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林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枯黄的田野悄悄泛起了嫩绿,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阳春三月,杜鹃声声,蝶儿双双,春雨潇潇,百花怒放。
和煦的春风中,卸下厚重冬装的人们纷纷拿起锄铲,上山植树造林,绿化自己的家园。在遭遇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锐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剧、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严重生态问题之后,痛定思痛之后的人们终于学会保护环境。过去,我们视“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为壮举;今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一个闪亮新鲜的词汇,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震聋发聩,举世关注。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创新,表明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它与我们长期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人民日报》评论称生态文明是文明的整合与超越,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塑。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我们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因为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之初与大自然的距离为零,但社会不断发展之后,人类逐渐从畏惧自然、崇拜自然、顺从自然、依靠自然,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最后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主宰自然。我们居住的星球,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生态,处处都有人为化的痕迹。当人类陶醉于自身的征服能力时,接踵而至的却是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短短200多年的工业大发展,破坏了自然界几百万年来的生态平衡,这种牺牲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只换来少数资本掠夺者的幸福,却形成了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和8亿食不果腹的饥民,饥民人数超出了农业文明晚期(1700年)的全球总人口。
相比之下,古人更懂得四季轮回、休养生息、天人合一、和谐共鸣的道理。古时大禹治水,遵循“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的准则,人类与其他物种分享大地。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保护生态的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提倡“仁民爱物”,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孟子·离娄上》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深刻揭示了儒家顺应天理、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单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换句话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新的制度体系、新的生产领域、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文化形式、新的道德意识;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
蓝天碧水,人人向往;优美环境,人人受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要;树立生态文明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这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旨。在人类社会不断实现自身美好理想、迈向光明和进步的21世纪,国家的兴旺发达,越来越需要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世界的繁荣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共存的国际环境。让我们在明媚的春天,共同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
和煦的春风中,卸下厚重冬装的人们纷纷拿起锄铲,上山植树造林,绿化自己的家园。在遭遇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锐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剧、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严重生态问题之后,痛定思痛之后的人们终于学会保护环境。过去,我们视“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为壮举;今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一个闪亮新鲜的词汇,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震聋发聩,举世关注。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创新,表明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它与我们长期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人民日报》评论称生态文明是文明的整合与超越,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塑。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我们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因为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之初与大自然的距离为零,但社会不断发展之后,人类逐渐从畏惧自然、崇拜自然、顺从自然、依靠自然,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最后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主宰自然。我们居住的星球,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生态,处处都有人为化的痕迹。当人类陶醉于自身的征服能力时,接踵而至的却是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短短200多年的工业大发展,破坏了自然界几百万年来的生态平衡,这种牺牲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只换来少数资本掠夺者的幸福,却形成了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和8亿食不果腹的饥民,饥民人数超出了农业文明晚期(1700年)的全球总人口。
相比之下,古人更懂得四季轮回、休养生息、天人合一、和谐共鸣的道理。古时大禹治水,遵循“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的准则,人类与其他物种分享大地。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保护生态的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提倡“仁民爱物”,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孟子·离娄上》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深刻揭示了儒家顺应天理、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单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换句话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新的制度体系、新的生产领域、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文化形式、新的道德意识;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
蓝天碧水,人人向往;优美环境,人人受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要;树立生态文明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这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旨。在人类社会不断实现自身美好理想、迈向光明和进步的21世纪,国家的兴旺发达,越来越需要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世界的繁荣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共存的国际环境。让我们在明媚的春天,共同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