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新春佳节时期,《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播出,用其独特新颖的传播形式吸引观众眼球,再一次向大众传递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节目中展现各类近现代诗词,舞台设计优美别致,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诗词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价值;文化功能
一、文化氛围的营造
1.文化竞技
节目整体上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擂主争霸赛三个环节(见下图1)。其中,个人争夺赛中的绝地反击有横扫千军、出口成诗、你说我猜三种自救方式。三种方式任选其一,成功方可晋级,失败则淘汰。攻擂资格争夺赛则有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这三个环节,从百人团和预备团中各挑出两名上一轮得分最高的选手进行比赛,胜利晋级,失败淘汰。擂主争霸赛中,胜利直接晋升擂主,失败则淘汰。通过设置一系列环节,强化了“以诗会友”的理念而非单纯的竞技。
2.舞台设计
节目舞台的设计能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节目用荷塘月色作为舞台背景,整体呈天蓝色,边缘辅以柳叶、亭台等元素作点缀。舞台中央倒映着梅花花纹,选手的答题台也呈花瓣形状,仿佛在无形中鼓励选手要如同梅花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百人团位置居于场地上方,一层层阶梯式分布,座位前的屏幕随着节目主题的变换而与之对应,营造出“诗意山水”般的氛围。选手登台时灯光璀璨,四周以金黄色渲染,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飞花令时的背景则为古代长廊,颇有书香门第之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3.大众互动
第四季第四期中的百人团里就有两名选手,分别是71岁的谭慈云和69岁的许美玉,二人是相处几十年的老夫妻,却从来都不好意思对彼此表达爱。借着舞台,夫妻俩大胆地用诗词说出了想说的话:“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内心的情感通过诗词表露出来,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同时,观众可通过央视影音、微信摇电视或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进入官方客户端,在线同步参与答题。截至目前,节目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千万,讨论量也已突破十万。节目真正做到了让观众参与到答题过程中来,享受答题的乐趣,同时了解诗词文化,增强观众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文化传承的方式
1.主持人文学素养高,引人感受文化魅力
第四季依旧是由知名主持人董卿主持,自身文学素养高,应变能力强,每期节目开头教科书式的开场白,堪称佳作典范。从第一场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第二场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直至最后一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场的开场白都能完美呼应该场的主题,让大家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
2.选手知识丰富,答题扣人心弦
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拥有不同的经历,相同的是他们都深深热爱着诗词。如有来自北大工科的博士生陈更、洛阳的十三岁学生邓雅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师靳舒馨、中科院空间环境专业在读学生孙晓婧。节目通过展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奋斗历程,向观众展现了生活中优秀人物的成长故事。比如邓雅文,一岁半时就能熟背十几首唐诗。听到第四季开始报名的消息后,她是全班最先积极报名的同学。在与另一位选手肖异瑶比拼时,她沉着应对。从飞花令“红”,到超级飞花令“数字、月”,一句句诗句对答如流,最终守擂成功。
3.嘉宾精准点评,增强受众理解
节目由知名教授康震、蒙曼等人担任点评嘉宾,在选手作答结束后,嘉宾会适时对该题所涉及的诗词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关联诗句等等进行解析。第一期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康震教授点评其作者贺知章其实就是一个老小孩,不管到了多大年纪,他的赤子之心一直都在,唐诗里面有了贺知章,诗中就充满了更多的童趣、更多的喜乐。第二期中提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王立群教授点评作者李白是个抬头看天的人,同时也提到了另一位诗人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个低头看地的人,最终两个人各自在各自的道路上都形成了一座高峰,各有千秋。第七期中出现毛泽东在《七古残句》中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时,康震教授點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拥有强大的气魄,坚定的理想信念。由此主持人董卿延伸到庄子本人,赞美其不仅影响了李白、苏轼、陶渊明等人,更是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后世流传着一句话——“文史不分家”,嘉宾在点评诗词时,会顺带提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让观众在诗词中学到了历史,在历史中也理解了诗词。
三、对大学生的影响
1.引导文化情怀
节目秉持着“以诗会友”的理念,向我们展现了前人的思想文化情怀。其中不妨第一期中罗隐《蜂》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群众的赞扬。杜甫《江村》中的“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以及第四期中辛弃疾《水调歌头》中的“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表现了诗人对人才栽培的认同与追求。古人们的一字一句都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身为当代大学生,应以身作则,树立高度文化自信,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自觉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
2.追求优质生活的目标
“天道酬勤,水到渠成”这是第四季落幕后董卿对于陈更的评价。这已经是陈更第四次来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怀抱着对诗词的热爱,她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夺得第四季总冠军。前三季虽有遗憾,可陈更从未想过放弃,直到第四季,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只是她,来自沈阳的民警夏鸿鹏,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朱彤,都已是多次登上同一个舞台。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失败,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战胜内心的恐惧。有时候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也不是题目,而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已经朝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增添众多创新元素,用独特的、趣味的形式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如今节目开播已有两年,观众对它的热爱却依旧只增不减。传统文化表达出的正确价值观值得当代大学生思考和学习并努力践行。
