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伊朗东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和约,双方开始相互遣返战争俘虏。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却遭到安息国当局否认。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由此,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近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沿着骊靬人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在茫茫戈壁中寻觅罗马“东征军”流落者后裔的“蛛丝马迹”。意大利媒体的到来,使沉寂在祁连山下的“白亭”与“骊轩遗址”再次热闹了起来。
甘肃永昌的罗马军团后裔疑似者
神秘失踪2000年的古罗马军团在中国被发现,缘于一个叫骊轩的地方。根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轩县,取国名为县。”而“骊轩”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语,指的就是“罗马军团”的意思,也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于是众多历史学家纷纷推测,骊靬城正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
者来寨村坐落在河西走廊东端,是个宜耕宜牧的好地方。该村有70多户人家,270多口人,靠着从祁连山流出的一条小河生息。
在村头巷尾,随处可见有别于普通中国人外貌特征者,他们个子高大,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这让历史学家甚至村民自己都感到大惑不解。
宋国荣就是村民之一。他身高185厘米,鼻子高挺,红色的卷发和轮廓鲜明的容貌,看上去不像是传统的中国人。“我相信罗马人曾在数世纪前到过中国,我们应该就是这些古代访客的后裔。”宋国荣说。者来寨共有300多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100多人。多年来,宋国荣一直在收集剪报,寻找证据。
64岁的孙树银俨然就是一个“老外”。老人说,他一直定居在此处,全家祖孙七口,唯有儿子孙小云与他有些相似,小孙子头发则呈乌黑。全家人对此一直无法解释。
7岁的小女孩顾明娜,是顾建明的大女儿,在附近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一头卷曲的黄发、高高的个头以及高高隆起的鼻梁是她区别于村里其他孩子最大的特征。村民都说“这孩子长得很像外国人。”或许是太紧张的缘故,声称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的顾明娜不敢说话,顾建明解释说,女儿的头发出生时就这样,小的时候头发还发光,正因为孩子的特征太过明显,村里的小家伙都叫她“黄毛子”。
不仅如此,在与骊城相距3公里处的杏树庄、河滩村、焦家庄等村寨,也见到了十几名具有欧洲民族特征的居民。
不过这些被别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只因为怕被别人议论。即使他们中有人出外,也一定会把头发染成黑色。
村民至今保留古罗马人斗牛遗风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永昌历史上有没有“骊靬人”的记载?县骊靬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还有番族(黄毛番、元旦番等5种),黄毛番当时住在永昌西南脑儿都等山,都有黄褐色头发,在血缘关系上由于长期与羌人等少数民族结合,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种族特征,这些人就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些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被当地群众泛称的“骊轩人”中欧洲人体貌特征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现,有的家族则隔代出现。如今,“骊靬人”在生产方式、文化传承、生活习俗等方面早已被汉民族同化,但仍有着细微的区别。古罗马人崇尚牛,如今,这里的人们对牛都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村民们用面食蒸出的供品,或在供品上绘上牛头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村民们还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而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骊轩遗址属古罗马“重木城”
在村中央,有一段近10米长、1米来高呈s形的土墙城。南墙正中的一阙口,应为城门。这段土墙,被许多专家认为就是当年骊靬古城的城墙遗迹,史书中记载,骊靬古城是专门为“骊靬人”而设。 这成为历史学家向世人证明“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最有力的实证之一。
据村民宋国荣说,早在1993年,在距离骊靬古城不远的村庄,一个农民在开沟修渠时挖出一根丈余尺长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一尺的木杆,但时代不详。经文物专家鉴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县骊靬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关亨说,“村子里发现的好几样东西可能与骊轩人有关,现在保存在县骊靬文化展览馆。”
走进展览馆,盔顶、陶俑、人体骨骼等被发掘的文物就安放在这里。出土于汉代的铜质盔顶上,书写的“招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的,“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与古罗马军队有关,可能来自一个骊轩战俘。
呈现在展览馆的一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此前,2003年7月,永昌县曾发现99座西汉古墓。墓葬中有100多具尸体,均完好无缺。尸体骨骼扁圆,体形高大,男性骨骼一般都在180厘米以上,女性多在160厘米左右。颅骨明显有别于汉族人,头颅眼窝呈方形,眉骨凸出,下颚骨方,并发现有棕红色或褐色的头发,这些骸骨头上均有伤,显然不是自然死亡。
此外,沿着者来河进南山约9公里处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上面苔迹斑斑,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炒铁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骊轩人”的炼铁场和武器制造场,还可挖到长着苔藓的铁渣。另外,在骊轩古城不远处还竖立着两千多年前的烽火台,那是“骊轩人”大败张祚军队的南照面山的“雷石阵”,《晋书·张祚传》中有记载。
致力于骊靬研究的原永昌县委员书记贾笑天介绍说,从地理上看,古城峙守祁连入口,背依大山,进可攻,退可守。西汉政府择此作为罗马军队战俘的生活和驻防之地,确经过一定的考察。
在已所剩无几的古城墙遗址上尚残留着模糊的椽木印痕,这让历史学家兴奋不已,它说明骊轩古城是 “重木城”,而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御方式,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不过,考古学家们迄今未对这个古城遗址进行过任何科学发掘,因为他们估计,要完成这项发掘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
罗马军队在中国史据轰动欧洲?
