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速写 传统与现代绘画表现手段
摘要:速写,他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描绘出所见到的对象,具有收集素材和训练造型能力的两大功能,同时
训练绘画者敏锐的快速地捕捉对象的这种能力和养成对生活观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培养、提高审美感受是一个极好的办法。速写这一技能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创作中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是并不矛盾的,让我们别忘记速写,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积累,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年三十零点刚过,屋里电话、手机短信便应接不暇。一时间,电话铃声,电视春晚的欢呼声,窗外爆竹的炸响声,交织成一团,煞是热闹。电话、短信无一例外都是同事、朋友拜年贺岁。我也不敢怠慢,抢在第一时间给至爱亲朋发短信。短信内容都是手机提供现成的妙语佳句。有的拜年话竟是毫无二致的同一版本。这倒也难免,关键是要记得住来电人的姓名,别忘了礼尚往来,互致问候。忙活一大阵之后,我突生感慨,早些年拜年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个人也没有手机,半夜没法拜年。拜年都赶在年初一。人一大早就穿上新装,出了大门,成群结对,穿行于街上。路遇熟人,人们都是抱拳相贺。到了长辈那儿,大人总是令我们这些孩子跪下磕头行大礼。我们也乐得接个压岁钱。总之,那时的拜年印象就是喜庆、热闹。人人都红光满面,处处都洋溢着亲情、友情。和那时相比,现在拜年的年味儿总好象缺了点儿什么。缺什么呢?细细品味,慢慢梳理,我明白了:如今有了电话、手机,拜年方式现代了,但真情的表露却少了;节奏加快了,但韵味却少了许多。从这联想到绘画,还真有些怀念老传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绘画上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现代化,那么,我们的作品是否也象拜年一样缺少了一些真情,一些韵味呢,绘画的一些传统表现手法是否也变得生疏、遥远了呢?就拿速写来说,他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描绘出所见到的对象,具有收集素材和训练造型能力的两大功能,同时训练绘画者敏锐的快速地捕捉对象的这种能力和养成对生活观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培养、提高审美感受是一个极好的办法。它是我们绘画艺术各个学科中基础课的必修课之一,是传统绘画创作中重要的环节部分。很多绘画大师都是擅长速写的高手,如伦勃朗、门采尔、荷加斯,我们国内有刘文西、黄胄、周思聪、叶浅予等在速写方面也都有很高成就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现在往往很多学画者、美术创作者并不重视它,因为有了照相机、摄像机、数码技术、互联网等先进的现代手段可以利用,可以大走其捷径,少了日晒雨淋、蚊虫叮咬,更少了那种与对象、自然情境中产生的精神的沟通与心灵的共鸣。
例如创作,过去一提创作,美术工作者首先想到的便是深入生活。而深入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速写本儿、画夹子之类。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山水之间,在华街闹市,一笔一笔的搜集着创作素材,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去发现美,发现感人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从而激发出灵感和创作冲动。可以说,速写是创作过程不能简化更不能省略的一个环节,是艺术家艺术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尽管有人说现在绘画的实用功能已经淡化了,但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是不可变的。
而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人们与速写渐行渐远了。
如今,照相机、摄像机是人们搞创作搜集素材的首选工具。现代化手段当然好。需要什么素材,照相机一端,手指一按,“咔嚓”一声,两秒钟便完成了。更何况有了数码相机、摄像机,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不但效率高,而且还真真切切,没半点走形。回到画室搞创作,那真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但依我看,用相机搜集素材和传统的速写比起来,虽然有了许多好处,但就是缺了些不能缺少的东西:
一是用相机拍照代替速写采风,技能训练被荒废了。用了相机,搜集素材变得简单了。但对艺术家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素质的养成却是一种损失。众所周知,速写要求心、眼、手协调一致,敏锐地追踪、扑捉客观物象,是每个美术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说过:“速写是艺术家必须毕生坚持的一种作业。”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画画,就应当“笔不离手”了。可却有一些人认为:有了电脑,就不用练字,有了相机,就不用练速写了。于是速写被荒废。有不少美术工作者完成一幅速写非常困难。面对生动活泼而又瞬息万变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显得手足无措,不是抓不住动人的一瞬,就是顾此失彼,屡出半成品。这样的艺术家,其艺术素养的退化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素材成了生活的翻版,艺术提炼困难了。相机的功能,就是绝对忠实客观物象,除了大小的差别,照片和实物没什么两样。而速写则不同,它要在自然景象的基础上,在画家主观感受的驱动下,进行提炼概括,要有处理主次、取舍、疏密等一系列艺术劳动,这种劳动所完成的素材,将会给画家以意想不到的触动和灵感,为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从而给受众带来由于艺术真实而产生的审美愉悦。
