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潍坊武林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h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此后,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明清两代,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
  武举入仕成就了明清两代大批武功卓著的军事将才。武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据《潍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潍坊曾出过两个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及其他武职官员更是不在少数,仅昌邑一地就有七十多人中试并任各种武职,青州、高密等地还出现了一些历代以武从官的武术世家。
  《青州回族》一书记载,青州回族人丁殿祥,原名殿宁,字靖远,号获生,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中武进士,殿试第一名,嘉庆皇帝钦点为武状元。当年遂授一等侍卫,放陆安游击,后升任广西参将;又由寿张游击晋升义宁协镇,协办阅兵大臣。浩封武功将军。其六弟丁殿甲,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武进士,授二等侍卫,任直隶玉田营都司,其余兄弟,一武举,一武生,一官外倭。丁殿祥有两个儿子,均系武生,一任益都泛千总,一任候补把总。其后嗣中武举、武生者不断,堪称青州回族武术世家。至今在青州府南营街路西仍有武状元府第。
  另一武状元是昌邑人宋占魁。据清光绪《昌邑古县志》和《昌邑历史人物》记载,宋占魁(1845~1906年),原名兆法,改名占魁,字捷臣,又字冠杰,昌邑王坷村人。幼年家贫,以卖粉、劈柴为生,身材魁梧,力大超群,拜师习武,得中光绪壬午科武举,丙戌(1886年)科武状元,慈禧亲赐花翎,授御前头等侍卫,平阳府参将,调抚标中军加总兵衔,后改署得胜口参将,卒于官。
  明清两代,潍坊的武举人、武进士及武官不胜枚举。明崇祯中期,临朐人史同升中武举,崇祯末中武进士,授候选都卫。据《临朐进士传略》记载,“同升自幼习文练武,怀经世之才,武艺超群,尤善弹丸”。明末清初,高密人赵遂良中武举,清初,其侄赵山阜又中武举。从此赵家武术长盛不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高密人张文明中武举,后为兵部射策进士,于康熙十年(1671年)被授广州前卫守备。《高密史话》记载:“张文明精骑射,善交游,器量恢弘。常与人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卒后谥号昭武将军。”清康熙年间,潍县人姜鸣风、李圭、于(王)(容)、韩典等人相继中武进士。据载,于珞射箭“百步内无发不中”。韩典官至怀远将军候补参将。武举人有杜镇华及李殿魁、李连元父子等。《潍县志》载:“李殿魁、李连元父子皆不仕,教艺其家,殿魁弗子三十余人,唯昌邑傅刚勇公振邦暨长清等名最著。”傅振邦(1814~1883年),昌邑虫埠村人,其父傅长清是嘉庆庚申科武举人,官至江西抚州所领运千总。傅振邦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甲午科武举,道光十六年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历任云南、直隶、湖北提督,诰封建威将军。据资料记载,仅清道光年间以来,昌邑虫埠村就有近二十人中武科或以军功授武职,均为傅姓,如傅振甲、傅振鳌、傅振铭、傅廷扬、傅廷臣等。
  自明代,“御倭”、“剿匪”一度成为明清两代朝廷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事的重视必然导致对武艺的重视,军事武艺由此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民间的许多武师、习武者由此成为军队的将领,军队武术家与民间武术家交流十分密切。潍坊历史上出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等,大多出身于武术世家,都是当时民间武艺佼佼者。他们从官后都担任着一定的武职,这无疑会促进民间武艺与军事武艺的交流与发展。除了通过中科而仕外,明清时期,潍坊民间也有许多武术家,或因武艺高强,或因军功,而直接被朝廷授予武职。清代昌邑人傅延臣,出身于武功世家,后因军功而被保举为把总,又历任千总、守备、参军、副将等。同族人傅振文,也是因军功而历任千总、游击、参将,并管带古北口后营马队。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明清时期高密薛家老庄人薛受益,少时勇健过人,喜研兵法,清顺治年间从军并很快升任千总,康熙年间因屡平“叛军”有功,先后升任福建督标左营游击、右营参将、城守副将,后来康熙亲授潮州总兵,并准以世袭骑都尉。可以说,自明代以来,军队武术家与民间武术家的密切交流,对潍坊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清代中后期,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逐步应用,武术开始从军事中退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整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但是,民间武术仍然兴盛,并出现了许多民间武艺组织。其实早在两宋时期,潍坊农村就出现了以乡社为基础的民间武艺组织,或为防御外族侵略,或为治安除暴,或为反抗压迫,大都具有较强的军事武艺训练性质。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团练、巡勇等历史上官方兴办的地方组织,还是民问群众自发性武装组织,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编辑:小舟)
其他文献
1.太极拳作为一种精神和身体修炼的艺术,是“全凭心意用功夫”得来的,而不需要靠津津乐道于“嫡传”、“家传”和“第几代传人”。太极拳艺不是可以赠予与承袭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追名逐利、唯我独尊的武林陋习,绝对是背离了太极拳的根本精神的。  2.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一样,其生命力就在于攻击与防守。太极拳的攻防内涵与人们对健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不相抵触,相反还相得益彰。把太极拳舞蹈化、体操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