作者简介:湛凌童(2000-),女,重庆江北人。重庆财经学院会计学院2018级会计学专业十班学生。思考方向:诗词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财经学院“正浓学风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
(重庆财经学院 401320)
关键词:诗词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价值;文化功能
一、文化氛围的营造
1.文化竞技
节目整体上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擂主争霸赛三个环节(见下图1)。其中,个人争夺赛中的绝地反击有横扫千军、出口成诗、你说我猜三种自救方式。三种方式任选其一,成功方可晋级,失败则淘汰。攻擂资格争夺赛则有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这三个环节,从百人团和预备团中各挑出两名上一轮得分最高的选手进行比赛,胜利晋级,失败淘汰。擂主争霸赛中,胜利直接晋升擂主,失败则淘汰。通过设置一系列环节,强化了“以诗会友”的理念而非单纯的竞技。
2.舞台设计
节目舞台的设计能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节目用荷塘月色作为舞台背景,整体呈天蓝色,边缘辅以柳叶、亭台等元素作点缀。舞台中央倒映着梅花花纹,选手的答题台也呈花瓣形状,仿佛在无形中鼓励选手要如同梅花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百人团位置居于场地上方,一层层阶梯式分布,座位前的屏幕随着节目主题的变换而与之对应,营造出“诗意山水”般的氛围。选手登台时灯光璀璨,四周以金黄色渲染,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飞花令时的背景则为古代长廊,颇有书香门第之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3.大众互动
第四季第四期中的百人团里就有两名选手,分别是71岁的谭慈云和69岁的许美玉,二人是相处几十年的老夫妻,却从来都不好意思对彼此表达爱。借着舞台,夫妻俩大胆地用诗词说出了想说的话:“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内心的情感通过诗词表露出来,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同时,观众可通过央视影音、微信摇电视或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进入官方客户端,在线同步参与答题。截至目前,节目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千万,讨论量也已突破十万。节目真正做到了让观众参与到答题过程中来,享受答题的乐趣,同时了解诗词文化,增强观众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文化传承的方式
1.主持人文学素养高,引人感受文化魅力
第四季依旧是由知名主持人董卿主持,自身文学素养高,应变能力强,每期节目开头教科书式的开场白,堪称佳作典范。从第一场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第二场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直至最后一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场的开场白都能完美呼应该场的主题,让大家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
2.选手知识丰富,答题扣人心弦
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拥有不同的经历,相同的是他们都深深热爱着诗词。如有来自北大工科的博士生陈更、洛阳的十三岁学生邓雅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师靳舒馨、中科院空间环境专业在读学生孙晓婧。节目通过展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奋斗历程,向观众展现了生活中优秀人物的成长故事。比如邓雅文,一岁半时就能熟背十几首唐诗。听到第四季开始报名的消息后,她是全班最先积极报名的同学。在与另一位选手肖异瑶比拼时,她沉着应对。从飞花令“红”,到超级飞花令“数字、月”,一句句诗句对答如流,最终守擂成功。
3.嘉宾精准点评,增强受众理解
节目由知名教授康震、蒙曼等人担任点评嘉宾,在选手作答结束后,嘉宾会适时对该题所涉及的诗词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关联诗句等等进行解析。第一期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康震教授点评其作者贺知章其实就是一个老小孩,不管到了多大年纪,他的赤子之心一直都在,唐诗里面有了贺知章,诗中就充满了更多的童趣、更多的喜乐。第二期中提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王立群教授点评作者李白是个抬头看天的人,同时也提到了另一位诗人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个低头看地的人,最终两个人各自在各自的道路上都形成了一座高峰,各有千秋。第七期中出现毛泽东在《七古残句》中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时,康震教授點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拥有强大的气魄,坚定的理想信念。由此主持人董卿延伸到庄子本人,赞美其不仅影响了李白、苏轼、陶渊明等人,更是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后世流传着一句话——“文史不分家”,嘉宾在点评诗词时,会顺带提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让观众在诗词中学到了历史,在历史中也理解了诗词。
三、对大学生的影响
1.引导文化情怀
节目秉持着“以诗会友”的理念,向我们展现了前人的思想文化情怀。其中不妨第一期中罗隐《蜂》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群众的赞扬。杜甫《江村》中的“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以及第四期中辛弃疾《水调歌头》中的“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表现了诗人对人才栽培的认同与追求。古人们的一字一句都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身为当代大学生,应以身作则,树立高度文化自信,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自觉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
2.追求优质生活的目标
“天道酬勤,水到渠成”这是第四季落幕后董卿对于陈更的评价。这已经是陈更第四次来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怀抱着对诗词的热爱,她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夺得第四季总冠军。前三季虽有遗憾,可陈更从未想过放弃,直到第四季,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只是她,来自沈阳的民警夏鸿鹏,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朱彤,都已是多次登上同一个舞台。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失败,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战胜内心的恐惧。有时候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也不是题目,而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已经朝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增添众多创新元素,用独特的、趣味的形式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如今节目开播已有两年,观众对它的热爱却依旧只增不减。传统文化表达出的正确价值观值得当代大学生思考和学习并努力践行。
作者简介:湛凌童(2000-),女,重庆江北人。重庆财经学院会计学院2018级会计学专业十班学生。思考方向:诗词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财经学院“正浓学风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
(重庆财经学院 4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