照片虽然真实,但不过是生活的翻版。画家在采用照片素材时。由于是在四平八稳的画室里,很难找到速写时的那种冲动和感动。在提炼和概括时,理性的东西多了,感性的东西少了。作品往往缺乏那种打动人的生气。在美术展览和一些美术杂志中,常常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画:画面极刻板,形象极真切,甚至连头发、牙齿都一笔不苟地画到。有人称之为“超写实”、“超工细”。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画照片”的产物。如果这种东西多了,那么,照相机取代绘画便有了十足的理由。
三是闭门造车的东西多了,贴近生活的作品少了。由于有了许多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有的人便不再深入生活,认为那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在阅览室里翻翻摄影杂志,在电脑前检索一些形形色色的图片,或在成堆的影像资料中寻觅创作灵感。这种闭门造车,效率倒是高了,可却脱离了生活,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艺术的源泉在生活之中,要出好作品必须要贴近生活,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我们决不能把自己关在画室里,苦心孤诣地去搞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个中原因,除了受所谓新潮的影响,恐怕与人的惰性和对先进工具的依赖不无关系吧。
如果说当代艺术已经脱离了具象的形式,但同样要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凡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速写这一技能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创作中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是并不矛盾的,让我们别忘记速写,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积累,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速写不但可以克服上述所说的一些缺憾,他还是一种独立的绘画样式。许多优秀的速写作品以其鲜活的艺术面貌,给人以亲切感,发人联想,使人共鸣。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记录着历史的轨迹,是不可重复的艺术火花。让我们背起画夹,打开速写本,用敏锐的画笔去触摸时代的脉搏,用流畅的线条去描绘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
我想,手机和电话的使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拜年方式,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们还按老一套行事。但是,相机和电脑的使用却不应使我们忘记速写,因为速写,它实在是一个不应被忘记的好传统。
摘要:速写,他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描绘出所见到的对象,具有收集素材和训练造型能力的两大功能,同时
训练绘画者敏锐的快速地捕捉对象的这种能力和养成对生活观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培养、提高审美感受是一个极好的办法。速写这一技能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创作中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是并不矛盾的,让我们别忘记速写,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积累,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年三十零点刚过,屋里电话、手机短信便应接不暇。一时间,电话铃声,电视春晚的欢呼声,窗外爆竹的炸响声,交织成一团,煞是热闹。电话、短信无一例外都是同事、朋友拜年贺岁。我也不敢怠慢,抢在第一时间给至爱亲朋发短信。短信内容都是手机提供现成的妙语佳句。有的拜年话竟是毫无二致的同一版本。这倒也难免,关键是要记得住来电人的姓名,别忘了礼尚往来,互致问候。忙活一大阵之后,我突生感慨,早些年拜年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个人也没有手机,半夜没法拜年。拜年都赶在年初一。人一大早就穿上新装,出了大门,成群结对,穿行于街上。路遇熟人,人们都是抱拳相贺。到了长辈那儿,大人总是令我们这些孩子跪下磕头行大礼。我们也乐得接个压岁钱。总之,那时的拜年印象就是喜庆、热闹。人人都红光满面,处处都洋溢着亲情、友情。和那时相比,现在拜年的年味儿总好象缺了点儿什么。缺什么呢?细细品味,慢慢梳理,我明白了:如今有了电话、手机,拜年方式现代了,但真情的表露却少了;节奏加快了,但韵味却少了许多。从这联想到绘画,还真有些怀念老传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绘画上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现代化,那么,我们的作品是否也象拜年一样缺少了一些真情,一些韵味呢,绘画的一些传统表现手法是否也变得生疏、遥远了呢?就拿速写来说,他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描绘出所见到的对象,具有收集素材和训练造型能力的两大功能,同时训练绘画者敏锐的快速地捕捉对象的这种能力和养成对生活观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培养、提高审美感受是一个极好的办法。它是我们绘画艺术各个学科中基础课的必修课之一,是传统绘画创作中重要的环节部分。很多绘画大师都是擅长速写的高手,如伦勃朗、门采尔、荷加斯,我们国内有刘文西、黄胄、周思聪、叶浅予等在速写方面也都有很高成就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现在往往很多学画者、美术创作者并不重视它,因为有了照相机、摄像机、数码技术、互联网等先进的现代手段可以利用,可以大走其捷径,少了日晒雨淋、蚊虫叮咬,更少了那种与对象、自然情境中产生的精神的沟通与心灵的共鸣。
