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这就是战国时代。悠悠岁月尘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孙皓晖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历史,以澎湃激昂的文字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开辟出一片片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历史天空,交织出一部帝王将相辟野开疆、重整华夏的英雄史诗。
■著者
孙皓晖 1949年生于陕西三原,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1993年起,孙皓晖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5万字。2011年,《大秦帝国》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和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该作品还被改编为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由央视播出。
■速递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之中。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经160余年六代领袖不懈努力,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方略和奋发图强、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了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公元前362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
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魏”字尚依稀可见。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地排列在“秦”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地望着南面山头的魏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魏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地望着北面山头的秦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双方就这样死死对峙着,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冲杀,谷地主战场上的累累尸体和丢弃的战车辎重也没有任何一方争夺,就像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
这是一次奇特的战争,没有胜负,两败俱伤。
黑色军团由秦献公嬴师隰亲自统率,半日激战中斩首魏军五万。嫡子嬴渠梁率死士三百直突敌阵中心,一举俘获了魏军统帅公叔痤。按照战国初期的用兵规模和评价标准,这算是一场特大胜利了。出人意料的是,魏军在统帅被俘后非但没有溃散,反而拼命回卷,力图抢回统帅。秦献公眼见长子嬴渠梁的三百死士陷入红色魏军的汪洋大海,情急之下,长剑挥动,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冲入敌阵接应。两军会合,士气大盛。嬴渠梁一马当先,率死士冲出重围。秦献公断后阻击,眼见要脱离魏军,却被一支冷箭射中后背。秦献公一声低吼,几乎跌落马下。此时嬴渠梁已经将公叔痤交于后军大将,率死士反身杀回。秦军在嬴渠梁率领下大举冲杀,一气将魏军杀退到三里之外。回来再看公父,秦献公背上的箭头竟深入五寸有余,周围已经渗出一圈黑晕。随军太医急得大汗淋漓,却不知如何下手。
秦献公面色蜡黄,伏在军榻低声道:“渠梁,撤军……栎阳。”说完便昏了过去。
“是否毒箭?”嬴渠梁满眼泪光,却没有慌乱。
太医急忙点头:“这是魏国的狼毒箭,一时难解。”
“敢拔除么?”
“近箭疾射,铁镞深入五寸有余,断不可拔。”太医摇头。
嬴渠梁环视厅中大将,向一员威猛的将领拱手道:“大哥,断箭吧!”
青年将领是秦献公的庶出子,嬴渠梁的长兄,叫嬴虔,他手中那柄弯月形的长剑极为奇特罕见。听得嬴渠梁招呼,他走到公父身后,拔出长剑立定,双手不禁微微颤抖。要知道,箭镞深入肉体,箭杆的受力处便在伤口上,稍不留神使箭杆晃动带动箭镞,公父立时便有性命之忧。况且魏国的兵器打造得极为精细,长箭杆用上好的硬木制作,又反复刷过几遍桐油大漆,锃亮光滑,尋常刀剑根本难以着力。纵然这柄弯月长剑是神兵利器,可也没斩削过此等箭杆,安知没有万一?嬴虔紧张得头上冒汗,内心暗暗祷告:“天月剑也天月剑,救公父一命了。”凝神定力,扬起天月剑轻轻一挥,只见一道光芒闪烁——剑刃尚未触及,箭杆已被剑气悄无声息地切断。嬴虔左手快速凌空抓住断开的箭杆,再看公父,竟是丝毫没有察觉。嬴虔长嘘一声,不禁跌坐地上。
厅中大将们也同时轻轻地“啊”了一声。
嬴渠梁镇静如常,吩咐道:“立即班师,谁愿断后?”
嬴虔一跃而起:“断后我来,不杀暗箭魏狗,嬴虔提头来见!”
