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过:阅读是最理想的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文化情感的培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所以,想要孩子在文章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渗入和充实,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教学,使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并且在这个阅读进行的过程中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情共鸣,从而让个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思想的碰撞上、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张扬。
一、个性在自主研读中鲜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主动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阅读后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体会。这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不应该是教师进行被动性的阅读训练,教师的主观意识不能代表学生的意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的平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各自意愿的方法阅读,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活动。
如:在教学课堂中,先进行初步的引导和文章内容讲解,之后可以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好好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文章反复的阅读之后可以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侧重点和感情。读后要相互之间交流一下获得了什么?”孩子们立刻沸腾了,默念、大声朗读、有感情地默读、有的在圈圈点点,还有的相互之间讨论。孩子们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研读和思考后都有了深刻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之最高境界。孩子们通过充分的阅读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作者描写翠鸟的顺序。”有的则通过有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通过恰当的比喻,把翠鸟写得栩栩如生。”
一句句有个性的言语从孩子们的嘴里脱口而出,课堂也因此而精彩。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通过自己的方式肯定能得到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二、个性在疑惑中解答
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质疑精神。有疑问、有考虑,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也才能够有所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有阅读才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设疑并且慢慢达到解疑,从而对文章和学习是很大的一个提升机会,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又带着疑问走出文本,通过反复阅读、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最终释疑。
如在教《称象》一文时,在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1)“谁称象?”(2)“他为什么称象?”(3)“用什么方法称象?”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问谁?”学生有的说:“问老师。”有的说:“问书本。”……就这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阅读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同时被小曹冲的智慧深深折服,所得之感悟比教师的简单言传身教要深刻得多。
三、个性在对话中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这就教导我们在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出自己的一个判断,要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在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碰撞,从而生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如,我在教《假如》一课时,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了解课文大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给小鸟画谷粒?给西西画一双健康的腿?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通过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与同桌、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沟通对话中,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表达欲望。“因为冬天寒冷,因为我想让西西和我们一起游戏……”“我要给汶川孩子画一片蔚蓝洁净的天空,给战争画一个休止符……”一句句天真稚嫩又温馨的、充满爱心的言语如同清澈的泉水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
四、个性在书声中流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加深文章的情感必须通过文章的诵读,这是一個很重要的过程,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加知识和感情的积累,慢慢摸索到属于自己的语感。情由心生,心随情动,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次又一次地悟,反复揣摩、细细吟哦;反复咀嚼、细细品味。让情感通过读书得到熏陶、让审美通过读书得到升华,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去感受文章作者情感世界的真实感受,去感受文章写作时作者的情感抒发。这样我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书中有了《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般的铮铮铁骨,有《就义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那种大义凛然的英雄豪情。孩子们的个性尽在书声琅琅之中自由翻飞。
总而言之,个性化的阅读能带给孩子们的文化知识交融比起单纯的被动性阅读肯定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需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钱少洪.让情感“活水”在阅读中流淌[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2).
编辑 温雪莲
一、个性在自主研读中鲜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主动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阅读后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体会。这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不应该是教师进行被动性的阅读训练,教师的主观意识不能代表学生的意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的平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各自意愿的方法阅读,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活动。
如:在教学课堂中,先进行初步的引导和文章内容讲解,之后可以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好好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文章反复的阅读之后可以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侧重点和感情。读后要相互之间交流一下获得了什么?”孩子们立刻沸腾了,默念、大声朗读、有感情地默读、有的在圈圈点点,还有的相互之间讨论。孩子们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研读和思考后都有了深刻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之最高境界。孩子们通过充分的阅读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作者描写翠鸟的顺序。”有的则通过有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通过恰当的比喻,把翠鸟写得栩栩如生。”
一句句有个性的言语从孩子们的嘴里脱口而出,课堂也因此而精彩。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通过自己的方式肯定能得到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二、个性在疑惑中解答
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质疑精神。有疑问、有考虑,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也才能够有所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有阅读才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设疑并且慢慢达到解疑,从而对文章和学习是很大的一个提升机会,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又带着疑问走出文本,通过反复阅读、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最终释疑。
如在教《称象》一文时,在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1)“谁称象?”(2)“他为什么称象?”(3)“用什么方法称象?”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问谁?”学生有的说:“问老师。”有的说:“问书本。”……就这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阅读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同时被小曹冲的智慧深深折服,所得之感悟比教师的简单言传身教要深刻得多。
三、个性在对话中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这就教导我们在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出自己的一个判断,要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在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碰撞,从而生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如,我在教《假如》一课时,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了解课文大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给小鸟画谷粒?给西西画一双健康的腿?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通过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与同桌、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沟通对话中,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表达欲望。“因为冬天寒冷,因为我想让西西和我们一起游戏……”“我要给汶川孩子画一片蔚蓝洁净的天空,给战争画一个休止符……”一句句天真稚嫩又温馨的、充满爱心的言语如同清澈的泉水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
四、个性在书声中流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加深文章的情感必须通过文章的诵读,这是一個很重要的过程,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加知识和感情的积累,慢慢摸索到属于自己的语感。情由心生,心随情动,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次又一次地悟,反复揣摩、细细吟哦;反复咀嚼、细细品味。让情感通过读书得到熏陶、让审美通过读书得到升华,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去感受文章作者情感世界的真实感受,去感受文章写作时作者的情感抒发。这样我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书中有了《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般的铮铮铁骨,有《就义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那种大义凛然的英雄豪情。孩子们的个性尽在书声琅琅之中自由翻飞。
总而言之,个性化的阅读能带给孩子们的文化知识交融比起单纯的被动性阅读肯定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需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钱少洪.让情感“活水”在阅读中流淌[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