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驱隙,《文史春秋》很快出到了年末这尸期,它意味着案头又积厚我—年的文史情结。
大凡能识字阅读的人,一生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阅读文史的,文史可能也是与读者最有缘分的一种文学载体了。人生识字糊涂始,涉世认知读文史,每个人都被文史潜移默化着。因为文史里涵载着丰富的世情史事文化,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生活的印证,认知的积累和经验的鉴照。
中国的书籍报刊从来不缺乏文史,也不缺乏文史方面的读者。文史栏目、文史知识类稿从来就是报刊杂志的美味餐肴,成为读者饱眼福的精神食粮。
人生经验,在读书识字之初,并不懂得什么文史概念。其实在小学、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已经阅读文史课文了。懂得自学阅读的时候,我曾经手不释卷的旧启蒙书《幼学琼林》,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文史载体,它把许多历史典故浓缩在韵文之中,给人以史事典故知识的教益。此后,日益涉猎古人笔记体著作,诸如唐代《大唐新语》、《封氏闻见记》,宋代《梦溪笔谈》、《邵氏闻见录》、《容斋随笔》、《太平广记》、《桂海虞衡志》,明人的《五杂俎》、《七修类稿》,清人的《檐暴杂记》等博杂之卷,都可归入文史范畴。正是从这些文史类书中,让我顿开茅塞,拓宽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感知世界,恍如山野之人走出偏僻而游历于朗朗乾坤。
文史犹如苍苍莽莽的原野,广袤无垠的世界。我曾经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跋涉,在一种精神境界里旅游。每当思绪潜入文史的字里行间,便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游进唐朝,游历古代和现代。文史里有着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悲壮,太多的痛切,太多的浩歌,太多的智慧,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借鉴,太多的哲理,太多的世态人情。读文史有时进入阳光明媚的野地,有时进入鲜花灿烂的春境,有时进入严寒冰封的地带,有时进入泥沼渊薮里,有时进入深山河谷中,有时进入峰回路转的世界。由于生活在这个世界,由于需要增长知识,浸濡人生的文化涵养,我在不停地跋涉文史的莽原。
文史,是文字与史事的结合体,是用文学技巧来描写世情史实,展示人类世界纷繁复杂的因果事件,总结成败得失、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文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文史的天空广阔无垠,涵盖着无穷无尽的春秋岁月,也涵盖着无 ,边无际的感知世界。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书,但也是—部文史范本,当中生动的人物列传,表现了文史的特性和境界。甚至此后中国文化脱胎出来的文史体裁,都受到司马迁的孕育和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唐宋时代,文史体裁已成为大量作家活跃运用的写作文体,产生了卷轶浩繁、琳琅满目的文史类著作。遗憾的是,文史历来却被视为杂书、闲书一类装饰案头的东西,或者成为钱钟书那样的学者型阅读研究的对象。文史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华民族曾经是—个重视文史说教的民族,故产生了许多写作文史书籍和作品的先贤。他们写作的目的,就是总结史享用以“警世”,他们用心良苦确实对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产生巨大影响。为此目的,他们秉笔直书,有的“白刃临而不变”,有的“权凶怒而不改”,有的“宰相祈而不得”,有的“雷电震其几而不动容’。
历史在延伸,时代在发展,文史也在宇宙空间里不断繁生浓枝密叶在历史延伸的轴线上堆积折戟沉沙。我深知文史莽原过于浩瀚广阔,永远走不到尽头,但是,却不肯停下跋涉的脚步。
作者小传:黎军,笔名力捃、江森、野石等,广西苍梧人。从事教育、政法、文化、考古、新闻等工作。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现为贺州市《桂东电视报》副总编。创作以散文为主,发表作品有《刻在长城的思绪》、《越南游踪》、《苍苍梨乡竹》、《又见秋色》、《粥棚岁月》、《防盗网时世》等20余万字。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编著,获得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奖,广西区“优秀编辑”奖。
大凡能识字阅读的人,一生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阅读文史的,文史可能也是与读者最有缘分的一种文学载体了。人生识字糊涂始,涉世认知读文史,每个人都被文史潜移默化着。因为文史里涵载着丰富的世情史事文化,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生活的印证,认知的积累和经验的鉴照。
中国的书籍报刊从来不缺乏文史,也不缺乏文史方面的读者。文史栏目、文史知识类稿从来就是报刊杂志的美味餐肴,成为读者饱眼福的精神食粮。
人生经验,在读书识字之初,并不懂得什么文史概念。其实在小学、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已经阅读文史课文了。懂得自学阅读的时候,我曾经手不释卷的旧启蒙书《幼学琼林》,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文史载体,它把许多历史典故浓缩在韵文之中,给人以史事典故知识的教益。此后,日益涉猎古人笔记体著作,诸如唐代《大唐新语》、《封氏闻见记》,宋代《梦溪笔谈》、《邵氏闻见录》、《容斋随笔》、《太平广记》、《桂海虞衡志》,明人的《五杂俎》、《七修类稿》,清人的《檐暴杂记》等博杂之卷,都可归入文史范畴。正是从这些文史类书中,让我顿开茅塞,拓宽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感知世界,恍如山野之人走出偏僻而游历于朗朗乾坤。
文史犹如苍苍莽莽的原野,广袤无垠的世界。我曾经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跋涉,在一种精神境界里旅游。每当思绪潜入文史的字里行间,便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游进唐朝,游历古代和现代。文史里有着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悲壮,太多的痛切,太多的浩歌,太多的智慧,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借鉴,太多的哲理,太多的世态人情。读文史有时进入阳光明媚的野地,有时进入鲜花灿烂的春境,有时进入严寒冰封的地带,有时进入泥沼渊薮里,有时进入深山河谷中,有时进入峰回路转的世界。由于生活在这个世界,由于需要增长知识,浸濡人生的文化涵养,我在不停地跋涉文史的莽原。
文史,是文字与史事的结合体,是用文学技巧来描写世情史实,展示人类世界纷繁复杂的因果事件,总结成败得失、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文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文史的天空广阔无垠,涵盖着无穷无尽的春秋岁月,也涵盖着无 ,边无际的感知世界。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书,但也是—部文史范本,当中生动的人物列传,表现了文史的特性和境界。甚至此后中国文化脱胎出来的文史体裁,都受到司马迁的孕育和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唐宋时代,文史体裁已成为大量作家活跃运用的写作文体,产生了卷轶浩繁、琳琅满目的文史类著作。遗憾的是,文史历来却被视为杂书、闲书一类装饰案头的东西,或者成为钱钟书那样的学者型阅读研究的对象。文史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华民族曾经是—个重视文史说教的民族,故产生了许多写作文史书籍和作品的先贤。他们写作的目的,就是总结史享用以“警世”,他们用心良苦确实对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产生巨大影响。为此目的,他们秉笔直书,有的“白刃临而不变”,有的“权凶怒而不改”,有的“宰相祈而不得”,有的“雷电震其几而不动容’。
历史在延伸,时代在发展,文史也在宇宙空间里不断繁生浓枝密叶在历史延伸的轴线上堆积折戟沉沙。我深知文史莽原过于浩瀚广阔,永远走不到尽头,但是,却不肯停下跋涉的脚步。
作者小传:黎军,笔名力捃、江森、野石等,广西苍梧人。从事教育、政法、文化、考古、新闻等工作。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现为贺州市《桂东电视报》副总编。创作以散文为主,发表作品有《刻在长城的思绪》、《越南游踪》、《苍苍梨乡竹》、《又见秋色》、《粥棚岁月》、《防盗网时世》等20余万字。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编著,获得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奖,广西区“优秀编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