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办学优势等方面,分析了6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这6所高校新闻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建议
作为我国新闻教育宏伟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总结近8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历史进程,以中央民族大学等6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05年在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喀喇沁右旗创办的《婴报》。而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基本上历经了四个阶段。
萌芽摸索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在萌芽摸索期,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主要通过开展新闻培训班的方式进行。1939年《新疆日报》举办新闻技术培训班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早期探索;1953年成立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较早并率先培养蒙古文记者和编辑的高校之一;1956年在拉萨木汝林卡办有新闻训练班,招收藏族、回族学员200多名。当时有3个教学班。[1]
缓慢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革爆发影响,以1975年内蒙古大学蒙语语言文学系新闻班成立以及1977年广西大学设置新闻专业为标志,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事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1978年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生机盎然地在民族地区发展起来。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专业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1983年新疆大学开办了使用维汉双语授课的新闻学本科专业;1989年,西藏大学语文系开办汉语大专新闻专业班,首届招生25人。[2]
新千年之后,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仅2002年的数据,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新闻学学科就达61个。[3]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闻传播院系的创建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开展。2002年内蒙古大学成立新闻学系;2004年新疆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西藏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分别设置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6所高校。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代表的民委直属高校在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发展快速,专业设置初具规模,办学优势凸显,但在师资结构、民族特色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的总体特征
1、多采用三种基本的办学模式
一是文学 新闻传播学院模式,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纵观少数民族高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是该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富底蕴,新闻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生根发芽;二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模式或新闻传播学院模式,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这种模式在国内高校院系设置中也占据主流;三是隶属文史或文法学院设置新闻传播专业或新闻系的模式,例如北方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
2、办学优势凸显
中央民族大学等6所民族高校均开设新闻学专业,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实验班更是创新之举,不断满足新媒体形势下双语新闻人才需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开设广告学专业;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开设广播电视学专业。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撤销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差的表演本科专业,增设新型应用型学科数字出版专业并计划在2018年进行招生。此外,中央民族大学还具有新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均设有与民族传播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的硕士点。
(二)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专业新闻人才缺失,师资结构亟待调整
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基本上走的是先建学院后聘教师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其他相近专业教师讲授新闻传播专业课或者转型为新闻传播学专任教师在大部分高校都存在。早些年,优秀新闻从业者加盟高校教师队伍也是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引进教师的“唯博士论”,只看学历,不看阅历,甚至存在没有核心文章和博士学位不能站上讲台授课的说法。对于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应该早日提上日程。
2、民族特色教育有待提升
作为少数民族高校与其他普通高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同质化严重,一年级开设英语、计算机、思修等公共课;二、三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四年级开设实践类或就业指导类课程。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特别是培养目标尚未考虑如何与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诉求相适应以及与各民族学生文化、心理相契合。[4]特別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对于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构建和谐的社会传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自治区以及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播放双语节目的传统,而优秀双语新闻人才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开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他民族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状况创建当地特色少数民族新闻培养模式。
3、实践教育有待完善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典型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专业,业务能力的塑造离不开非线性编辑系统、高清摄像机、数字摄影机等教学设备。这些教学设备大多都是价格昂贵的精密仪器,维护和保养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数量有限的实训设备和紧张的课时,每位同学可以使用的时间较少,很难谈得上完全掌握并熟练使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建议
作为我国新闻教育宏伟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总结近8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历史进程,以中央民族大学等6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
一、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历史渊源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05年在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喀喇沁右旗创办的《婴报》。而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基本上历经了四个阶段。
萌芽摸索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在萌芽摸索期,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主要通过开展新闻培训班的方式进行。1939年《新疆日报》举办新闻技术培训班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早期探索;1953年成立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较早并率先培养蒙古文记者和编辑的高校之一;1956年在拉萨木汝林卡办有新闻训练班,招收藏族、回族学员200多名。当时有3个教学班。[1]
缓慢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革爆发影响,以1975年内蒙古大学蒙语语言文学系新闻班成立以及1977年广西大学设置新闻专业为标志,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事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1978年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生机盎然地在民族地区发展起来。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专业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1983年新疆大学开办了使用维汉双语授课的新闻学本科专业;1989年,西藏大学语文系开办汉语大专新闻专业班,首届招生25人。[2]
跨越发展期:21世纪至今
新千年之后,少数民族新闻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仅2002年的数据,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新闻学学科就达61个。[3]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闻传播院系的创建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开展。2002年内蒙古大学成立新闻学系;2004年新疆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西藏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分别设置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
二、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6所高校。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代表的民委直属高校在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发展快速,专业设置初具规模,办学优势凸显,但在师资结构、民族特色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的总体特征
1、多采用三种基本的办学模式
一是文学 新闻传播学院模式,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纵观少数民族高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是该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富底蕴,新闻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生根发芽;二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模式或新闻传播学院模式,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这种模式在国内高校院系设置中也占据主流;三是隶属文史或文法学院设置新闻传播专业或新闻系的模式,例如北方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
2、办学优势凸显
中央民族大学等6所民族高校均开设新闻学专业,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实验班更是创新之举,不断满足新媒体形势下双语新闻人才需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开设广告学专业;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开设广播电视学专业。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撤销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差的表演本科专业,增设新型应用型学科数字出版专业并计划在2018年进行招生。此外,中央民族大学还具有新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均设有与民族传播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的硕士点。
(二)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专业新闻人才缺失,师资结构亟待调整
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基本上走的是先建学院后聘教师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其他相近专业教师讲授新闻传播专业课或者转型为新闻传播学专任教师在大部分高校都存在。早些年,优秀新闻从业者加盟高校教师队伍也是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引进教师的“唯博士论”,只看学历,不看阅历,甚至存在没有核心文章和博士学位不能站上讲台授课的说法。对于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应该早日提上日程。
2、民族特色教育有待提升
作为少数民族高校与其他普通高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同质化严重,一年级开设英语、计算机、思修等公共课;二、三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四年级开设实践类或就业指导类课程。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特别是培养目标尚未考虑如何与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诉求相适应以及与各民族学生文化、心理相契合。[4]特別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对于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构建和谐的社会传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自治区以及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播放双语节目的传统,而优秀双语新闻人才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开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他民族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状况创建当地特色少数民族新闻培养模式。
3、实践教育有待完善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典型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专业,业务能力的塑造离不开非线性编辑系统、高清摄像机、数字摄影机等教学设备。这些教学设备大多都是价格昂贵的精密仪器,维护和保养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数量有限的实训设备和紧张的课时,每位同学可以使用的时间较少,很难谈得上完全掌握并熟练使用。