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又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关键在于教师自己对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能否全面了解和理解,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甚了解,或者不知其意,那么根本就无法胜任历史教学的任务,或者不是合格的历史教师。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素质全面的“杂家”。
一、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外交和法律常识
《鸦片战争》一课,有《南京条约》两个附件中“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内容。对这两个涉及政治外交和法律方面的术语,在教学中,应首先向学生解释领事的含义,即领事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的协议派驻他国一定地区,以维护本国及本国国民在当地的合法权益,并执行其他领事职务的正式代表(外交官),然后指出领事和大使的区别,最后解释领事裁判权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领事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事裁判权的含义,起到既理解教材内容又开阔视野的作用。同样,对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指出最惠国待遇是一国给予外国的国民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者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它的出现是建立在国与国的协议和对等的基础上,是国际外交中正常的现象,但当时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的出现,却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是单方面而不是双方面对等的最惠国待遇(须举例说明)。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一抽象的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师向学生讲述上述内容,前提是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外交和法律含国际法及相关方面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提到了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该内容涉及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和国家政体。讲述该内容,须联系我国现行《宪法》,先介绍《宪法》规定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然后说明: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在会议闭会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1954年后称国务院),作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这要求教师必须懂政治,对宪法及我国政体和国家机构体系有基本的了解。
二、必须懂文学和文学史
《近代前期的思想和文化》和《近代后期的文化》提到的文学家显然是被界定为近代的文学家,而有些汉语教材将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中的文学家,称为现代的文学家。对这两者的矛盾,应当说明:传统史学将中国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近代与现代分水岭为1919年,但现在史学界,将1840年--1949年划为近代,故中国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借此提醒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发现该问题后怎么去理解。另外,其中介绍了很多文学家、剧作家的作品,比如对郭沫若先生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笔者认为有必要简要介绍该剧的故事梗概,通过讲述战国时期聂嫈、聂政姐弟俩英勇不屈的故事,说明聂政刺韩相侠累,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学生在了解该剧情节后,也能真正体会为何棠棣之花被称为自由之花和战斗之花。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学史,涉猎一些典范的文学作品。
三、必须懂艺术知识
关于中国艺术,《文学艺术和史学家》之中做了很多介绍,包括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以书法为例,要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除了介绍教材里中国书法相关内容和书法的发展源流外,也需要做一些补充,以加深学生对书法的理解,如用板书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并讲解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书体的基本结构、形态。这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知识功底,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示范和讲解,不然会贻笑大方。
四、必须懂外语,并知晓通用外语词汇的含义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谈到了李大钊先生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布尔什维”是“共产主义”俄语的音译,如教师不对布尔什维主义一词加以说明,恐怕大多数学生不会明白它的含义是共产主义。当然,笔者绝非是吹毛求疵地说历史教师都要去学习俄语,但可以理解的是,最起码必须要对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外文音译词略加了解。
虽然历史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远不止上述所提的四点,但足以说明,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丰富和复杂,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和善于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仅要使自己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其他多方面的知识,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当中旁证博引、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真正使学生学之有益,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才。
一、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外交和法律常识
《鸦片战争》一课,有《南京条约》两个附件中“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内容。对这两个涉及政治外交和法律方面的术语,在教学中,应首先向学生解释领事的含义,即领事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的协议派驻他国一定地区,以维护本国及本国国民在当地的合法权益,并执行其他领事职务的正式代表(外交官),然后指出领事和大使的区别,最后解释领事裁判权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领事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事裁判权的含义,起到既理解教材内容又开阔视野的作用。同样,对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指出最惠国待遇是一国给予外国的国民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者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它的出现是建立在国与国的协议和对等的基础上,是国际外交中正常的现象,但当时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的出现,却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是单方面而不是双方面对等的最惠国待遇(须举例说明)。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一抽象的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师向学生讲述上述内容,前提是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外交和法律含国际法及相关方面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提到了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该内容涉及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和国家政体。讲述该内容,须联系我国现行《宪法》,先介绍《宪法》规定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然后说明: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在会议闭会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1954年后称国务院),作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这要求教师必须懂政治,对宪法及我国政体和国家机构体系有基本的了解。
二、必须懂文学和文学史
《近代前期的思想和文化》和《近代后期的文化》提到的文学家显然是被界定为近代的文学家,而有些汉语教材将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中的文学家,称为现代的文学家。对这两者的矛盾,应当说明:传统史学将中国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近代与现代分水岭为1919年,但现在史学界,将1840年--1949年划为近代,故中国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借此提醒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发现该问题后怎么去理解。另外,其中介绍了很多文学家、剧作家的作品,比如对郭沫若先生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笔者认为有必要简要介绍该剧的故事梗概,通过讲述战国时期聂嫈、聂政姐弟俩英勇不屈的故事,说明聂政刺韩相侠累,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学生在了解该剧情节后,也能真正体会为何棠棣之花被称为自由之花和战斗之花。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学史,涉猎一些典范的文学作品。
三、必须懂艺术知识
关于中国艺术,《文学艺术和史学家》之中做了很多介绍,包括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以书法为例,要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除了介绍教材里中国书法相关内容和书法的发展源流外,也需要做一些补充,以加深学生对书法的理解,如用板书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并讲解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书体的基本结构、形态。这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知识功底,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示范和讲解,不然会贻笑大方。
四、必须懂外语,并知晓通用外语词汇的含义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谈到了李大钊先生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布尔什维”是“共产主义”俄语的音译,如教师不对布尔什维主义一词加以说明,恐怕大多数学生不会明白它的含义是共产主义。当然,笔者绝非是吹毛求疵地说历史教师都要去学习俄语,但可以理解的是,最起码必须要对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外文音译词略加了解。
虽然历史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远不止上述所提的四点,但足以说明,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丰富和复杂,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和善于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仅要使自己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其他多方面的知识,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当中旁证博引、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真正使学生学之有益,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