贾笑天告诉记者,最早发现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是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1955年,德效骞第一个披露罗马古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3 年的中国汉朝。
但直到近些年,他的研究才逐渐被引起重视。贾笑天说,提到骊轩的研究不能不提及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关教授几年前已过世,但他的研究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奠定了基础。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之后,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而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轩”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轩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还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轩”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一系列中国历史学家的发现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欧洲时报》连载贾笑天所著的《一支罗马军团在中国》,更引得无数罗马人后裔自发来中国寻找祖先的足迹。
质疑的谜团 期待的鉴定
当诸多学者为销声匿迹的罗马第一军团在中国被找到而兴奋之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疑问。兰州大学教授刘光华称,“骊轩”来源于埃及的城市名——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第二和第三个音节,“骊轩”曾被中国人用来称呼罗马帝国。而亚历山大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罗马占领,在此之后,骊轩才会被用来指代罗马帝国。因此,骊轩的建立远早于假定的罗马人落户于此的时间。
另外,对于永昌县发现的欧洲特征的居民这一奇怪现象,刘光华指出,永昌位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人群迁移及混杂的过程相当复杂。在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两汉与罗马间的丝路研究”中,已证明罗马人在两汉时期就已到达过中国洛阳。
与此同时,包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在内的多名学者也认为,古罗马军团在中国的史实依据不足。
但赞成者坚信他们的研究已无限逼近历史真相。2004年,当地村民罗英曾在北京接受了血液化验,罗英鹰钩鼻,绿眼珠,一头卷发,根据化验,他具有46%的欧洲血统。2005年,绰号“蔡罗马”的当地村民蔡俊年在上海进行了DNA检测,蔡俊年一头黄发,鹰钩鼻、蓝眼睛、白皮肤,这次鉴定结果为56%的欧洲血统。
而早在2003年5月,兰州大学生命遗传科学院《河西走廊骊靬人群体遗传研究》项目便对骊轩村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检测,采集91名外貌“奇异”的村民全血样进行DNA分析,这次研究意在搞清楚这些村民遗传基因发源地。
《河西走廊骊轩人群体遗传研究》项目负责人谢小冬说,整个科研项目仍在按原计划进行当中,将于2008年结项。研究人员对DNA的分析,只是获得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的基因与维吾尔族、古匈奴(如蒙族)的基因相差很远。然而,DNA鉴定结果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些人是不是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只是划出一个大致范围,再结合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做出推测。 严谨地说,基因分析的结果与“罗马军团”也不存在必然联系,只是相对重要科学的证据之一。
历史背景
公元前36年,为了打击与西汉为敌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汉派4万大军西征。当大军抵达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时,竟意外地发现,在郅支单于的部队中有一支奇特的雇佣军。直到战斗结束,西汉将士才知道,这些士兵居然来自 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远征中亚,罗马军团士兵神秘失踪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罗马第一军团进攻中亚地区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安息,地处伊朗高原)。帕提亚人进行了殊死抵抗。5月,罗马远征军进入一个叫卡莱的地方,结果中了帕提亚人的埋伏。面对四周黑压压的帕提亚大军,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克拉苏拼死突围。经过一番激战,罗马军团彻底崩溃,克拉苏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莱之战后,罗马帝国暂时不再侵扰帕提亚。公元前20年,两国言和。然而当罗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莱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军人时,一件令他们困惑的事发生了。在清点战俘的数目时,他们发现仅有区区几百人。而此前他们得到的消息却是,当年第 军团实际上很多士兵没有战死,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帕提亚人,一时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后来,历史学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有]000多名罗马军团士兵冲出了重围。要想生存下去,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避开帕提亚军队的封锁继续向东前进。最终,这支罗马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冲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像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小国。于是,善于作战的罗马士兵们便分别以雇佣军的身份被这些小国接纳。
来到中亚地区后,这些罗马士兵仍保持独立的作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他们很可能就会在这里逐渐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战争再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汉军的特殊俘虏