例如创作,过去一提创作,美术工作者首先想到的便是深入生活。而深入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速写本儿、画夹子之类。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山水之间,在华街闹市,一笔一笔的搜集着创作素材,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去发现美,发现感人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从而激发出灵感和创作冲动。可以说,速写是创作过程不能简化更不能省略的一个环节,是艺术家艺术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尽管有人说现在绘画的实用功能已经淡化了,但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是不可变的。
而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人们与速写渐行渐远了。
如今,照相机、摄像机是人们搞创作搜集素材的首选工具。现代化手段当然好。需要什么素材,照相机一端,手指一按,“咔嚓”一声,两秒钟便完成了。更何况有了数码相机、摄像机,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不但效率高,而且还真真切切,没半点走形。回到画室搞创作,那真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但依我看,用相机搜集素材和传统的速写比起来,虽然有了许多好处,但就是缺了些不能缺少的东西:
一是用相机拍照代替速写采风,技能训练被荒废了。用了相机,搜集素材变得简单了。但对艺术家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素质的养成却是一种损失。众所周知,速写要求心、眼、手协调一致,敏锐地追踪、扑捉客观物象,是每个美术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说过:“速写是艺术家必须毕生坚持的一种作业。”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画画,就应当“笔不离手”了。可却有一些人认为:有了电脑,就不用练字,有了相机,就不用练速写了。于是速写被荒废。有不少美术工作者完成一幅速写非常困难。面对生动活泼而又瞬息万变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显得手足无措,不是抓不住动人的一瞬,就是顾此失彼,屡出半成品。这样的艺术家,其艺术素养的退化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素材成了生活的翻版,艺术提炼困难了。相机的功能,就是绝对忠实客观物象,除了大小的差别,照片和实物没什么两样。而速写则不同,它要在自然景象的基础上,在画家主观感受的驱动下,进行提炼概括,要有处理主次、取舍、疏密等一系列艺术劳动,这种劳动所完成的素材,将会给画家以意想不到的触动和灵感,为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从而给受众带来由于艺术真实而产生的审美愉悦。
照片虽然真实,但不过是生活的翻版。画家在采用照片素材时。由于是在四平八稳的画室里,很难找到速写时的那种冲动和感动。在提炼和概括时,理性的东西多了,感性的东西少了。作品往往缺乏那种打动人的生气。在美术展览和一些美术杂志中,常常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画:画面极刻板,形象极真切,甚至连头发、牙齿都一笔不苟地画到。有人称之为“超写实”、“超工细”。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画照片”的产物。如果这种东西多了,那么,照相机取代绘画便有了十足的理由。
三是闭门造车的东西多了,贴近生活的作品少了。由于有了许多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有的人便不再深入生活,认为那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在阅览室里翻翻摄影杂志,在电脑前检索一些形形色色的图片,或在成堆的影像资料中寻觅创作灵感。这种闭门造车,效率倒是高了,可却脱离了生活,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艺术的源泉在生活之中,要出好作品必须要贴近生活,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我们决不能把自己关在画室里,苦心孤诣地去搞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个中原因,除了受所谓新潮的影响,恐怕与人的惰性和对先进工具的依赖不无关系吧。
如果说当代艺术已经脱离了具象的形式,但同样要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凡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速写这一技能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创作中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是并不矛盾的,让我们别忘记速写,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积累,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速写不但可以克服上述所说的一些缺憾,他还是一种独立的绘画样式。许多优秀的速写作品以其鲜活的艺术面貌,给人以亲切感,发人联想,使人共鸣。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记录着历史的轨迹,是不可重复的艺术火花。让我们背起画夹,打开速写本,用敏锐的画笔去触摸时代的脉搏,用流畅的线条去描绘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
我想,手机和电话的使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拜年方式,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们还按老一套行事。但是,相机和电脑的使用却不应使我们忘记速写,因为速写,它实在是一个不应被忘记的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