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具有调节、强化、感染、迁移信号等作用。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渔也说过:“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然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兴趣,再以兴趣推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强烈感情,从而妙笔生花、热情饱满地写文章,达到观物兴情、情以物兴的境界。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学生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学业有成,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学生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个人的潜能、才智得到发挥;学生有创作的需要,希望做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渴望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为了获得这种需要,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感,再以这种情感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又会推动情感的产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往往会带着积极的情绪去认真思索,大胆地探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主动感知、观察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有极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主动发挥自己才能的能力等行为。在积极情感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兴趣产生的基础也是需要,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使兴趣成为习作的产物和动力,使学生形成由情感激发兴趣、由兴趣推动情感,感情把兴趣引向深入、兴趣将情感推向高潮的积极循环状态。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探求知识之源,在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激发情感,以行育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人的思想感情会随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激动的感情而产生的,“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让学生在风光旖旎的自然中陶冶,在悲欢离合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熏陶,学生怎能不产生情感呢?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查、野炊、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产生情感,再由教师引导和点拨,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对自然和社会的感触是建立在丰富的学识水平之上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文章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语文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的美,进入美的境地,欣赏、思考、培养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努力引导学生思、悟、爱、憎、哭、笑,做到文章与道德相结合,体现其精微要义。“由于在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中,彼此的思想感情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感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动情讲述、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角色扮演、动作模仿及观看幻灯和影视作品、音乐欣赏、多媒体等手段培养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学生有了情感,产生了兴趣,从中汲取了营养,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成功促情感、兴趣。成功不论大小,都会成为催化剂。如口头表扬、定为范文、班内交流、校刊登出、杂志发表、竞赛获奖等,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程序化的作文往往是呆板乏味的,乏味则少情,情少则趣减。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有序地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摆脱程序化的作文方式,给学生营造新鲜、轻松的作文练习环境,让学生充满新奇,奇则探求,求则情浓,情浓则新奇。只要方法正确、引导到位,没有写不成的作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中)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学生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学业有成,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学生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个人的潜能、才智得到发挥;学生有创作的需要,希望做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渴望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为了获得这种需要,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感,再以这种情感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又会推动情感的产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往往会带着积极的情绪去认真思索,大胆地探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主动感知、观察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有极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主动发挥自己才能的能力等行为。在积极情感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兴趣产生的基础也是需要,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使兴趣成为习作的产物和动力,使学生形成由情感激发兴趣、由兴趣推动情感,感情把兴趣引向深入、兴趣将情感推向高潮的积极循环状态。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探求知识之源,在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激发情感,以行育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人的思想感情会随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激动的感情而产生的,“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让学生在风光旖旎的自然中陶冶,在悲欢离合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熏陶,学生怎能不产生情感呢?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查、野炊、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产生情感,再由教师引导和点拨,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对自然和社会的感触是建立在丰富的学识水平之上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文章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语文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的美,进入美的境地,欣赏、思考、培养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努力引导学生思、悟、爱、憎、哭、笑,做到文章与道德相结合,体现其精微要义。“由于在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中,彼此的思想感情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感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动情讲述、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角色扮演、动作模仿及观看幻灯和影视作品、音乐欣赏、多媒体等手段培养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学生有了情感,产生了兴趣,从中汲取了营养,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成功促情感、兴趣。成功不论大小,都会成为催化剂。如口头表扬、定为范文、班内交流、校刊登出、杂志发表、竞赛获奖等,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程序化的作文往往是呆板乏味的,乏味则少情,情少则趣减。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有序地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摆脱程序化的作文方式,给学生营造新鲜、轻松的作文练习环境,让学生充满新奇,奇则探求,求则情浓,情浓则新奇。只要方法正确、引导到位,没有写不成的作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