当年流落到中亚的罗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则充当大月氏的雇佣军。公元前40年,大月氏国内发生动乱,五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位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包括那些罗马士兵,向东逃到西汉境内的河西走廊。在那里,这些罗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罗马士兵则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被卷入了北匈奴与西汉军队的战争中。
自汉武帝以来,西汉边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次打击。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宣布归属西汉,并率部南迁至阴山附近。而与西汉为敌的郅支单于因惧怕呼韩邪联合汉军合击他,率众向西面的中亚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当郅支单于的军队到达康居国时,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单干很快得到了康居国的帮助。康居国王不但将郅支单于安置在东部边境,还将手下的罗马士兵借给他。就这样,残余的罗马军团又成了北匈奴军队的雇佣军。
在康居的帮助下,郅支单于很快再次强大起来,并且对西域诸国横加凌辱,筑起郅支城,准备与汉朝军队抗衡。鉴于郅支单于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汉朝西域各属国的安全,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派兵攻打郅支单于。当汉军包围郅支城后,发现了对方军队中这些奇特的士兵。据中国史书记载,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而且还有“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而据汉朝人以往的了解,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战术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战斗时,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们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得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着统一步伐往前走。当敌人相距较远时,他们先把手中的长矛扔出来;稍近以后,则拔出短刀肉搏。
不过由于实力上的差距,这种奇特的战术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局。由于汉朝的重骑兵速度很快,转瞬间就把罗马士兵的方阵团团包围,然后从四面进攻,轻易地就攻破了罗马士兵的方阵。最终,汉朝大军一举攻破郅支城。而那些可怜的罗马士兵,则只剩下100多人,成了汉军的俘虏。
汉军将这些罗马士兵带回中国,为了安置这批特殊的俘虏,汉元帝特地下诏在河西地区设立骊靬县(今甘肃省永昌县)。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后世些历史学也认为骊靬正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从此,曾经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后裔,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从那以后,中国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这些罗马士兵的记载。
(责任编辑:闫莉莉)
近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沿着骊靬人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在茫茫戈壁中寻觅罗马“东征军”流落者后裔的“蛛丝马迹”。意大利媒体的到来,使沉寂在祁连山下的“白亭”与“骊轩遗址”再次热闹了起来。
甘肃永昌的罗马军团后裔疑似者
神秘失踪2000年的古罗马军团在中国被发现,缘于一个叫骊轩的地方。根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轩县,取国名为县。”而“骊轩”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语,指的就是“罗马军团”的意思,也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于是众多历史学家纷纷推测,骊靬城正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
者来寨村坐落在河西走廊东端,是个宜耕宜牧的好地方。该村有70多户人家,270多口人,靠着从祁连山流出的一条小河生息。
在村头巷尾,随处可见有别于普通中国人外貌特征者,他们个子高大,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这让历史学家甚至村民自己都感到大惑不解。
宋国荣就是村民之一。他身高185厘米,鼻子高挺,红色的卷发和轮廓鲜明的容貌,看上去不像是传统的中国人。“我相信罗马人曾在数世纪前到过中国,我们应该就是这些古代访客的后裔。”宋国荣说。者来寨共有300多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100多人。多年来,宋国荣一直在收集剪报,寻找证据。
64岁的孙树银俨然就是一个“老外”。老人说,他一直定居在此处,全家祖孙七口,唯有儿子孙小云与他有些相似,小孙子头发则呈乌黑。全家人对此一直无法解释。
7岁的小女孩顾明娜,是顾建明的大女儿,在附近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一头卷曲的黄发、高高的个头以及高高隆起的鼻梁是她区别于村里其他孩子最大的特征。村民都说“这孩子长得很像外国人。”或许是太紧张的缘故,声称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的顾明娜不敢说话,顾建明解释说,女儿的头发出生时就这样,小的时候头发还发光,正因为孩子的特征太过明显,村里的小家伙都叫她“黄毛子”。
不仅如此,在与骊城相距3公里处的杏树庄、河滩村、焦家庄等村寨,也见到了十几名具有欧洲民族特征的居民。
不过这些被别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只因为怕被别人议论。即使他们中有人出外,也一定会把头发染成黑色。
村民至今保留古罗马人斗牛遗风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永昌历史上有没有“骊靬人”的记载?县骊靬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还有番族(黄毛番、元旦番等5种),黄毛番当时住在永昌西南脑儿都等山,都有黄褐色头发,在血缘关系上由于长期与羌人等少数民族结合,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种族特征,这些人就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些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被当地群众泛称的“骊轩人”中欧洲人体貌特征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现,有的家族则隔代出现。如今,“骊靬人”在生产方式、文化传承、生活习俗等方面早已被汉民族同化,但仍有着细微的区别。古罗马人崇尚牛,如今,这里的人们对牛都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村民们用面食蒸出的供品,或在供品上绘上牛头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村民们还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而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骊轩遗址属古罗马“重木城”