“大哥,”嬴渠梁低声道,“公父重伤,目下当以大局为重,不能恋战。敌不追,我不动。坚守一夜,明日立即撤回,万莫意气用事,我在栎阳等你。”
嬴虔猛然醒悟:“好,大哥明白了,明日回军。”
嬴渠梁立即吩咐幕府诸将:“前军子岸开路,长史公孙贾领中军护卫国君,其余诸将皆随中军护卫,我自率三千骑士殿后,立即拔营班师。”
众将一声答应,大步出帐,少梁北面的山地顿时紧张忙碌起来。
乌云遮月,秋风萧瑟。秦军壁垒依然是军灯高挑,刁斗声声。对面山头的魏军也是篝火军灯,一片严密戒备,等着在明日的激战中夺回主帅。魏国军法:主帅战死,将士无罪;主帅被俘,三军大将并护卫兵士则一律死罪。如今丞相兼统帅的公叔痤被秦军生擒,不夺回主帅,谁敢撤军?魏国将军们判断,秦人好战,国君受伤后定然是恼羞成怒,来日一定会进行复仇大战,绝没有乘胜撤军的道理,今夜第一等大事是养精蓄锐,明日大战,才是真正的你死我活。那时候,人们还不大擅长偷营劫寨之类的雕虫小技,还延续着春秋车战时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正面决战传统,休战就休战,绝少有一方会乘着黑夜休战之机偷袭对方营寨。戒备归戒备,那是大军驻扎的必然形式,魏国军营还是迅速淹没于无边无际的鼾声之中。
■笔记
传奇时代的英雄史诗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全新的铁器文明。但秦国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只有15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然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传奇故事和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大秦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易 洋)
听金戈之音,感浩浩之气
读完《大秦帝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邯郸城破后公子赵嘉建立代国抗秦的那部分,赵嘉毅然杀死前来劝他归顺匈奴的氏族元老,亲帅七万士兵和两万老弱妇孺对抗秦军,最后全军覆没。
这便是孙皓辉笔下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变革、大兴亡的时代,除了浩浩长风、堂堂战阵,还有百家诸子、纵横捭阖、商鞅变法、王者心胸,“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孙皓辉沉潜海南16年,写出6部11册《大秦帝国》,驳斥了史学界主流所谓暴秦之论,回望探索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以求变图存的大争精神创造新文明的帝国时代,重现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拔刀诀)
秦文明,中国原生文明之光
当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之为“汉人”或者“唐人”之时,我们需要自豪地告诉他们,汉人唐人,宁非秦人?汉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兴盛与西传,唐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远播,而秦人则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根基——这根基生长于西北关中的艰苦生存环境,扎根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淬火于统一天下的残酷战争,形成于重整华夏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文化支柱。
秦人有着春秋战国风云纵横的时代所造就的铁血大争、创新求变、自强不屈、砥砺奋进、包容天下的精神,他们海纳百川、任用能臣、变法图强、恪守法制、尚武任勇,体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所造就的中华民族强势生存与发展精神,这便是中华文明绵延两千年生生不息从未断绝的决定性精神因素。
(岂曰无衣)
■著者
孙皓晖 1949年生于陕西三原,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1993年起,孙皓晖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5万字。2011年,《大秦帝国》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和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该作品还被改编为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由央视播出。
■速递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之中。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经160余年六代领袖不懈努力,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方略和奋发图强、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了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公元前362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
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魏”字尚依稀可见。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地排列在“秦”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地望着南面山头的魏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魏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地望着北面山头的秦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双方就这样死死对峙着,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冲杀,谷地主战场上的累累尸体和丢弃的战车辎重也没有任何一方争夺,就像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
这是一次奇特的战争,没有胜负,两败俱伤。
黑色军团由秦献公嬴师隰亲自统率,半日激战中斩首魏军五万。嫡子嬴渠梁率死士三百直突敌阵中心,一举俘获了魏军统帅公叔痤。按照战国初期的用兵规模和评价标准,这算是一场特大胜利了。出人意料的是,魏军在统帅被俘后非但没有溃散,反而拼命回卷,力图抢回统帅。秦献公眼见长子嬴渠梁的三百死士陷入红色魏军的汪洋大海,情急之下,长剑挥动,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冲入敌阵接应。两军会合,士气大盛。嬴渠梁一马当先,率死士冲出重围。秦献公断后阻击,眼见要脱离魏军,却被一支冷箭射中后背。秦献公一声低吼,几乎跌落马下。此时嬴渠梁已经将公叔痤交于后军大将,率死士反身杀回。秦军在嬴渠梁率领下大举冲杀,一气将魏军杀退到三里之外。回来再看公父,秦献公背上的箭头竟深入五寸有余,周围已经渗出一圈黑晕。随军太医急得大汗淋漓,却不知如何下手。
秦献公面色蜡黄,伏在军榻低声道:“渠梁,撤军……栎阳。”说完便昏了过去。
“是否毒箭?”嬴渠梁满眼泪光,却没有慌乱。
太医急忙点头:“这是魏国的狼毒箭,一时难解。”
“敢拔除么?”
“近箭疾射,铁镞深入五寸有余,断不可拔。”太医摇头。
嬴渠梁环视厅中大将,向一员威猛的将领拱手道:“大哥,断箭吧!”
