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攀西钒钛磁铁矿开发已走过40余个春秋。外国专家眼中的“呆矿”,如今已经化为造福世人的宝藏;当初的不毛之地,现在已变身为“中国钒钛之都”。
金沙江畔,攀钢——一个现代化的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悄然崛起。作为攀西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龙头的攀钢,在走过40年的时光后,如何承担起进一步高效利用这“得天独厚”资源的历史重任?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怎样应运而生?在钢铁微利时代,攀钢何以制胜市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余自甦。
自主创新成就“呆矿”传奇
“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气魄令人叹服!”余自甦对攀枝花一期建设的艰难历程感触颇深。
他介绍说,1964年底,当各路建设大军在金沙江安营扎寨之时,攀西钒钛磁铁矿到底能不能出铁,人们心里还全然没有底。因为,攀西钒钛磁铁矿铁品位低,岩相结构特殊,难磨难选难冶炼,资源禀赋并不理想,曾被外国专家判为“呆矿”。
在这样的情况下,攀枝花建设风声水起。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的周传典带队组织全国各地精英108将,在河北承德集体攻关,初步攻克了钒钛磁铁矿冶炼这一世界难题。
1970年7月1日,攀钢第一炉铁水娩出。攀钢第一炉铁水辉映着中华民族的骄傲。由于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渣中TiO2在炉内还原气氛下,使得炉渣变稠,渣铁分离困难,导致高炉生产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国外至今未能直接在高炉形成工业规模生产。
攀钢投产之初,高炉利用系数也长期低位徘徊,企业连年亏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挂帅,每年主持召开攀西钒钛磁铁矿攻关会,终于解决了“泡沫渣”、粘罐等重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了一套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先进科学技术。
“毫不夸张地说,攀钢是依靠科技起家的,更要依靠科技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依然是关键。”余自甦说。从攀钢诞生之日起,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企业文化就深深扎根在企业。从矿石中“拿”出铁后,攀钢持续科技攻关,不断攀登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新高,建立起了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攀钢自主创新体系分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级科技攻关队、厂矿技术工作队三个各司其职的“梯队”,汇集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成为攀钢的技术“同盟军”。
他介绍道,攀钢作为老牌国有企业,历史长、包袱重,但每年技术开发费投入均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企业还设立了科技奖励基金,对在关键、核心工艺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就是在2008年~2009年企业极端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坚持在科技投入上不放松。”余自甦说,那时攀钢巨额亏损,但仍拿出近5亿元用于转底炉直接还原、高炉渣提钛、富钛料提取等中试线建设。目前,攀钢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中央企业20强,开创中国百米长尺钢轨热处理的先河;三氧化二钒、高钒铁、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等生产技术国内首创、世界领先。企业每年新产品产量占钢材总量1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0%左右。
钒钛磁铁矿利用再走“新长征”
七月流火,北京城热浪翻滚。2011年7月12日,在北京港中旅国际酒店二楼会议室,气氛热过盛夏的温度。来自全国各地的钒钛研发、生产的人士对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联盟的成立发表着各自观点。就在当天,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川省等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我国拥有了钒钛技术攻关的“国家队”。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余自甦当选为该联盟理事长。
“联盟的成立,既符合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又涵盖了全国几乎全部的钒钛技术力量,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钒钛磁铁矿的高效利用。”余自甦对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未来充满信心。
余自甦介绍说,为更快地突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未来钒钛产业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经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攀钢和中科院共同发起,联合河北钢铁集团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清华大学等9家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4家科研院所共18家单位组建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和首届理事长单位,余自甦表示,攀钢将与联盟全体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强化联盟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努力把联盟打造成为一流的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培育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共同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开发。“钒钛领域的任何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犹如当年汽车的发明带动石油产业的兴起。”余自甦对联盟和钒钛产业的明天冀望甚高。
二次创业攀钢再展宏图
“攀钢将力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到‘十二五’中后期基本完成二次创业。”余自甦称。目前,我国的钢铁总量已达7亿吨,在中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后,钢铁的刚性需求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攀钢具有的钒钛仍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国家已经批复同意鞍钢与攀钢联合重组,在新的鞍钢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作为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龙头企业的攀钢一定会迎来新的美好的明天。
他介绍道,以攀钢为代表的中国钒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的产业,但中国目前的钒用量仅30克/吨钢,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人均钛白粉消费量为1千克/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千克/人。而在钛金属领域,由于价格昂贵,全国年消费量仅3万吨。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医疗、国防、大飞机、海水淡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钛金属应用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余自甦分析道,更优质的钢铁精品是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钒是生产优质钢材不可或缺的“味精”。仅全国数量庞大的二级钢筋升级为强度更佳的三级抗震钢筋,就可为钒产业提供广阔的“舞台”。而国家大力支持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其储能技术是一道难关。钒电池储能可望在该领域开辟一条新道路。在这一领域,攀钢已“伏兵”十年。
而在钛领域,攀钢近年来投资尤大,已形成从钛精矿到钛材的完整产业链,随着高炉渣中取钛等技术的突破,攀钢将有望改变世界钛产业的格局。“我们有将钛金属从贵金属‘神龛’请下来的信心,让她进入工程金属的序列。”余自甦语气坚决。
“或许,中国哪一天不需要钢铁了,攀钢也可以凭借钒钛生存。”余自甦轻松的话语里透着胸有成竹。
“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作为攀钢二次创业的核心项目,可谓应运而生。”他说,该项目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四川工业强省的相关精神,对加快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攀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攀钢西昌钢钒公司已正式成立,焦炉开始烘炉,转炉炉体推炉成功,年内将全线投产。”据余自甦介绍,该项目在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后,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未来3~5年,攀钢将实现二次创业,‘重出’江湖,再现昔日辉煌。”在余自甦眼里,攀钢未来新的蓝图已清晰可见。