在村中央,有一段近10米长、1米来高呈s形的土墙城。南墙正中的一阙口,应为城门。这段土墙,被许多专家认为就是当年骊靬古城的城墙遗迹,史书中记载,骊靬古城是专门为“骊靬人”而设。 这成为历史学家向世人证明“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最有力的实证之一。
据村民宋国荣说,早在1993年,在距离骊靬古城不远的村庄,一个农民在开沟修渠时挖出一根丈余尺长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一尺的木杆,但时代不详。经文物专家鉴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县骊靬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关亨说,“村子里发现的好几样东西可能与骊轩人有关,现在保存在县骊靬文化展览馆。”
走进展览馆,盔顶、陶俑、人体骨骼等被发掘的文物就安放在这里。出土于汉代的铜质盔顶上,书写的“招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的,“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与古罗马军队有关,可能来自一个骊轩战俘。
呈现在展览馆的一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此前,2003年7月,永昌县曾发现99座西汉古墓。墓葬中有100多具尸体,均完好无缺。尸体骨骼扁圆,体形高大,男性骨骼一般都在180厘米以上,女性多在160厘米左右。颅骨明显有别于汉族人,头颅眼窝呈方形,眉骨凸出,下颚骨方,并发现有棕红色或褐色的头发,这些骸骨头上均有伤,显然不是自然死亡。
此外,沿着者来河进南山约9公里处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上面苔迹斑斑,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炒铁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骊轩人”的炼铁场和武器制造场,还可挖到长着苔藓的铁渣。另外,在骊轩古城不远处还竖立着两千多年前的烽火台,那是“骊轩人”大败张祚军队的南照面山的“雷石阵”,《晋书·张祚传》中有记载。
致力于骊靬研究的原永昌县委员书记贾笑天介绍说,从地理上看,古城峙守祁连入口,背依大山,进可攻,退可守。西汉政府择此作为罗马军队战俘的生活和驻防之地,确经过一定的考察。
在已所剩无几的古城墙遗址上尚残留着模糊的椽木印痕,这让历史学家兴奋不已,它说明骊轩古城是 “重木城”,而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御方式,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不过,考古学家们迄今未对这个古城遗址进行过任何科学发掘,因为他们估计,要完成这项发掘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
罗马军队在中国史据轰动欧洲?
贾笑天告诉记者,最早发现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是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1955年,德效骞第一个披露罗马古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3 年的中国汉朝。
但直到近些年,他的研究才逐渐被引起重视。贾笑天说,提到骊轩的研究不能不提及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关教授几年前已过世,但他的研究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奠定了基础。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之后,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而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轩”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轩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还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轩”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一系列中国历史学家的发现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欧洲时报》连载贾笑天所著的《一支罗马军团在中国》,更引得无数罗马人后裔自发来中国寻找祖先的足迹。
质疑的谜团 期待的鉴定
当诸多学者为销声匿迹的罗马第一军团在中国被找到而兴奋之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疑问。兰州大学教授刘光华称,“骊轩”来源于埃及的城市名——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第二和第三个音节,“骊轩”曾被中国人用来称呼罗马帝国。而亚历山大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罗马占领,在此之后,骊轩才会被用来指代罗马帝国。因此,骊轩的建立远早于假定的罗马人落户于此的时间。
另外,对于永昌县发现的欧洲特征的居民这一奇怪现象,刘光华指出,永昌位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人群迁移及混杂的过程相当复杂。在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两汉与罗马间的丝路研究”中,已证明罗马人在两汉时期就已到达过中国洛阳。
与此同时,包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在内的多名学者也认为,古罗马军团在中国的史实依据不足。
但赞成者坚信他们的研究已无限逼近历史真相。2004年,当地村民罗英曾在北京接受了血液化验,罗英鹰钩鼻,绿眼珠,一头卷发,根据化验,他具有46%的欧洲血统。2005年,绰号“蔡罗马”的当地村民蔡俊年在上海进行了DNA检测,蔡俊年一头黄发,鹰钩鼻、蓝眼睛、白皮肤,这次鉴定结果为56%的欧洲血统。
而早在2003年5月,兰州大学生命遗传科学院《河西走廊骊靬人群体遗传研究》项目便对骊轩村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检测,采集91名外貌“奇异”的村民全血样进行DNA分析,这次研究意在搞清楚这些村民遗传基因发源地。
