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表现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审美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情感逻辑的心理基础,这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审美情感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语言;审美情感;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是变异化的“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审美情感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关系的主观反映,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态度。审美情感不仅一直伴随着审美活动,而且也在不断地推动着审美活动。
  艺术语言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它遵循的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逻辑。审美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情感逻辑的心理基础,是艺术语言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特征。情感是艺术语言创造的内驱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时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知,而审美感知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体验中。
  文学是充满情感的,诗歌更是感情的结晶,它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反映现实。《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如张九龄《望月远怀》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能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就是因为它朗朗上口、情景交融、触动人心的特点。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诗歌很容易就能唤醒人们固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联想,引起人们心弦的强烈共振,為之感叹赞叹,甚至与诗人同歌同哭。而我们和千年之前的诗人仍然能产生共鸣,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审美情感上的共通。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基础,而艺术语言又使情感得以真实、丰富地表达出来,正因为如此,艺术语言是一种饱和的情感语言。
  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审美情感是理性的认知因素与感性的体验因素的统一体,体现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中,就是儒家重视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视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互补和融合。由此,中国古人特有的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使得艺术语言的发话主体既能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社会情感,又能享受得了精神自由、回归本真的个性情趣。成功运用这一审美情感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综合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家。他主张立身行事,以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准则,“兼济”以儒家仁政为主,“独善”则吸取了老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教的解脱思想。白居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他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认为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条件,而情感的产生又必须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的。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池上竹下作》)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谈禅诗》)
  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是说,水性淡薄,它是我的好朋友;翠竹虚心,它是我的好老师。当时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返回洛阳,希望过淡泊宁静的生活,这首诗即表达诗人希望跳出官场是非,远嫌避祸,以求自身安全。白居易一心向佛,创作了很多禅悟诗,后一首即是。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既强调情感的社会理性,也避免了使情感失去了鲜活生动的感性色彩,较好地发挥了情感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调适作用,使中国古代许多成功人士既能在庙堂中成就功名,也能在山林悠然自得、怡情养性。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审美情感在艺术语言的审美心理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审美情感具有推动力的作用,是艺术语言审美活动发生的内驱力。“缘情说”是对审美心理活动中审美情感是创作动机的一个理论总结。汉代《毛诗序》中说“诗言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牧、李商隐的绮情诗风都是缘情而发形成的艺术语言风格。
  2.审美情感影响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儒家主张“喜怒哀乐中乎节”,更多的审美情感带有发愤抒情的色彩;而道家主张超脱功利色彩的道德情感,更多的是畅神怡情。造成这两种情感抒发不同的原因,就是审美情感的不同造成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关系的不同。
  3.当艺术语言进入运思阶段的时候,审美思维和审美想象都离不开审美感情的激励作用,也就是“神用象通,情所孕变”“夫作诗者一情独往,万象俱开,口忽然吟,手忽然书,即手口原听我胸中之所流。”
  4.我们对艺术语言优劣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审美情感的真实与否。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刘勰.文心雕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当你和一个陌生人同乘电梯时,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A:和对方搭讪   B:保持微笑,等对方开口,再跟他讲话   C:面无表情,盯着电梯楼层灯   D:双手抱胸,头朝下看着地板  选择A   在封闭的空间,会和对方搭讪的人,个人的心理空间要比一般人都要大一些。你会觉得心情很舒坦,并且有安全感,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你对人的信心总是比较多一点,是一个很适合公关人员的性格。  选择B   你的私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