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干旱是自然界一种复杂的异常现象,基于气象因素对干旱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1971-2018年降水量和气温资料、2018年3-6月气候概况,结合欧亚大陆大气环流演变,分析研究气象因素对干旱的影响;采用土壤测墒、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在乌拉特草原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的22个区域,对土壤深度10、20、30、40 cm进行土壤相对湿度的测定;利用高分卫星,对乌拉特草原6月中旬植被长势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并与去年同期以及近3年同期植被长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干旱等级空间分布及旱灾发生程度.结果表明:(1)2018年春季
【机 构】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内蒙古 临河 01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自然界一种复杂的异常现象,基于气象因素对干旱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1971-2018年降水量和气温资料、2018年3-6月气候概况,结合欧亚大陆大气环流演变,分析研究气象因素对干旱的影响;采用土壤测墒、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在乌拉特草原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的22个区域,对土壤深度10、20、30、40 cm进行土壤相对湿度的测定;利用高分卫星,对乌拉特草原6月中旬植被长势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并与去年同期以及近3年同期植被长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干旱等级空间分布及旱灾发生程度.结果表明:(1)2018年春季,东亚大槽偏弱、亚洲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位于阴山北麓的乌拉特草原3-5月份500 hPa在高压脊控制下,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日照时间长,风沙天气多,地表水分蒸发量大,加剧地表土层水分散失,导致牧草迟迟不能返青.(2)2018年春夏之交,副热带高压依然偏南且呈纬向型分布,阻碍了偏南、东南、西南水汽向北输送,致使乌拉特草原直到6月中旬没有出现透雨,土壤水分没有得到有效补给和保持,土壤保墒差,干土层厚,导致乌拉特草原干旱的发生发展,出现严重旱灾.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前汛期降水集中期及雨量的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利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它在前冬大气环流场和海温场上的前兆信号及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108次,总日数398日,主要发生在5-6月,达到或者超过10日的长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持续性暴雨日数具有准2年、准7年及准12年的周期振荡;(2)前冬大气环流影响持续性暴雨日数异常偏多(少)的前兆信号:500 hPa欧洲(45°N-60°N,0°-30°E)脊
2019年主汛期湖南出现了两次罕见极端暴雨过程,多个气象观测站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共造成十余人死亡(失踪).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GDAS资料、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基于HYSPLIT4(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4)质点轨道模式追踪及聚类算法,对比分析了2019年6月6-9日(简称过程一)、7月6-9日(简称过程二)两次致灾暴雨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具有极端性、持续性、对流性等特点,过程二降雨强度更大
为改善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生态水文环境,2010年开始气象部门在该流域的人工增雨作业点从22个增加到71个,并大幅度增加了作业量.为评估作业点和作业量增加后的人工增雨效果,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推荐的统计检验方法,对2010-2019年期间的降雨量进行了统计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业区平均相对人工增雨效果为17.5%,通过了0.1的显著性检验,在作业区每年可增加降水33.7 mm,增加径流量0.34×108 m3.同时,通过对作业效果的评估,对最佳作业季节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春秋季节的人工增雨效
基于1980-2017年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对1980-2016年陕西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陕西冬季霾日数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主要环流系统.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的500 hPa高度场负(正)异常中心,是有利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增多(减少)的大气背景环流,影响陕西省霾日数变化的海平面气压存在地中海地
基于气温、降水、土壤墒情以及历史干旱灾情等资料,从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典型干旱过程诊断、不合理跃变分析以及与土壤墒情、干旱灾情的相关性等方面,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相对湿润度指数(MI)、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在我国东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四种指数对干旱的年际变化诊断基本一致,而对干旱空间分布的诊断,MCI与MI指数与实况更加吻合.针对典型干旱过程的逐日诊断,MCI指数对干旱过程的刻画效果最好,不合理跃变次数较SPI、SPEI和MI指数分别下
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江苏7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分钟级气象要素资料、3个探空站秒级探空资料和3个浓雾野外观测试验站共21个浓雾过程的秒级雾滴谱资料,分析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分钟级时空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6年雾时数的空间分布与1961-2010年江苏省年平均雾日数分布明显不同,近6年江苏雾时数的大值分布在长江沿线和淮河沿线及其以北两个地区,强浓雾和特强浓雾集中在淮河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在05:50(北京时,下同)江苏发生各等级雾的概率最高,四个季节分别在07:1
利用双流机场2013-2018年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从双流机场雷暴天气的时空特征和分类特征两方面,对双流机场雷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双流机场发生的雷暴有77.03%伴有降水,夏季发生的雷暴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50%以上,并具有“夜雷多、日雷少”特征.持续时间在3 h以内的雷暴占比82.7%.雷暴在机场的偏东方向发展最为活跃.依据雷暴所处环境场的斜压锋生作用和热力条件的差异,将双流机场的雷暴天气分为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