青年将领是秦献公的庶出子,嬴渠梁的长兄,叫嬴虔,他手中那柄弯月形的长剑极为奇特罕见。听得嬴渠梁招呼,他走到公父身后,拔出长剑立定,双手不禁微微颤抖。要知道,箭镞深入肉体,箭杆的受力处便在伤口上,稍不留神使箭杆晃动带动箭镞,公父立时便有性命之忧。况且魏国的兵器打造得极为精细,长箭杆用上好的硬木制作,又反复刷过几遍桐油大漆,锃亮光滑,尋常刀剑根本难以着力。纵然这柄弯月长剑是神兵利器,可也没斩削过此等箭杆,安知没有万一?嬴虔紧张得头上冒汗,内心暗暗祷告:“天月剑也天月剑,救公父一命了。”凝神定力,扬起天月剑轻轻一挥,只见一道光芒闪烁——剑刃尚未触及,箭杆已被剑气悄无声息地切断。嬴虔左手快速凌空抓住断开的箭杆,再看公父,竟是丝毫没有察觉。嬴虔长嘘一声,不禁跌坐地上。
厅中大将们也同时轻轻地“啊”了一声。
嬴渠梁镇静如常,吩咐道:“立即班师,谁愿断后?”
嬴虔一跃而起:“断后我来,不杀暗箭魏狗,嬴虔提头来见!”
“大哥,”嬴渠梁低声道,“公父重伤,目下当以大局为重,不能恋战。敌不追,我不动。坚守一夜,明日立即撤回,万莫意气用事,我在栎阳等你。”
嬴虔猛然醒悟:“好,大哥明白了,明日回军。”
嬴渠梁立即吩咐幕府诸将:“前军子岸开路,长史公孙贾领中军护卫国君,其余诸将皆随中军护卫,我自率三千骑士殿后,立即拔营班师。”
众将一声答应,大步出帐,少梁北面的山地顿时紧张忙碌起来。
乌云遮月,秋风萧瑟。秦军壁垒依然是军灯高挑,刁斗声声。对面山头的魏军也是篝火军灯,一片严密戒备,等着在明日的激战中夺回主帅。魏国军法:主帅战死,将士无罪;主帅被俘,三军大将并护卫兵士则一律死罪。如今丞相兼统帅的公叔痤被秦军生擒,不夺回主帅,谁敢撤军?魏国将军们判断,秦人好战,国君受伤后定然是恼羞成怒,来日一定会进行复仇大战,绝没有乘胜撤军的道理,今夜第一等大事是养精蓄锐,明日大战,才是真正的你死我活。那时候,人们还不大擅长偷营劫寨之类的雕虫小技,还延续着春秋车战时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正面决战传统,休战就休战,绝少有一方会乘着黑夜休战之机偷袭对方营寨。戒备归戒备,那是大军驻扎的必然形式,魏国军营还是迅速淹没于无边无际的鼾声之中。
■笔记
传奇时代的英雄史诗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全新的铁器文明。但秦国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只有15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然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传奇故事和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大秦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易 洋)
听金戈之音,感浩浩之气
读完《大秦帝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邯郸城破后公子赵嘉建立代国抗秦的那部分,赵嘉毅然杀死前来劝他归顺匈奴的氏族元老,亲帅七万士兵和两万老弱妇孺对抗秦军,最后全军覆没。
这便是孙皓辉笔下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变革、大兴亡的时代,除了浩浩长风、堂堂战阵,还有百家诸子、纵横捭阖、商鞅变法、王者心胸,“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孙皓辉沉潜海南16年,写出6部11册《大秦帝国》,驳斥了史学界主流所谓暴秦之论,回望探索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以求变图存的大争精神创造新文明的帝国时代,重现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拔刀诀)
秦文明,中国原生文明之光
当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之为“汉人”或者“唐人”之时,我们需要自豪地告诉他们,汉人唐人,宁非秦人?汉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兴盛与西传,唐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远播,而秦人则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根基——这根基生长于西北关中的艰苦生存环境,扎根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淬火于统一天下的残酷战争,形成于重整华夏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文化支柱。
秦人有着春秋战国风云纵横的时代所造就的铁血大争、创新求变、自强不屈、砥砺奋进、包容天下的精神,他们海纳百川、任用能臣、变法图强、恪守法制、尚武任勇,体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所造就的中华民族强势生存与发展精神,这便是中华文明绵延两千年生生不息从未断绝的决定性精神因素。
(岂曰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