《河西走廊骊轩人群体遗传研究》项目负责人谢小冬说,整个科研项目仍在按原计划进行当中,将于2008年结项。研究人员对DNA的分析,只是获得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的基因与维吾尔族、古匈奴(如蒙族)的基因相差很远。然而,DNA鉴定结果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些人是不是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只是划出一个大致范围,再结合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做出推测。 严谨地说,基因分析的结果与“罗马军团”也不存在必然联系,只是相对重要科学的证据之一。
历史背景
公元前36年,为了打击与西汉为敌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汉派4万大军西征。当大军抵达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时,竟意外地发现,在郅支单于的部队中有一支奇特的雇佣军。直到战斗结束,西汉将士才知道,这些士兵居然来自 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远征中亚,罗马军团士兵神秘失踪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罗马第一军团进攻中亚地区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安息,地处伊朗高原)。帕提亚人进行了殊死抵抗。5月,罗马远征军进入一个叫卡莱的地方,结果中了帕提亚人的埋伏。面对四周黑压压的帕提亚大军,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克拉苏拼死突围。经过一番激战,罗马军团彻底崩溃,克拉苏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莱之战后,罗马帝国暂时不再侵扰帕提亚。公元前20年,两国言和。然而当罗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莱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军人时,一件令他们困惑的事发生了。在清点战俘的数目时,他们发现仅有区区几百人。而此前他们得到的消息却是,当年第 军团实际上很多士兵没有战死,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帕提亚人,一时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后来,历史学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有]000多名罗马军团士兵冲出了重围。要想生存下去,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避开帕提亚军队的封锁继续向东前进。最终,这支罗马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冲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像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小国。于是,善于作战的罗马士兵们便分别以雇佣军的身份被这些小国接纳。
来到中亚地区后,这些罗马士兵仍保持独立的作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他们很可能就会在这里逐渐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战争再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汉军的特殊俘虏
当年流落到中亚的罗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则充当大月氏的雇佣军。公元前40年,大月氏国内发生动乱,五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位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包括那些罗马士兵,向东逃到西汉境内的河西走廊。在那里,这些罗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罗马士兵则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被卷入了北匈奴与西汉军队的战争中。
自汉武帝以来,西汉边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次打击。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宣布归属西汉,并率部南迁至阴山附近。而与西汉为敌的郅支单于因惧怕呼韩邪联合汉军合击他,率众向西面的中亚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当郅支单于的军队到达康居国时,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单干很快得到了康居国的帮助。康居国王不但将郅支单于安置在东部边境,还将手下的罗马士兵借给他。就这样,残余的罗马军团又成了北匈奴军队的雇佣军。
在康居的帮助下,郅支单于很快再次强大起来,并且对西域诸国横加凌辱,筑起郅支城,准备与汉朝军队抗衡。鉴于郅支单于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汉朝西域各属国的安全,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派兵攻打郅支单于。当汉军包围郅支城后,发现了对方军队中这些奇特的士兵。据中国史书记载,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而且还有“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而据汉朝人以往的了解,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战术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战斗时,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们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得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着统一步伐往前走。当敌人相距较远时,他们先把手中的长矛扔出来;稍近以后,则拔出短刀肉搏。
不过由于实力上的差距,这种奇特的战术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局。由于汉朝的重骑兵速度很快,转瞬间就把罗马士兵的方阵团团包围,然后从四面进攻,轻易地就攻破了罗马士兵的方阵。最终,汉朝大军一举攻破郅支城。而那些可怜的罗马士兵,则只剩下100多人,成了汉军的俘虏。
汉军将这些罗马士兵带回中国,为了安置这批特殊的俘虏,汉元帝特地下诏在河西地区设立骊靬县(今甘肃省永昌县)。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后世些历史学也认为骊靬正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从此,曾经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后裔,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从那以后,中国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这些罗马士兵的记载。
(责任编辑: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