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他的赞誉太多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听到这里,你们知道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吗?对了,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锋芒毕露的儿童时代
钱学森3岁时,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能读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要做英雄。”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钱学森上小学低年级时,学校的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整,所以飞起来空气阻力很小,他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使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不已。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他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艰难的归国历程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代表着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原来,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的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的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五成员之一。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被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发展。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这样,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挠。美国政府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钱学森的遭遇,引起了加州理工学院中正义的同事和学生的同情,在他们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可他们对钱学森的迫害并没有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的信件、电话等。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正义人士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了解了他的情况,指示参加中美两国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的归国问题。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人同样能造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的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陈庚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庚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庚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和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钱学森终于将憋在心里几十年的这口气吐了出来,心情无比舒畅。这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归来,改变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历史。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等。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将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晚年的钱学森更是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满意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含笑)
锋芒毕露的儿童时代
钱学森3岁时,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能读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要做英雄。”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钱学森上小学低年级时,学校的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整,所以飞起来空气阻力很小,他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使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不已。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他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艰难的归国历程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代表着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原来,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的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的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五成员之一。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被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发展。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这样,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挠。美国政府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钱学森的遭遇,引起了加州理工学院中正义的同事和学生的同情,在他们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可他们对钱学森的迫害并没有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的信件、电话等。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正义人士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了解了他的情况,指示参加中美两国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的归国问题。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人同样能造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的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陈庚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庚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庚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和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钱学森终于将憋在心里几十年的这口气吐了出来,心情无比舒畅。这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归来,改变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历史。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等。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将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晚年的钱学森更是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满意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