弋,从来没有放眼远望过,怎能不近视呢?
有个比喻说得好,健康的身体是“1”,学识、学历、财富、地位都是“0”,1后面的“0”越多,人的价值越大,但如果前面的“1”轰然倒下,后面的零便没有了任何意义。
现在,轻体质教育的副作用已然显现,不仅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近年来上班族中猝死现象频现便是一种警示。
其次是在智能上。“智”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可以理解为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智”与“能”相辅相成,两位一体,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但知识不仅包括书本、课堂中的知识,还包括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知识。而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唯有在生活、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反观当下,我们的教育却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甚至把“能”片面成简单的记忆和解题,以为孩子记住了就是学会了,会解题就是能力强。这种脱离了生活实践的学习,将“智”固定在了纸面上,失去了活力,没有了创新,“智”难以升华为“慧”。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增多,孩子记忆力就会越来越差,记不住了,记乱了,记混了,成绩当然就下来了。
最后是在心理方面上。当下很多孩子不愿且不善与人交流,抗挫折能力低下,抑郁症倾向人数增加,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许多学霸在中考、高考之前心理崩溃,大学生、硕士、博士自杀,这些都与我们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
虽然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不是靠“纸上谈兵”得来的,抗挫折能力也非一两次空洞说教就能获得。唯有在人与人的交流交往中,人的交际能力才能形成;唯有在生活实践中,经历无数次成功的喜悦、艰难的磨砺、失败的苦痛,才会熔铸起自尊、自信、自强,锤炼出不惧挫折、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刚强意志。
补位不越位,才是家校共育的初心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家庭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主场所,二者教育大目标相同,但具体分工各有侧重。
现在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全班、全年级学生都学习同样的知识、做同样的作业,较之于古人“一对一”的教育,从整体来看,教育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学校教育虽然讲究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受师资、场地、设备等限制,学校是无法真正照顾到每个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的。为弥补这一缺憾,就有了双休和寒暑假,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讓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所以,双休日节假日,不仅是让孩子用来休息的,更是让他们继续学习的。但这个“继续”,却不是学校知识学习的接力,而是要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放大自己的特长。
双休日节假日,孩子们可以上自己想上的兴趣班,也可以“由由”玩耍:旅游、交际、做公益,甚至逛公园、做游戏一样都是学习,且就个性发展而言,是更好、更重要的学习。为此,家校共育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补位,但绝不越位,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三个成长” ,三位一体,齐头并进。
摒弃“豆芽教育”,让孩子做一棵长根的尖毛草
尖毛草是非洲草原最高的野草之一,有“草地之王”之称。它的生长过程与众不同。最初的时候,它生长得很慢很慢,甚至几乎看不出生长,半年时间里,只有一寸多高,其他草都长得比它旺,比它高。但是半年过后,非洲雨季来临,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以每天半米多的速度向上疯窜,三五天时间,就长到了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前半年,尖毛草其实也一直在长,可它不是向上长,而是向下扎根。在前半年时间里,尖毛草的根能长到28米以上。原来啊,它不是不想长高,而是在为将来更好、更快地长高,悄无声息地作准备。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当机遇来临——雨水充沛时,尖毛草便会一发而不可收,“一长成王”。
每个孩子其实也都是一棵尖毛草,你若想让他长成2米的“草王”,首先要有28米长根的支持。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就是孩子长根、蓄力的时候,“身高”——也就是考试分数、名次并不重要,“长根”——体质、智能、心理发展才是根本,“根”长得越长,将来孩子发展才会越快。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外国有发明家爱迪生、火箭之父冯·布劳恩,我国有文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玩出来的天才博士牛培行……他们小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差。可他们的家长并未就此将他们囿于“课本小书”,让他们陷于无休止的“补课”,而是任由他们去阅读“天地大书”,茁壮自己的成长之根,使得他们小时虽平平,大器终晚成。
风物长宜放眼量,长身高先要长根长。孩子的成长,再也不能像泡豆芽那样,仅盯住芽的生长,用单一的水——有限的课本知识去“泡养”了,而是要让他们放下书本,跃出题海,走出书屋,奔向自然,拥抱社会,在“天地大书”的孕润滋养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唯有扎下“28米长根”,才能在未来一鸣惊人!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正阳路小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