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编委会纪要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遗产》新组成的一届编辑委员会于1月25日召开全体会议,就刊物过去的工作与今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下面是这次编委会的发言纪要。传统的研究方法正在改变本刊吕薇芬副主编向编委们汇报了本刊去年旧工作进展情况,她说:1988年的来稿总量为818篇,总字数共727万,全年六期,共刊出论文68篇,学者研究3篇,书评9篇,
其他文献
为了交流出版信息,帮助学界同仁了解学人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促使学术交流,我刊准备接受读者的建议,开辟“新书架”一栏,将近期出版的有关著作,集中简介。希望古典文学研究者和出版界支持我们,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戏曲改良论是在维新运动中出现的,高潮则形成于辛亥革命的前夕。它的出现决非偶然,而是世界戏剧艺术思潮和我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十九世纪末,西方戏剧由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转变到写实主义。它的重要特征是真实地表现人生和强调剧本的思想内容。
杂剧《四婵娟》是著名戏曲家洪升除《长生殿》外仪存的剧作。三十年代初,当郑振铎先生在以为它"终不可得"(《清人杂剧二集题记》)而抱憾时,竟意外地觅得孤本,喜不自胜,特意收入《清人杂剧二集》影印出版,其珍贵可想而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为《长生殿》主题激烈争论时,却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四婵娟》,从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脉络,这其实是不应有的忽视。
探索李渔生平,很重要的一点是确定李渔何时移家金陵,因为以移家金陵为界,前后若干年是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最旺盛的时期。确定了李渔移家金陵的具体时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他的小说和戏曲。三十年代,孙楷第先生在他的《李笠翁与〈十二楼〉》一文中推测李渔于顺治十三年丙申以后,顺治十五年戊戌以前移家金陵。
王逸注《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或曰:《伏戏》、《驾辩》,皆要妙歌曲也。劳,绞也。以楚声绞商音为之清激也。"关于"劳商"的解释,汉代已经难以确定。王逸提出两说,供读者选择。后来注家多取曲名一说,几成定论。近代有的学者,甚至以肯定"劳商"是曲名为前提,推定"离骚"亦楚人固有乐曲。信从者颇不乏人。
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又体现了中国具体实践的需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得到丰富及发展,是中共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中共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始的“工农武装割据”,就有了人民政权与人民军队,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成为当时中共需要直面的重大问题。丁晓强、杨正军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针对党内作风面临的诸多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作风建设作了艰辛的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党风建设实践活动,纯洁了党的组织,提升了党的凝聚力
辑录谢灵运的佚诗,方志材料无疑是应该利用的。但方志情况较为复杂,许多明清方志存在着贪多务得的毛病,所录非尽司靠。《文学遗产》八七年第四期胡雪冈先生《谢灵运佚诗三首辑录》一文,根据《乾隆绍兴府志》辑录的二首就并非佚诗,而是没有先辨明作者,遂滋误会。其《石帆山诗》,《艺文类聚》卷九作谢惠连《泛南湖至石帆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谓"作惠连者,乃灵运之误"。理由是石帆在温州永嘉,而"惠连未曾至永嘉"。按石帆(山)并非仅见于永嘉,山阴县石帆山则尤为驰名,
叶小纨是明代戏剧史上第一位有剧作传世的女戏剧家,遗憾的是国内对她还未有专门的研究。本世纪五十年代未,日本学者八大泽元先生在所著《明代戏剧家研究》(昭和三十四年,讲谈社刊行)一书中,曾列专章较广泛研究了叶小纨的家世、生平、创作等,
查阅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一)时,我意外地发现刘鹗《颜鲁公三表墨迹题跋》和裴氏关于刘鹗流放新疆迪化及逝世情况的记载。此资料从未见披露,今将刘、裴两跋全文抄录如下:"赏(钅监)一事,极难言也。近日收藏家均以题跋有无多寡,定去取,
笔者最近应有关方面的约请,回顾整理本世纪唐宋文学研究的成果,比较系统地读了傅璇琮先生近年出版的三部著作——《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版)和《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发现傅氏这三部著作不仅在史实考证上有不少的建树,而且在文学史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上对传统多有突破,颇堪注意。笔者试予以总结,或许对正处在"危机"中而寻觅出路的古代文学研究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