(责任编辑:李万全)
金沙江畔,攀钢——一个现代化的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悄然崛起。作为攀西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龙头的攀钢,在走过40年的时光后,如何承担起进一步高效利用这“得天独厚”资源的历史重任?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怎样应运而生?在钢铁微利时代,攀钢何以制胜市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余自甦。
自主创新成就“呆矿”传奇
“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气魄令人叹服!”余自甦对攀枝花一期建设的艰难历程感触颇深。
他介绍说,1964年底,当各路建设大军在金沙江安营扎寨之时,攀西钒钛磁铁矿到底能不能出铁,人们心里还全然没有底。因为,攀西钒钛磁铁矿铁品位低,岩相结构特殊,难磨难选难冶炼,资源禀赋并不理想,曾被外国专家判为“呆矿”。
在这样的情况下,攀枝花建设风声水起。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的周传典带队组织全国各地精英108将,在河北承德集体攻关,初步攻克了钒钛磁铁矿冶炼这一世界难题。
1970年7月1日,攀钢第一炉铁水娩出。攀钢第一炉铁水辉映着中华民族的骄傲。由于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渣中TiO2在炉内还原气氛下,使得炉渣变稠,渣铁分离困难,导致高炉生产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国外至今未能直接在高炉形成工业规模生产。
攀钢投产之初,高炉利用系数也长期低位徘徊,企业连年亏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挂帅,每年主持召开攀西钒钛磁铁矿攻关会,终于解决了“泡沫渣”、粘罐等重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了一套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先进科学技术。
“毫不夸张地说,攀钢是依靠科技起家的,更要依靠科技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依然是关键。”余自甦说。从攀钢诞生之日起,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企业文化就深深扎根在企业。从矿石中“拿”出铁后,攀钢持续科技攻关,不断攀登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新高,建立起了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攀钢自主创新体系分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级科技攻关队、厂矿技术工作队三个各司其职的“梯队”,汇集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成为攀钢的技术“同盟军”。
他介绍道,攀钢作为老牌国有企业,历史长、包袱重,但每年技术开发费投入均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企业还设立了科技奖励基金,对在关键、核心工艺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就是在2008年~2009年企业极端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坚持在科技投入上不放松。”余自甦说,那时攀钢巨额亏损,但仍拿出近5亿元用于转底炉直接还原、高炉渣提钛、富钛料提取等中试线建设。目前,攀钢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中央企业20强,开创中国百米长尺钢轨热处理的先河;三氧化二钒、高钒铁、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等生产技术国内首创、世界领先。企业每年新产品产量占钢材总量1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0%左右。
钒钛磁铁矿利用再走“新长征”
七月流火,北京城热浪翻滚。2011年7月12日,在北京港中旅国际酒店二楼会议室,气氛热过盛夏的温度。来自全国各地的钒钛研发、生产的人士对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联盟的成立发表着各自观点。就在当天,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川省等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我国拥有了钒钛技术攻关的“国家队”。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余自甦当选为该联盟理事长。
“联盟的成立,既符合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又涵盖了全国几乎全部的钒钛技术力量,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钒钛磁铁矿的高效利用。”余自甦对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未来充满信心。
余自甦介绍说,为更快地突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未来钒钛产业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经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攀钢和中科院共同发起,联合河北钢铁集团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清华大学等9家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4家科研院所共18家单位组建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和首届理事长单位,余自甦表示,攀钢将与联盟全体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强化联盟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努力把联盟打造成为一流的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培育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共同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开发。“钒钛领域的任何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犹如当年汽车的发明带动石油产业的兴起。”余自甦对联盟和钒钛产业的明天冀望甚高。
二次创业攀钢再展宏图
“攀钢将力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到‘十二五’中后期基本完成二次创业。”余自甦称。目前,我国的钢铁总量已达7亿吨,在中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后,钢铁的刚性需求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攀钢具有的钒钛仍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国家已经批复同意鞍钢与攀钢联合重组,在新的鞍钢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作为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龙头企业的攀钢一定会迎来新的美好的明天。
他介绍道,以攀钢为代表的中国钒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的产业,但中国目前的钒用量仅30克/吨钢,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人均钛白粉消费量为1千克/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千克/人。而在钛金属领域,由于价格昂贵,全国年消费量仅3万吨。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医疗、国防、大飞机、海水淡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钛金属应用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余自甦分析道,更优质的钢铁精品是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钒是生产优质钢材不可或缺的“味精”。仅全国数量庞大的二级钢筋升级为强度更佳的三级抗震钢筋,就可为钒产业提供广阔的“舞台”。而国家大力支持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其储能技术是一道难关。钒电池储能可望在该领域开辟一条新道路。在这一领域,攀钢已“伏兵”十年。
而在钛领域,攀钢近年来投资尤大,已形成从钛精矿到钛材的完整产业链,随着高炉渣中取钛等技术的突破,攀钢将有望改变世界钛产业的格局。“我们有将钛金属从贵金属‘神龛’请下来的信心,让她进入工程金属的序列。”余自甦语气坚决。
“或许,中国哪一天不需要钢铁了,攀钢也可以凭借钒钛生存。”余自甦轻松的话语里透着胸有成竹。
“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作为攀钢二次创业的核心项目,可谓应运而生。”他说,该项目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四川工业强省的相关精神,对加快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攀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攀钢西昌钢钒公司已正式成立,焦炉开始烘炉,转炉炉体推炉成功,年内将全线投产。”据余自甦介绍,该项目在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后,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未来3~5年,攀钢将实现二次创业,‘重出’江湖,再现昔日辉煌。”在余自甦眼里,攀钢未来新的蓝图已清晰可见。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